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般讲扬雄的人性,都以《法官》为依据,认为他是“善恶混”派的代表。并认为他的人性缺乏内在超越的根据,比较接近于荀子。本文认为《太玄》中蕴涵丰富的人性思想,研究扬雄的人性,应以《太玄》为基础。扬雄的人性本于其天道观,有很强的超越性,扬氏以五行为架构,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超越途径,其思想接近于性善说。

  • 标签: 扬雄 人性论 《太玄》 五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10
  • 简介:在荀子人性思想中,本能性和主体性都是有着人自身的根据。本能性是维持人的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否则会产生《性恶》篇中所叙述的“乱”。而《性恶》仅仅是苟子在一定历史际遇中的激愤之作,不能完全代表荀子对人性的全部看法。主体性是通过“心”来发挥作用的,同时荀子又十分重视对三代文明的积累的吸收。通过人的主体性向礼的靠拢,实现了对本能性的超越,产生了社会性的人。而“伪”是人的自身要求,是人的主体性对人的本能性的扬弃和超越而达到的。因此,苟子人性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性下一个形而上的定义,而是在揭示一个“化性起伪”的内在动态发展过程。

  • 标签: 本能性 主体性 扬弃 化性起伪
  • 简介: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程朱理学中,人性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程颢、程颐和朱熹都非常重视人性问题的研究,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唯心主义方面,把人性的理论推向了新的阶段。程朱理学中的人性,就其主要内容和思想实

  • 标签: 程朱理学 天命之性 二程全书 存天理 《朱子语类》 朱子大全
  • 简介: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 标签: 张载 人性 志意 德育
  • 简介: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先秦诸子在抽象人性的探讨与争论中,大量使用了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和拓展了人性探讨的视域和纬度,另一方面又造成争论中的错位和误解。

  • 标签: 人性论 隐喻 类比思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6
  • 简介:  (二)制度与人性的博弈  柏拉图的制度与人性博弈思想主要体现在制度对人性的塑造上,人性、政治与制度[M]北京,    二、人性与制度设计    柏拉图的人性与制度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从人性的角度对政体衰变的原因进行分析

  • 标签: 人性论制度 制度设计 柏拉图人性论
  • 简介: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 标签: 人性 人性论 “五性”人性论 人性化教育
  • 简介: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与形而上相剥离。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 标签: 恶端 礼治
  • 简介:经济学和制度设计的基石是人性,对人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使经济学不断前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两大流派古典派和凯恩斯派的主要分歧之一是关于人性假设对经济的影响的观点有所不同.建立在不同人性假设基石上的经济学产生了不同的制度设计,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绩效.

  • 标签: 人性论 经济学 制度 人学 自由主义学派 供给学派
  • 简介:殷周时期玉文化中人性因素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乃至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时人对于道德观念的抽象与关注程度并非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从殷周鼎革到“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过程中,重构的天人观念逐步瓦解了史前巫觋文化的顽固遗存,在人性因素向玉文化内涵的注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殷周 巫觋 玉文化 人性论
  • 简介:人性本质作形而上的探寻,自古至今,从未消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主张,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思想集中于《孟子·告子章句》之中.孟子和告子通过激烈辩驳,张扬了各自的人性思想.他们的思想,各有其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人性 仁义
  • 简介:摘要:休谟的哲学体系是建立于“人性的基础上”,我认为休谟哲学的目的是希望将理性思维的经验法则应用于一切关于人的心灵本质的学科。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许多研究出发点都是以人性出发。通过细读休谟的人性,也给我未来生活学习中的哲学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意义。

  • 标签: 人性 印象 情感 道德
  • 简介: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因此人性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但二人在人性上尖锐对立,孟子提出性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 标签: 人性 孟子 荀子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路径
  • 简介:休谟的人性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休谟始终强调自爱和仁爱同时存在,但他的前期与后期对人性的论述侧重点不同.本文探讨了这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 标签: 休谟 自爱 仁爱 人性论
  • 简介:以西方哲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哲学理论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针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人格教育存在其必要性。通过对爱和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性的探讨,可以发现只有把爱的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性、培养高素质人才。

  • 标签: 人性 人格 法律 教育
  • 简介:【摘要】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必须以一定的人性为前提。与对人的存在进行实然性描述的人性不同,先秦儒家的“人性善”是对人性作出的应然判断。这种人性本质上体现的是“人道”精神的“成人论”,其形式上是预设的,而内容上则是建构的。以这种人性为基调,先秦儒家开出的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礼制”秩序模式。尽管自有自由、民主意识以来,“礼制”思想已命运多舛,但从普遍的历史视角出发,“礼制秩序”既体现了其历史的现实性,同时对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仍不失文化传承上的启迪意义。

  • 标签: 人性论政治 儒家人性论 哲学意义
  • 简介:有观点认为,由于孟子人性皆善的思想,他实际上主张了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孟子提出人人都性善,并非意在强调人人平等,而是强调性善是人的特点,是人区剐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实际上,他是要论证,由于对自己善端保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他的那些“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圣人”之类的话,是就那些身居高住者或者像他自己一样的士人而言,并非对那些小人、庶民、野人说的。孟子的人性善思想,不仅不能导致一个平等的社会,反而为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依据。

  • 标签: 孟子 人性善 平等
  • 简介:四、人性:人脑的第三个层面人脑的第三个层面是指人脑在第一层爬行动物脑和第二层哺乳动物脑的基础上生成的大脑皮层。在大脑边缘系统上,它是由两边组成的大脑和象一张皱巴巴地毯般覆盖其他一切的脑皮层。脑皮层只有大约30毫米厚,但它有6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 标签: 人性论 管理科学 地图 大脑皮层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 简介:学界通常将蔡清理气归纳为"理气无先后",认为蔡清取消了实体之理,而这种论断是与其部分文本相矛盾的。传统对"理气无先后"的理解无法解决这种矛盾,还会造成蔡清人性解析上难以解决至善来源的重大缺陷。实际上,蔡清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取代了理,但又在道、气的层面发掘了二者形上的规定性,最终在理气人性方面形成了三种层次:可以自我规定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以纯粹形式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展现为"元亨利贞",是天道的循环不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展开,是阴阳二气的具体运行。

  • 标签: 蔡清 理气论 理气无先后 人性论 保合太和 继善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