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的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的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12月28—29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由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协办。来自中、韩两国的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其中,韩国延世大学朴荣道、罗钟爽教授,韩国京仁教育大学金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中山大学刘伟博士等分别作了主题发言。金滞考察了丁若镛的民主规划,认为从“辨等”、士族的教化、土族的德性、小民教化等几个方面,儒家都为当今的民主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罗钟爽从儒家的“仁”与康德理性主义的自律性对比切入问题,探讨了关于儒家人权新的理解的可能性。

  • 标签: 国际对话 公共性 中山大学 儒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正>在"大对话"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个议题。这个话题可从多方面切入。在我看来,大致地检阅一下对话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生成语境与发展里程,直接地面对对话思想在哲学上的核心语义与基本内涵,积极地关注当代对话理论的重大成果在方法论上的警示启迪,这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可能是不无裨益的。对话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早就存在。在20世纪初德国哲学中,对话思想已经逐渐流行开来。现代解释学理论广泛涉及这一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至70年

  • 标签: 赫金 美学学科 人类思想史 现代解释学 发展里程 可从
  • 简介:2009年5月19日至21日,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主编凌海成先生与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室主任李唐教授,应邀来港作交流访问。19日晚上,在西方寺于客堂内举办了佛教文化交流座谈会。香港菩提学会会长、西方寺法主永惺老和尚,精神充沛,喜会佳客。出席嘉宾有: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觉真长老及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净因法师。座谈会主持人为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

  • 标签: 《佛教文化》 西方 对话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文化交流 香港大学
  • 简介:中西文论思想的既有成果表明,文学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从文化研究角度着手,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审美话语,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各自为对方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对话的思路。文学研究应该把审美话语的组织形式及其文化意义作为研究的核心,进行多学科的批评性探讨。

  • 标签: 审美文化 文学研究 沟通 对话
  • 简介:人格转换——无意识的舞蹈催眠术就是一种通过调动人的潜意识,将蕴藏在人体内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方法。如果人本身没有那种能力,催眠是调动不出来的。

  • 标签: 催眠术 潜意识 基础知识 对话 人格转换 无意识
  • 简介:新加坡基督教的周贤正主教在荣升“东南亚教省大主教”就职典礼的间隙,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我的提议,趁着中国基督教“两会”的负责人和其他国家的基督教领袖来到新加坡,共商促进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与和睦之大计。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爱的上帝”、“和平的基督”之精神,令我感奋。

  • 标签: 伊斯兰文明 基督教 对话 就职典礼 新加坡 东南亚
  • 简介:9月28~30日在莫斯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主题为“社会变革时期的伦理道德问题”。中方代表团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晨虹、焦国成、肖群忠、温海明教授和郭清香、张霄副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江畅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研究员,《齐鲁学刊》杜振吉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黑龙江大学关健英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

  • 标签: 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变革时期 学术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莫斯科大学
  • 简介:在全球化的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哲学是可能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Martin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哲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的"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的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 标签: 文化 跨文化哲学 文化中心论 多极对话
  • 简介:2006年8月30日,《江边对话——位无神论者与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以下简称《江边对话》)由新世界出版社在全球以中文和英文版同步推出。这本书由我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与美国著名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博士在北京、上海黄浦江边的三次对话结集而成。

  • 标签: 无神论者 基督徒 交流 坦诚 和谐 新世界出版社
  • 简介:6月19日至21日,第三届亚欧会议不同信仰间对话会议在南京举行。来自亚欧两大洲的200多位会议代表相聚在六朝古都金陵,共同探讨加强不同信仰间对话与合作。

  • 标签: 亚欧会议 对话 信仰 南京 和平 和谐
  • 简介:4月27日,美国佛教与天主教研究学会在洛杉矶西来寺举办佛教与天主教对谈会,住持慧济法师应邀致词,文事监院妙西法师、天主教神父、修女、佛教各派法师、宗教学者等16人参与对谈。

  • 标签: 美国 佛教 天主教 宗教事业 宗教工作 宗教思想
  • 简介:一、理论层面: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异化问题方珏:塞耶斯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这一次访谈!您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性》简体中文版2008年出版后,在中国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当时中国学界对于英语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分析马克思主义。

  • 标签: 塞耶 肖恩 马克思思想 异化劳动 异化问题 类本质
  • 简介:柏拉图的作品《拉克斯》描述的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克斯和尼基阿斯之间的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的引导和反诘中,拉克斯和尼基阿斯的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对勇敢的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的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的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的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的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的秩序。作为灵魂秩序的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的。对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克斯》暴露了他们的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的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胡锦涛关于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良好风气的重要论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的讨论集中在荣辱观上。

  • 标签: 社会风气 荣辱观 对话 社会主义 胡锦涛 论述
  • 简介:12月27—2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名青年学者,围绕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中的经济学与哲学问题、重思马克思与黑格尔的“颠倒”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这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对话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 简介:宗教文本的翻译者,谨小慎微、力求精确地在向另一种语言传达被信徒视为的神圣之言,以免改变其意义或意图。然而,对于诠释和翻译之本质的多学科研究却表明,这往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通常,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的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读者特定的情况有所变化的。每一个读者或翻译者都在与文本之间产生特别的对话,这对话是自发的,或者是根据读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具有独特性的。因此,翻译者超越了传统语文学的界限,进入了诠释学的范畴,从诠释的客位视角转为主位视角。文本的对话属性已为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等人指出。贝克尔的"动态语言"理论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于翻译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当代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上,我们将探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探讨宗教文本的对话性、启发性和转变性特征及这些特性对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有哪些启发。

  • 标签: 诠释学 文本 读者 对话 语境
  • 简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对中国宗教,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很少。而李提摩太是来华传教士当中,率先从事佛耶比较研究并推动两教间对话的先行者,他在此方面有导夫先路之功。李提摩太的佛耶比较研究,建树颇多,并在其佛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佛耶对话”,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会通做出巨大贡献。

  • 标签: 李提摩太 佛耶比较 “佛耶对话”
  • 简介:位于曼谷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总部会议大厅内,放眼望去,一片片黄色袈裟或白色素服,取代了常见的各国代表西装革履场景。与会僧众双手合十,唱经颂歌在大厅上空回荡,渐成恢弘之势。

  • 标签: 联合国 文明对话 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