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Ginzberg-Landau理论,发展了一个改进的二元合金相场模型.并利用该相场模型与溶质场进行耦合计算,以Al-4.5%Cu合金为例模拟了二元合金等温凝固的枝晶演变过程.实现了逼真地模拟二元合金凝固过程的等轴枝晶演变,得到了二次或更高次晶臂生长等复杂的枝晶形貌.溶质场分布由枝晶生长过程所决定,枝晶初生晶臂中心的溶质浓度最低,在被二次晶臂包围的界面区域的溶质浓度最高;固溶界面区域具有较大的溶度梯度,其中枝晶尖端的梯度最大.相场法模拟计算得到的Peclet数的值与Lvantsov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从而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 标签: 相场法 枝晶演变 溶质场 数值模拟
  • 简介:在金刚石电镀工具生产过程中,扩散步骤通常是电镀速度控制步骤,浓差极化是比电化学极化更为主要的限制因素。超声波能够强化电镀过程,提高沉积速率,并且改善镀层质量。阴极极化曲线测定结果证明,产生这种效果的机理,从电极过程动力学观点看来,实质上是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和空化现象在电镀溶液中对扩散层的特殊搅拌引起的强烈的去极化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浓差极化,因而允许使用大电流密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能够获得致密平整的良好镀层。

  • 标签: 超声波强化电镀 沉积速率 电流密度 浓差极化 去极化作用 金刚石工具
  • 简介:声发射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声发射源和有关源的信息,声发射源定位是声发射检测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其准确程度反映了声源的检测位置与实际缺陷源位置的符合程度。本研究针对复合材料的特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声速和衰减测量实验,并通过断铅实验对复合板进行声发射定位。通过对复合材料板压缩实验的在线监测,基于声发射信号参数的提取及关联图分析,给出了各损伤阶段的参数特征,以及声发射监测区域内的裂纹萌生扩展断裂的时间和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板实际断裂位置与声发射监测得出的位置相吻合。

  • 标签: 复合材料 声发射 定位
  • 简介:通过对冲裁变形过程的分析,介绍了侧向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着重介绍了针对侧向力影响的解决方法.

  • 标签: 冲裁 侧向力 对冲 影响 过程 产生
  • 简介:为研究固态Ti/Al扩散偶的扩散反应,将Ti/Al箔构成的扩散偶分别在525,550,575和600°C退火1~40h。实验结果表明TiAl3是Ti/Al界面处生成的唯一相。TiAl3的优先长大是界面热力学作用的结果。TiAl3相主要向Al箔一侧长大,其长大过程符合抛物线规律。在晶界扩散的基础上,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TiAl3相的长大过程,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 标签: 热压 扩散偶 TIAL3 有限差分 数值模拟
  • 简介:从板料的相对厚度、拉深系数、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凹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板料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失稳起皱的影响因素,并就防止起皱提出了增加压边力、径向拉应力以及采用变压边力等相应措施。

  • 标签: 板料成形 起皱 压边力 径向拉应力 拉延筋
  • 简介:制冷系统压力容器应用非常广泛,对于该类在役压力容器还没有可靠的实时动态监测方法。提出采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对制冷系统压力容器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容器制造材料Q345R钢的疲劳载荷试验,采集材料损伤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进行特征参数分析、波形和频谱分析,发现材料从裂纹萌生到断裂失效过程的转折点,并对不同损伤阶段声发射信号波形和频谱的特性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各个阶段声发射信号的特征,为实现Q345R声发射动态监测和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压力容器 声发射 特征参数 特征分析 损伤评价
  • 简介:对中、同步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双胞胎”。从铰链式六面顶液压机诞生那天起,就从来离不开这一对“双胞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时时赋予它不同的新内涵,这样它就可更好地为不断发展的金刚石行业服务。

  • 标签: 人造金刚石 合成 对中 同步 铰链式 六面顶液压机
  • 简介:卡特曲轴是用于组装重型载重汽车用发动机的主要零件,采用立体分模模锻而成。6个连杆轴颈互成120°均匀分布,曲臂共有4个平衡块,曲轴重量为105kg,主轴直径仅为100mm.连杆颈直径仅为85mm。

  • 标签: 试制过程 曲轴 锻件 汽车用发动机 均匀分布 连杆轴颈
  • 简介: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Mg-3.0Nd-0.2Zn-0.4Zr(质量百分数,NZ30K)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试验,变形温度范围为350~500℃,应变速率范围为0.001~1s^-1。为消除变形热的影响,对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流变应力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流变应力数据,建立双曲正弦本构方程。双曲正弦本构方程中的常数可表达为应变的函数。利用建立的本构方程所预测的流变应力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说明该本构方程可以用来预测NZ30K合金在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

  • 标签: NZ30K合金 镁合金 本构方程 流变应力 等温压缩
  • 简介:从模具设计、机加工工艺路线制订及热处理等方面分析了凸凹模线切割过程中变形与开裂的规律,并从相应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变形与开裂缺陷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模具设计 热处理 凸模 凹模 线切割 变形
  • 简介: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X)和差示扫描热分析法(DSC)研究Al-Cu-Li-Mn-Zr-Ti合金在均匀化过程中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实验合金的铸态组织中存在严重的枝晶偏析,晶界处存在大量的共晶相,主要合金元素沿枝晶区域呈周期性分布。合金中的主要未溶相为Al2Cu相,过烧温度为520°C;均匀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晶界处的第二相逐渐溶入基体中,晶界逐渐变得稀疏;合金的均匀化过程可以用一指数方程描述;实验合金适宜的均匀化制度为(510°C,18h),这与采用均匀化动力学方程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

  • 标签: Al-Cu—Li—Mn-Zr-Ti合金 均匀化 显微组织 动力学
  • 简介:基于建立的新型三维仿真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单晶铜(100)表面纳米加工过程,研究材料的去除机理和纳米加工过程中系统的温度分布与演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温度分布呈同心型,切屑温度最高,并且在金刚石刀具中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采用中心对称参数法区分工件中材料缺陷结构的形成与扩展。位错和点缺陷是纳米加工过程中工件内部的主要缺陷结构。工件中的残余缺陷结构对于工件材料的物理属性和已加工表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位错的成核与扩展、缺陷结构的类型均与纳米加工过程中系统的温度有关。加工区域温度升高有利于位错从工件表面释放,使工件内部位错结构进一步分解为点缺陷。采用相对高的加工速度时,工件中残留缺陷结构较少,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加工表面。

  • 标签: 单晶铜 原子尺度模拟 热效应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加工 温度分布
  • 简介:依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思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通过深度的教育观念转变、高标准的顶岗锻炼,在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资金大力支持下,成功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 标签: 企业产品 课程标准 企业顶岗锻炼 对接 思考
  • 简介:采用不同强度超声对AZ80镁合金熔体进行处理以改善合金的凝固组织。当施加的超声强度为30.48W/cm2时,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由未经超声处理时的303μm降低为148μm。为了进一步了解超声改善镁合金微观组织的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超声声压对空化泡行为的影响,并且对熔体中的超声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熔体内不同位置所受的声压是不同的,因此不同位置上的铸锭试样的晶粒细化程度也不同。随着超声强度的增加,声压值增加,而合金的晶粒尺寸则随之降低。

  • 标签: 数值模拟 声压 超声处理 晶粒细化 镁合金
  • 简介:研究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细菌的作用及其溶解反应途径。结果表明,间接作用机制和接触作用机制均对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产生影响。当细菌吸附到矿物表面时,矿物溶解速率显著加快,说明浸出过程中接触作用机制对硫铜钴矿的溶解有重要影响。浸出过程中硫元素氧化价态的变化顺序为S-2→S0→S+4→S+6,并有单质硫沉淀在矿物表面,说明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按照多硫化物途径进行。硫铜钴矿表面被细菌严重腐蚀,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腐蚀坑洞,并有单质硫、硫酸盐及亚硫酸盐生成。这些氧化产物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层钝化层。

  • 标签: 硫铜钴矿 生物浸出 细菌 反应途径
  • 简介: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DZ621镍基高温合金在1100℃/60MPa持久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及其断裂后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合金在持久变形中γ'相在弹性能和外加应力作用下通过扩散形成垂直于拉应力方向的筏形。筏形方向与合金的错配度和外加应力的方向有关。合金经1220℃/4h/AC+1150℃/4h/AC+870℃/24h/AC热处理后,具有较好的持久性能。合金断口形貌表明,裂纹源于铸造缺陷和碳化物,并在持久过程中通过各小裂纹的连接扩展,导致合金最终断裂。断口表面出现许多形态和尺寸大小不均的韧窝,显示韧性断裂特征。

  • 标签: DZ621合金 持久 组织 断口
  • 简介:三层PE防腐层已在钢质管道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防腐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管道的使用寿命,先进合理的涂敷工艺是保证防腐层质量的关键之一。本文对钢管涂敷三层PE过程中速度均匀性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国外解决此问题的成功做法。建议采用托辊结构的三层PE涂敷作业线的厂家要仔细分析,解决钢管速度不均匀的问题,为保证防腐层质量最佳而采用最合理的涂敷线结构。

  • 标签: 涂敷工艺 三层PE防腐层 钢质管道 作业线 钢管 细分
  • 简介:提出一种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二维数学模型,以研究20mm厚2219铝合金板在电子束焊接过程的热传递、流体流动以及匙孔的动力学行为。采用一种能够实时跟踪匙孔深度的自适应热源模型来数值模拟电子束的加热过程。由表面张力、热毛细力、反冲压力、流体静压力以及热浮力等诱导的不同涡旋的热和质量输运作用与匙孔演变相互耦合。详细分析了一系列物理现象,包括电子束焊接过程中的匙孔钻取、塌陷、重新打开、准稳态过程、回填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深度方向降低的电子束热流能减慢反冲压力的匙孔钻取速度,并促进准稳定状态的出现。在准稳定状态出现之前,匙孔会发生塌陷并加剧涡旋流体输运的复杂性。最后,所有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数学模型的可行性。

  • 标签: 热传递 流体流动 匙孔动力学 电子束焊接 质量传输 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