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量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参与缺血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们或者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或者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促进损伤修复。因此拮抗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敲除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以及促进其对神经干细胞的靶向作用有可能治疗缺血脑损伤。广谱趋化因子拮抗剂的开发,趋化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都有希望的方法,需要加强探索。

  • 标签: 趋化因子 缺血性脑损伤 拮抗剂 基因 神经干细胞
  • 简介:卒中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缺血卒中占其中的60%-80%。众所皆知,缺血卒中拥有高复发的特性,且复发事件的危害更严重于首发事件,目前研究已证实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药物和措施能有效减少脑卒中复发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睛和卒中类型不同,每个患者间的卒中复发危险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预测量表来预测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分层管理患者,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是非常有价值的。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再发 预测
  • 简介:淋巴细胞与多种非淋巴细胞都能自发或在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IL-6生物学活性是由其受体(IL-6R)介导,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等引起DNA转录表达.缺血脑损伤时IL-6在脑脊液、血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炎症反应明显;抗IL-6抗体能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缺血性脑损伤 淋巴细胞 分子生物学 信号转导
  • 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缺血脑血管的发生率逐年增多。在风险评价、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等方面,超声检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一直认为中国人颅外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西方人群,但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完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日益增高。超声检查的结果高度依赖于超声科医生的检测技术。

  • 标签: 检查 应用 诊治 检测技术 人口老龄化 风险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缺血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14例脑梗死(CI)患者、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8例单纯高血压(HBP)患者及43例正常健康人群,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结合其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I、TIA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分别为78.98%、57.69%)较HBP组(46.30%)和正常对照组(30.95%)明显升高(P<0.01,P<0.05),狭窄程度在1%~50%;CI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的患者(P<0.01);TIA与CI患者颈动脉狭窄度有症状侧重于无症状侧.结论缺血脑血管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彩色多普勒 超声显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缺氧缺血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病率高,可造成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缺氧缺血 颅脑损伤
  • 简介:赫尔辛基青年卒中注册研究者对1008例15~49岁的首发卒中患者进行的分析提示,缺血卒中发生率在40岁时明显增加,男性和44岁以上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明显较多。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卒中患者 青年卒中 危险因素 发生率
  • 简介:20~40%的脑卒中患者,无论其此前是否诊断为糖尿,均可在卒中发生后出现高血糖,称为卒中后高血糖(poststrokehyperglycemia,PSH)。PSH是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PSH能预测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卒中后高血糖 缺血性卒中
  • 简介:神经干细胞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综述了神经干细胞在成人脑内分布,脑缺血后内元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新生神经元的移行和分化特点,并且介绍了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的可能机制.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元再生 神经干细胞 兴奋性氨基酸 炎症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皮质下缺血脑血管(SIVD)在缺血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门诊连续登记的5261例发病3个月后的卒中患者入选该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多种神经心理学和功能量表评定以及神经影像学评估,并记录人口学资料、卒中临床特点和血管危险因素.结果526例患者中,SIVD患者110例(20.9%),其中男性占61.8%,平均年龄66.8±10.5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80.0%),其次是血脂异常和吸烟史,分别为52.7%和40.9%,有57.5%的惠者有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32.7%的惠者有抑郁障碍.LawtonFAQ量表评定显示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SIVD患者55人(48.0%),用Barthel指数(引)测定显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14人(12.8%).49例(44.5%)有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其中26例(25.6%)符合血管性痴呆标准.结论缺血卒中患者中,SIVD约占1/5,SIVD患者认知损害、抑郁、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累较常见,并伴有多种危险因素.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皮质下 危险因素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缺肌『生脑血管血管搭桥治疗中CT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组实施搭桥手术的缺血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手术侧血流量(CBF)和血容量(CBV)降低,达峰时间(TTP)延长情况,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手术后2组患者相对血流量(rCBF)均显著升高,显示了搭桥手术对这2组患者缺血区局血流灌注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烟雾组相对血容量(rCBV)较手术前升高,而非烟雾搭桥组rCBV与术前变化不明显;烟雾组相对达峰时间(TTP)较手术前缩短,非烟雾组册P改变不明显。结论CT灌注对局部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脑血管外科治疗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脑血管外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

  • 标签: CT灌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搭桥
  • 简介:目的探讨普恩复胶囊对缺血脑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8例缺血脑血管,包括腔隙性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病人单纯使用普恩复治疗.观察时间为4~8周,剂量120mg/日.每位患者均在服药前经CT扫描证实诊断,并在服药前一天抽血查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确定异常,方可选入治疗组.结果总有效率86.2%(231/268),痊愈61.19%(164/268),显著好转16.79%(45/268),好转8.21%(22/268),无效13.81%(37/268).结论普恩复胶囊治疗缺血脑血管,不但方法简便经济实用而且安全有效,是基层医院能普及的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普恩复胶囊 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 简介:1前言急性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1-2]。据统计,2013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14.8/10万[3]。目前,急性缺血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急诊 系统建设 网络 规范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卒中亚型
  • 简介: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缺血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516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及131例非缺血卒中对照组个体的血脂情况,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将其中131例缺血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将各亚组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再进行比较。结果缺血脑卒中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C/HDL比值明显高于较对照组。其余血脂成分,包括TC、TG、LDL则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亚组比较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心源性脑栓塞(CE)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组的HDL水平明显低干对照组,而他们的TC/HDL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其余血脂成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其他原因卒中(SOE)及不明原因卒中(SUE)均显示与血脂各成分无相关性。结论HDL在缺血脑卒中患者明显降低,其保护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TC/HDL比值可作为衡量血脂异常与缺血卒中关系的指标之一。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卒中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脂 TOAST分型
  • 简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交通、建筑等的快速发展,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长期受到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以往的研究重点多在出血性脑损伤、脑水肿的机制和防治等方面。Tawil等报道颅脑外伤患者中8%存在明确的外伤后脑梗死,其死亡率高达45%,合并影像学上脑血管钝性伤的占11.7%。近年来创伤后脑缺血损伤的研究成为神经外科新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脑血管的直接损伤、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血栓形成及损伤血管修复。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脑血管
  • 简介:大多数卒中(大约80%)为缺血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卒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溶栓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溶栓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缺血卒中2年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北京市老年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13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患者2年预后、复合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其中预后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合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卒中、脑出血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对急性缺血卒中2年预后和死亡的影响。结果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贫血是急性缺血卒中患者2年预后不良(OR5.063,95%CI1.887~13.590)、死亡(OR13.266,95%CI1.364~128.99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合并贫血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年龄较大,共存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较重。贫血是卒中后2年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贫血 缺血性卒中 预后
  • 简介:中国是全世界卒中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我国卒中已成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且致残率非常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降低急性缺血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但目前我国对神经危重症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患者分布在综合监护病房或者监护治疗配备不全的普通病房。由于神经危重症患者具有累及多器官的特殊性,有别于普通内科的重症患者,因此应加强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我国重症卒中的诊治水平.

  • 标签: 脑梗死 重症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