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肾癌患者术前血清二十二碳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水平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4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140例肾癌患者,分为高DHA组(n=110,患者DHA水平≥3.81%)和低DHA组(n=30,患者DHA水平〈3.81%),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病理数据,测定患者术前、术后血清DHA水平,以评估相关性。结果高DHA组患者M1期的比率显著低于低DHA组患者(P〈0.05);Kaplan-Meier分析发现,高DHA组患者的癌症-特异生存率显著高于低DHA组患者(P=0.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恶病体质(HR=4.973,95%CI:0.136~7.851,P=0.009)、M1(HR=3.209,95%CI:1.113~4.386,P=0.023)、低DHA(HR=3.891,95%CI:0.360~8.225,P=0.021)是肾癌患者癌症-特异生存率的显著危险因素。术前DHA水平与术后DH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HA水平可以作为肾癌患者术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二十二碳六烯酸 肾癌 手术 预后
  • 简介: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是动静脉瘘的首选。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增多,前臂动静脉瘘建立愈加困难,针对此类患者,近年逐渐采用高位动静脉瘘术。传统的高位动静脉瘘常选择肘上瘘,我院于2010年开始行肘下高位动静脉瘘手术,即肘下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其交通支吻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临床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尿毒症患者 高位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手术
  • 简介:根据欧洲泌尿外科指南介绍,中危(Ta~1,G1~2)和高危组(T1G3,CIS)尿路上皮癌患者,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再切除证实有残余肿瘤者最高可达80%。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初次TURBT的残余肿瘤危险,

  • 标签: TURBT 残余肿瘤 再切除 预测参数 术后 危险性
  • 简介:研究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23例,术后2周每周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mg)1次,共5次;对照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19例,术后未行膀胱灌注。中位随访时间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为50(4-94)个月、9(3-143)个月。

  • 标签: 肾盂输尿管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术后 膀胱内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尿毒症患者动静脉瘘手术成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手术成功的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肾内科诊断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共108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彩超下的血管内径、流速、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指标;由2个具有3年以上血管通路经验的肾内科医师完成前臂动静脉瘘手术。将手术的成功与否作为应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将有意义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R),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判断手术成功率预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手术前1d至手术当天平均收缩压(P=0.001)、纤维蛋白原(P=0.016)、总胆固醇(P=0.003)、是否存在糖尿病(P=0.000)、桡动脉内径(P=0.017)、头静脉内径(P=0.000)、动脉流速(P=0.000)为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将指标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LogitP=15.637+1.178×总胆固醇-0.071×桡动脉流速-81.642×头静脉内径。绘制该模型对手术成功率预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分别是0.8883(0.7683To1.008),P〈0.001,灵敏度83.33%,特异度94.44%。本预测模型方程对动静脉瘘手术预测的准确率96.3%。结论本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综合临床多项指标,建立手术成功预测的模型,利用ROC曲线判断其预测效能,已达到提高手术的阳性预测值的目的。本研究是较为新颖的临床尝试,基于无创、简便易行、经济实惠、临床实用性高的彩超而建立,该模型对预测动静脉瘘手术的早期成功率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通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激素分别联合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A与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比较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ropathy,IM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2013年07月~2016年03月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经肾穿刺活检术后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别接受他克莫司、环孢素A与磷酰胺治疗,共计63例,分为他克莫司组(A组)、环孢素A组(B组)和磷酰胺组(C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和24h尿蛋白定量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他克莫司组总缓解率均优于CTX组(P〈0.05)。环孢素A组与CTX组比较,总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能明显增加IMN患者的总缓解率,他克莫司的疗效优于CTX,环孢素A与CTX的疗效相当。

  • 标签: 他克莫司 环孢素A 环磷酰胺 膜性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在动静脉瘘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瘘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瘘术后4w时血流量、瘘成熟率及1年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瘘成熟率为84.8%,1年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瘘成熟率为96.1%,1年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瘘血栓发生率。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复方——益肾缓衰口服液对肾大部切除(SNX)大鼠残肾微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6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6):假手术+自来水10ml·kg-1·d-1灌胃;模型组(n=20):5/6肾切除+自来水10ml·kg-1·d-1灌胃;缓衰口服液组(n=20):5/6肾切除+益肾缓衰口服液10ml·kg-1·d-1灌胃;氯沙坦钾组(n=20):5/6肾切除+氯沙坦钾40mg·kg-1·d-1灌胃。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肾组织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SP法进行APP、FN和Col-Ⅳ染色,结合图像分析,评价肾小球微血管面积和肾间质微血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FN和Col-Ⅳ)表达的关系。结果:在大鼠SNX模型中,残余肾间质毛细血管数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相对面积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襻相对面积与Col-Ⅳ、F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8和-0.601,P〈0.001);缓衰口服液组和氯沙坦钾组其微血管丢失和ECM积聚程度较轻。结论:在SNX大鼠中,缓衰口服液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钾)具有相似的减少肾微血管丢失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 标签: 肾大部切除 微血管重塑 缓衰口服液 氯沙坦钾
  • 简介: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及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是否影响自体动静脉瘘(autogenousarteriovenousfistulas,AVF)血栓的发生。方法选择以自体AVF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92例,观察1年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瘘血栓栓塞事件,将其分为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Hcy、CRP、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value,Hct)、铁蛋白等1年两次化验的平均值指标及透析时间,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入选92例MHD患者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19.6%(18/92),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MHD患者Hcy异常发生率为100%,但2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CRP和铁蛋白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分析提示Hb和透析低血压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Hcy、CRP不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VF血栓组的透析时间及Hct低于非AVF血栓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细胞、SCr、血小板、LDL、Alb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低血压、Hb都是MHD患者AVF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Hcy、CRP等与AVF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透析低血压 血红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酰胺(CTX)诱导膀胱肿瘤的机制。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和对照组各6只。处理组大鼠给与磷酰胺10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与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h后取膀胱,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P53、P21的表达定位,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KI67、P53、P21的蛋白表达量,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CTX处理组膀胱出现明显的水肿、出血、粘连;HE染色可见,膀胱黏膜弯曲减少、肿胀,细胞排列疏松,膀胱黏膜呈现毛刺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KI67/P53/P21在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表达;Westernblot检测及数据统计可知,KI67蛋白在CTX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53/P21蛋白表达在CTX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酰胺可降低膀胱黏膜P53/P21蛋白的表达,诱导膀胱肿瘤的发生。

  • 标签: 环磷酰胺 P53 P21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输尿管镜及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妊娠期肾绞痛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对34例保守治疗无效的妊娠期肾绞痛患者行输尿管镜检查术,患者妊娠12~32周,平均24周,术中发现有结石30例,其中上段12例,中下段18例,均行气压弹道碎石,碎石后留置D-J管;术中未发现结石患者,单纯留置D-J管4例。结果34例患者的肾绞痛及发热症状经治疗后完全消失,无输尿管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石清除率83.3%(25/30),5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冲入肾,产后行体外碎石后排出。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围产期并产健康婴儿。结论输尿管镜及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肾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肾绞痛 妊娠 输尿管镜 气压弹道碎石术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肾缺血预处理(IPC)和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肾IPC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11组,摘除右肾,分离并夹闭左肾动脉制备肾I/R和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IPC-I/R)动物模型。Ⅰa~Ⅴa(I/R)组为缺血再灌注0、1、24、48、72h组,Ⅰb~Ⅴb(IPC-I/R)组为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0、1、24、48、72h组,Sham组为假手术组。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SOD、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Ca^2+]i水平,TUNEL原位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除0h组外,IPC-I/R与I/R各组比较肾功能损害、细胞凋亡均明显减轻,SOD升高,MDA降低,[Ca^2+]i水平下降;两种模型中均以再灌注24h组损伤最严重,Scr、BUN、MDA和[Ca^2+]i水平最高,SOD水平最低,细胞凋亡最多;再灌注24h前损伤呈加重趋势,24h后逐渐减轻;组间比较,[Ca^2+]i与血清SOD水平呈负相关,与MDA呈正相关。结论:肾IPC可以减轻I/R过程中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细胞钙超载,从而减轻肾脏形态及功能损伤;膜脂质过氧化和细胞钙超载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对肾I/R损伤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脂质过氧化 钙超载 凋亡 肾脏
  • 简介:患者,男性,46岁,因“瘘闭塞3个月余”于2006年3月20日入院。诊断: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2005年3月行左前臂动静脉瘘成形术,于2005年底瘘闭塞,行临时动静脉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为再次行内瘘手术入院。患者平日血压16/10.8kPa(120/80mmHg)左右,透析后血压降至12/8kPa(90/60mmHg)。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慢性肾功能衰竭 吻合 血管 变异 血液透析治疗
  • 简介: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多。尿毒症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是其中最为成熟的一种,而完成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成熟 冲击法 尿毒症患者 早期 压力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翻性乳头瘤(IPB)的发病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IPB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结果患者术后生存良好,20例获得随访3个月~12年,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IPB是一种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其标准的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IPB 病理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与传统包皮切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MEDLINE(2012~2015)、EMBASE(2012~2015)和协作网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由2人分别对文献进行检索及筛选、对纳入文献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5.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7篇,英文2篇。结果显示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在手术时间(MD=19.96,95%CI:16.23~23.70,P〈0.0001)、术中出血量(MD=10.23,95%CI:8.49~11.97,P〈0.0001)、术后疼痛评分(MD=2.01,95%CI:0.75~3.27,P=0.002)、愈合时间(MD=3.74,95%CI:2.06~5.42,P〈0.0001)以及外观满意率(RR=0.70,95%CI:0.50~0.98,P=0.04)均优于传统包皮切术,总并发症发生率(RR=1.84,95%CI:0.95~3.56,P=0.07)和伤口术后发生血肿率(RR=1.67,95%CI:0.87~3.22,P=0.12)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RR=3.44,95%CI:1.24~9.57,P=0.02)。结论与传统的包皮切术相比,一次性包皮切缝合器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提高术后外观满意率及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传统包皮环切术 META分析 包皮过长 包茎
  • 简介: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尚无可靠标志物用来指示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血管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使VEGF基因失活来模拟抗血管生成的治疗作用。HCT116细胞肿瘤异种移植物含有较少的被SMA(+)的外皮细胞包被的内皮管。

  • 标签: 血管改变 VEGF HIF-1 抑制治疗 瘤内 抗血管生成治疗
  • 简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一种最常见的导致排尿障碍的良性疾病,其发病率在50岁后剧升至80%。膀胱前列腺突出长度(IPP),作为评估BPH临床进展性和手术疗效预测指标之一,影响着BPH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及进展和治疗策略选择。本文就IPP在BPH患者这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详细综述。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内前列腺突出长度 病理生理 临床进展性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腔钬激光碎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失败后的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ESWL治疗失败后行腔钬激光碎石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合并息肉或被肉芽组织包裹,6例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结果一次性碎石成功89例,成功率92.7%(89/96),碎石块均在2周排出。其中8例因术中碎石移位至肾脏,术后2周经ESWL后排出;其余7例因结石远端输尿管狭窄,镜体无法通过,改行开放手术治愈。站论腔钬激光碎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ESWL失败后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碎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输尿管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