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内镜下摘除消化道息肉的方法有多种,但在摘除直径>2cm的息肉时易造成摘除不全、活动性出血甚至穿孔等,使其普遍开展受到限制,不少患者只能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消化道息肉 内镜 金属夹 高频电治疗
  • 简介:背景:局部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刺激的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的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的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的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的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的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的损伤,理想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的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的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的LES收缩。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电刺激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反射通路 辣椒素
  • 简介: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防治肝硬化的目的也是制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我们对68例早期肝硬化病人中的34例,采用苦参素注射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苦参素注射液 肝炎后肝纤维化 疗效 治疗 乙型 病理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和微波切除胃十二指肠息肉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对130例胃十二指肠的204枚息肉进行了内镜下高额切或/及微波灼除术。结果切除成功率100%、有效率95.1%,4例并发出血,出血率3.1%。胃息肉好发部位为胃窦和胃体.以〈2.0cm的广基息肉为主:十二指肠好发部位为球部,以〈1.0cm为主。回收率为63.5%。其中腺瘤性息肉8例8枚,占6.15%;炎性息肉82例156枚,占76.4%;增生性息肉40例40枚,占19.6%。多发息肉均为炎性息肉。1年后其中95例胃息肉和6例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复查了胃镜,共发现5例复发,复发率为4.9%,且均非原位复发。结论无痛内镜下高频切除术和微波灼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损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两者合理使用,不失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无痛内镜下 高频电 微波 息肉切除术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肌间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刺激(GES)对胃慢波的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的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切术与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大功率高频刀与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肝叶切除治疗的139例PLC患者,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67),在72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功率高频刀,在67例对照组使用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8)min、(317.9±68.2)ml、(161.3±41.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5.7)min、(435.9±51.6)ml、(186.7±40.4)min,P<0.05】;术后1w,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37.8±85.6)U/L和(133.4±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1±102.5)U/L和(186.8±55.9)U/L,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胆漏发生率为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P<0.05)。结论使用大功率高频刀用于PLC患者肝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明显提高。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叶切除术 高频电刀 超声刀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肝硬化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前列腺素E1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能量合剂和维生素类治疗2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获得改善,其改善程度普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方法具有保护肝组织、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素E1 联合用药 复方丹参注射液 肝硬化 B超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脂肪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CD组和茵栀黄灌胃组.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给予另两组动物MCD饮食,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茵栀黄口服灌胃,第8w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结果对照组和MCD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487.2±6.5)g和(155.8±3.1)g,P〈0.05,肝指数分别为(2.92±0.06)%和(5.09±0.19)%,P〈0.05;MCD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轻度纤维化,茵栀黄处理组大鼠肝指数为(4.47±0.18)%,显著低于MCD组(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NAS)分别为(5.9±0.2)分和(7.2±0.1)分,P〈0.05,肝纤维化积分为(0.3±0.2)分和(0.8±0.2)分,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8.4±6.4)U/L和(111.9±5.5)U/L,P〈0.05,AST分别为(110.5±7.9)U/L和(170.5±10.8)U/L,P〈0.05,但是茵栀黄口服灌胃对MCD大鼠血脂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结论茵栀黄口服可以改善MCD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纤维化,降低NASH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为应用茵栀黄口服处理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栀黄口服液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治疗4周。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分别为38.2±50.2μmoL/L和72.0±70.3μmoL/L,ALT分别为70.2±66.8U/L和116.6±100.5U/L,GGT分别为70.2±51.0U/L和122.0±102.8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异甘草酸镁 丹红注射液
  • 简介: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内镜治疗后,早期口服营养的可行性。方法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就诊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228例,观察组114例在内镜止血后12h早期给予口服营养,114例对照组患者则接受流质饮食。结果治疗后1w,观察组血清TBIL为(15.4±4.2)μmol/L、ALB为(32.4±6.1)g/L,对照组则分别为(18.7±3.67)μmol/L和(29.1±3.7)g/L,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NR为(12.0±1.0),对照组为(14.5±0.7),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随访期间,两组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显著阵相差(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内镜下止血后早期进食营养,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并可能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内镜治疗 口服营养液
  •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治疗酒精性肝病(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给予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治疗,对照组32例只接受UDCA治疗,均治疗4w。结果在治疗4w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AST为[(46.2±17.2)U/L和(96.4±37.3)U/L,P〈0.05],GGT为[(78.9±19.1)U/L和(123±54.5)U/L,P〈0.05],TBIL为[(44.8±20.7)μmol/L和(85.3±29.6)μmol/L,P〈0.05],ALP为[(79.6±22.3)U/L和(101±29.7)U/L,P〈0.05],APTT为[(46.4±14.2)s和(58.8±14.9)s,P〈0.05],TBA为[(47.7±19.3)μmol/L和(111.2±36.3)μmol/L,P〈0.05]。结论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治疗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近期疗效确切。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胆汁淤积 熊去氧胆酸 脂溶性维生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甘草酸镁注射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对急性肝衰竭患者清蛋白(A1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我院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治疗,观察组于异甘草酸镁注射治疗基础上予以序贯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1b及PTA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9%(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AST、AL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PTA、A1b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2.58%,与对照组的12.9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明显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肝衰竭 序贯血液净化疗法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
  • 简介:目的比较磷酸钠盐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清洁中的效果、患者耐受性。方法将60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检查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B组检查前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行肠道准备。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患者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耐受性差异恶心、呕吐、腹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组较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病人腹胀程度轻(P〈0.05)。结论磷酸钠盐口服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胶囊内镜检查肠道清洁中效果无明显差异,耐受性恶心、呕吐、腹痛无明显差异,但磷酸钠盐口服较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腹胀程度轻,如果患者肠道准备前有腹胀等不适,使用磷酸钠盐口服较理想。

  • 标签: 肠道清洁 磷酸钠盐口服溶液 复方聚乙二 醇电解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