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接受输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血型鉴定检查以及抗体筛选检查,分析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结果。结果: A型血占比38.75%,B型血占比8.75%,AB型血占比3.75%,O型血占比48.75%,可见:血型鉴定中O型血检出率最高,AB型血检出率最低(P<0.05),其中RH阴性率为2.50%,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阳性率为1.25%。结论:为患者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能够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促进病情好转,为后期诊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血型鉴定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输血闭环管理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价值。方法:我院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输血管理系统,选择2022年6月-12月8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6月8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结果: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应用后观察组血液制品30分钟内输出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对输血评估平均耗时由(9.42±2.31)min,降低为(4.62±1.23)min,输血闭环完整率由86.25增加到了97.50%,2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闭环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血制品的管理水平,30分钟内的血液输出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构建了输血管理闭环,降低了医护人员对于输血的评估耗时,对于促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 输血闭环管理 输血评估耗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输血闭环管理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价值。方法:我院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输血管理系统,选择2022年6月-12月8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6月8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结果: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应用后观察组血液制品30分钟内输出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对输血评估平均耗时由(9.42±2.31)min,降低为(4.62±1.23)min,输血闭环完整率由86.25增加到了97.50%,2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闭环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血制品的管理水平,30分钟内的血液输出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构建了输血管理闭环,降低了医护人员对于输血的评估耗时,对于促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 输血闭环管理 输血评估耗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血站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420例成分输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给予的处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10例。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9例,过敏反应8例,气管痉挛、休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8例,过敏反应9例,支气管痉挛、休克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预防作用,不推荐常规进行输血前预防性药物输注,科学合理地输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 输血不良反应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脑创伤是常见的急症,由于其创伤部位的特殊性,容易造成大量失血,而导致昏迷。颅脑创伤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且极易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因此,本文主要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临床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急诊 颅脑创伤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指标(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 )进行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避免医疗纠纷发生。方法:选择我院2018-2020年住院1947例输血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酶联免疫方法对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进行检测。结果:2018年HbsAg阳性率7.96%;Anti-HCV阳性率0.32%;Anti-HIV阳性率0.32%;Anti-TP阳性率1.43%。2019年HbsAg阳性率8.15%;Anti-HCV阳性率1.33%;Anti-HIV阳性率0.30%;Anti-TP阳性率3.41%。2020年HbsAg阳性率9.31%;Anti-HCV阳性率0.78%;Anti-HIV4阳性率0.62%;Anti-TP阳性率3.26%。结论: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均具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检出率,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各感染性指标检测,能够有效避免医疗纠纷,保障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还能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输血 感染性指标 输血前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6 年到 2019 年 1000 例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致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0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输血血液制品的类型、临床输血的次数以及单次输血的持续时间等均为诱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患者的输血指征。合理掌握输血次数、时间及血液制品类型等,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对于临床输血的质量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接受临床输血服务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是否采用血栓弹力图划分为两组。常规组不采取任何特殊处理,实验组根据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操作。对比血浆制品使用以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实验组血浆制剂使用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输注血小板的CCI值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提高血液制剂的合理应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临床输血 指导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3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实验对象共计100例。本次实验过程中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所选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和记录,并深入分析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出现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冰冻血浆输血、冷沉淀输血、悬浮红细胞输血及机采血小板输血,分别为49.00%、33.00%、12.00%及6.00%;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患者是否存在输血史、患者年龄等。结论: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规避,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不必要输血

  • 标签: 输血治疗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治疗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选取了2017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接受过输血治疗的患者206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观察患者抗体筛查结果和特异性抗体的检验,以及过往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查询。结果发现确诊为不规则阳性抗体患者19人,占样本总人数的9.22%,发现Rh血型抗体有15例(78.95%),其中含抗-E的有5例(33.3%),抗-Ec的有4例(26.67%),抗-D的有3例(20.0%),抗-Ce的有2例(13.3%),抗-DC的有1例(6.67%);MN血型系统1例(5.26%);冷抗体2例(10.52%);1例患者未确定抗体性质;其中女性比男性的不规则抗体率要高(P<0.05),有输血史和妊娠经历的患者次数越多阳性检出率越高。结论在输血前做详细的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减少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输血事故,提高安全性。

  • 标签: 输血治疗 不规则抗体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在恶性肿瘤患者输血中的效果,为未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接受悬浮红细胞输血治疗)、观察组(60例;接受去除白细胞成分的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以及细胞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热、发热非溶血反应、转移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细胞免疫功能(T4、T4/T8、RBC-C3bR花环率、NK细胞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去除白细胞成分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免疫性,降低不良临床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恶性肿瘤 去白细胞输血 悬浮红细胞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临床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优势与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接收的行输血检验阳性者7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盐水法,观察组应用凝聚胺技术。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灵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聚胺技术可以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临床输血检验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