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正>岭南,又名岭表、岭海、岭峤、岭外,为地域名称,指今五岭以南广大地区。岭南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为一独立地理单元,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本文论述的范围,大致包括今五岭以南,南海以北;十万大山、九万大山以东,阴那山、莲花山以西的地区。行政上约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陆地部分,并涉及今越南东北部的部分地区。除越南部分外,面积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占全

  • 标签: 岭南地区 历史时期 交通发展 十万大山 亚热带地区 陆地部分
  • 简介: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 旱灾 水灾 空间分布
  • 简介:明清时期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张芳海河流域在明清时期为京畿之地。为了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每年需从南方漕运大批的粮食。明清每年额定的漕粮为400万石。但漕运艰巨,“京仓一石之储,常糜数石之费”①。为了减少对南方漕运的依赖,明清两代都重视发展畿辅地区的农业生...

  • 标签: 海河流域 明清时期 兴修水利 《大清一统志》 徐贞明 稻田
  • 简介: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 标签: 历史时期 武陵山区 丹砂产地 分布 变迁
  • 简介: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 标签: 明清时期 陕西 人口迁移 中国 经济开发 生态环境
  • 简介:乾嘉时期新疆屯牧的发展及其地域特征张建军新疆地区牧场辽阔,水草丰茂,自古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汉代驰骋在天山以北的乌孙就“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①,后来柔然、突厥。回纥也视此为乐土,游牧之风相沿不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王廷德出使西州时...

  • 标签: 乾嘉时期 牧厂 塔尔巴哈台 巴里坤 清政府 天山北路
  • 简介:民国时期是西北地区交通近代化的重要阶段,对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民国时期西北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

  • 标签: 民国时期 西北地区 交通建设 发展历程 空间分布
  • 简介:塔是一种在亚洲地区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承载肴该地区宗教、历史、美学、哲学等多种文化元素。塔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印度,而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土重楼相融合形成具本国特色的形态各异的塔系。冈为塔原为供奉或收藏佛教高僧舍利(佛骨)、

  • 标签: 乾隆时期 实例 修复 木质 佛塔 亚洲地区
  • 简介:<正>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和内流区、森林草原区域和荒漠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带,虽然面积较小,但区内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国土开发历史久远,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各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自然

  • 标签: 宁夏地区 宁夏平原 贺兰山 六盘山 历史时期 灵州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对《燕行录》相关记载的分析,来探讨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这一地区内部的各个区域之间,其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形式均有所不同;同时,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上述地域及城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的不同造成的。

  • 标签: 《燕行录》 聚落 建筑材料 建筑形式
  • 简介:东晋时期的北府兵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京口也随之走上历史前台,在东晋及刘宋前期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一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危机:这座近乎完全依赖政治及军事扶持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经济情况极不理想,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宜耕土地较少且土壤贫瘠,在传统农业经济下无法保障其编户数量,这就决定了它注定只能依靠政治的扶持。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政权无力从江北抽调居民充实京口,这座此前耀眼的重镇地位也随之直线下降,直至最终被取消军府,成为江南防御的薄弱环节,直接沦为都城建康的附属区域。

  • 标签: 东晋南朝 京口 军府 流民
  • 简介: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以后,西安地区交通运输状况开始逐渐改善.通过民国时期有关档案资料,对民国时期西安交通运输的整体状况进行再现,客观反映了西安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和交通在西安现代城市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当今西部城市的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民国时期 西安市 交通运输 历史发展 中国 陕西
  • 简介:幅员和边界是政区的基本要素。城市型政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区类型,肇始于民国时期,是从原地域型政区中切块设置而来。在设市之初,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市的范围到底应该划多大就成为新设之市府与原地域型政区(即其划离之母体)之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考察南京特别市行政区域边界的划定过程,展示了城市型政区幅员划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在中国近代市制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城市型政区 划界 南京特别市
  • 简介: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又是我国环境脆弱贫困地带之一。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库区移民的过程,移民对经济开发的贡献,库区经济开发的层次和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移民的经济开发既有导致环境恶化的一面,又可优化环境。从而为库区移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历史背景

  • 标签: 明清 丹江口库区 移民 经济开发
  • 简介:<正>西北区的范围与自然地理特征本文所讨论的西北区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该区位处我国西北部,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 标签: 西北地区 西域 历史时期 西北城市 陕西 宁夏
  • 简介:<正>近几年来围绕着我国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是否存在过森林的问题,在学术界再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通过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各抒己见或撰写文章论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切磋与争鸣辩论,使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十分引人注目的研

  • 标签: 陇中黄土高原 森林草原 历史时期 森林问题 气候条件 植被状况
  • 简介:<正>四川种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那时以荆、湖地区为中心的大溪文化,已发展到三峡地区。虽然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实物稻,但从大溪文化已是比较成熟的以种植

  • 标签: 四川盆地 历史时期 唐宋 移民 道光 云南
  • 简介:本文以《水经注》记载的淮河干支水系径流区域为依据,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纺织业、冶金业、制盐业、酿酒业、瓷器业、造船业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兴衰特点。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淮河流域 手工业
  • 简介:本文根据文献的记载,对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情况略作考察。文章指出: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总体水环境仍相当优越,河流汛期较长,水流量较大,可以通行船只的河流众多;当时这一地区还散布有数量众多的湖陂沼泽,其中不少淹浸面积相当广大。由于水环境良好,当时这一地区的鱼类水产资源仍相当丰富,沿河傍湖之区众多百姓以捕捞为生,渔业生产仍较为发达,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补苴地位。

  • 标签: 中古 北方地区 水环境 渔业生产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康导月刊》中的边疆文艺接连问世。战争背景下,抗日救亡一度成为边疆文艺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边省与内地的联系、交流,凸显西康大后方的重要作用,边疆文艺也推出了大批展示当地特色的作品,边省风土人情得以集中展示。抗战建国的洪流中,边疆文艺成为国人审视西康的窗口,也是边省同胞接触现代文学、观念的孔道,它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作用,体现了边疆人士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康省政府强烈的地方意识,国家权力渗入西康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 标签: 西康 《康导月刊》 边疆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