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续)  第二,以契丹人为成份的新编成的部族(一)特里特勉部关于此部,《营卫志》圣宗三十四部条载为:初于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侦侯落马河及速鲁河侧,置二十详稳。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可见,这个部的前身是为了侦察奚部的动静,从八部分别抽出二十户而编成的。但是,作为其卫戍地的落马、速鲁两河未见另有记载。另外,此部的卫戍地在《营卫志》中载为倒塌岭,其地位于现在山西省北部。假如在编成部族前后确实是其卫戍地,那么,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牵制老哈河流域奚部的目的。然而,也象后文所叙述的那样,奚族在反抗唐末契丹的压迫时,有一部分西迁徙到相当于现在察哈尔省怀来县的妫州。这样,

  • 标签: 营卫志 部族制度 《辽史》 室韦 契丹人 辽代
  • 简介:第四,部族的统帅机关辽代的部族在作为行政单位的同时,又是军事单位。其最高统帅机关是北枢密院。具体事务属于北、南两宰相府分掌。这无疑是军民两政不分的部族制度。在两宰相府之下,各个地区分别有统帅机关。各个小部族在军事上属于其统辖。因各部族的牧地被限定,进而出现了卫戍于同一地区的若干部族合而为一个集团的情况。所谓各地区分别设有的统帅机关,当然会掌握着这类集团的军令和政令。进一步讲,辽制中部族牧地被限定,就是为了有利于行政和军事上的方便。在《兵卫志中》众部族军条中载有:众部族分隶南北府,守卫四边,各有司存。并且依次列出了各部的隶属关系。同样,在《营卫志》中也有记载。依据这两部分可弄清这个问题。还有,

  • 标签: 营卫志 部族制度 原驻地 察哈尔 隶属关系 西拉木伦河流域
  • 简介:<正>知府制度作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中间环节,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十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知府制度的研究,却极为冷漠。为此,笔者不揣翦陋,试对清代知府制度作初步的探讨。一、知府制度的渊源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长官,但知府与府的发展并非同步。后者早于前者,前者来源于后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惟有“京府”,可视作后世府之源。唐代“京

  • 标签: 督抚 行政制度 行政机构 都督府 地方行政 知府
  • 简介:东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深受宦官专权之害的王朝。东汉宦官利用皇帝早崩、新帝年幼、母后垂帘听政的政治形势专权擅政,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将其权力合法化,进而传诸后代。其制度建设包括阉人专任内廷官职,排除士人;新增宦官机构,添设宦官官职、员额;加赠官号,例封宦者为侯;父兄子弟出任朝官;娶妻妾,养子嗣爵等。这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 标签: 东汉宦官 擅权 制度建设
  • 简介:土司制度是最值得研究的政治制度之一,"因地制宜"的实施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发展。元朝的"土流兼制",明朝的"卫司分立",清朝的"卫司合一",清晰地表明了土司制度在承袭中的流变。最终经"改土归流"的革新,导致了以"政治制度"与"政治符号"相结合为特征的清代土司制度出现。这既是清王朝统治者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土司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土司制度 流变发展 改土归流 政治符号
  • 简介: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冒着战火硝烟,陆续到达徐州前线采访。台儿庄这个过去鲜为人知的鲁南小镇,几乎成了民族复兴的新象征。雪片似的贺电飞往台儿庄,大批中外记者和各界慰问团涌向台儿庄。督率第五战区的李宗仁、第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等都曾亲自多次接待过记者。

  • 标签: 台儿庄会战 第五战区 张自忠 李宗仁 民族复兴 战火硝烟
  • 简介:<正>本书参考了若干百科全书名著,关注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所选的国际人物包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宗教领袖等。本书的特点:资料翔实、立论新颖、文笔简炼,容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中学、大学教师和一般干部、知识公子的工具书,历史爱好者、大学生、中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工具书,而且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历史系的学生、研究生、国际关系史教科书的配套参考用书。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本《词典》由我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史专家光仁洪教授作序,对国际历史人物这一重要研究课题作

  • 标签: 艺术家 历史人物 国际关系史 工具书 大学教师 百科全书
  • 简介:国际博物馆协会(简称“国际博协”),是代表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学术性国际组织。该协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属非政府性的A类组织(但事实上已具半官方性质)。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的资助。国际博协的总部设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大厦内。它拥有团体会员120个以上,个人会员1.4万人以上,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会员最多的国际组织之一。

  • 标签: 国际博物馆协会 博物馆 联合国 国际组织
  • 简介:"各国议会制度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三个论题.第一个论题为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民主制.来自西方的学者和中国学者提交了一批报告,论及19世纪以来欧洲国家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当代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某些局限性.第二个论题是当代中国的乡村村民自治改革.中国学者提交了一批论文,讨论了中国宪法中关于村民自治的条款以及村民自治个案研究的结果.第三个论题是西方民主制的起源问题.中国学者提交了一批报告,涉及西方城市自治传统、中世纪议会制对近代民主制的作用等.与会中外代表一致认为,民主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和中西方学者、政治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 标签: 议会 民主 宪政 议会制度史 村民自治
  • 简介:唐代的宰相,最初的设置、权限、禄秩、品位是与隋代完全一样的,即都是以三省(尚书、门下、中书)之长官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为宰相,共掌国家大事。唐初宰相定制是尚书令一员、侍中二员、中书令二员,凡五员,皆为正二品。如果出任宰相的人名位崇重者则可晋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秩为正一品。虽然三省长官均称宰相,品位完

  • 标签: 品秩 侍中 裴寂 门下省 旧唐书 李世民
  • 简介:皇子册立为太子後,便以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入主东宫,开始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但东宫的设置与管理比较松散,在北宋东宫一般不另外建造,只是将原来皇子居住的王府等视于束宫。政和五年(1115),钦宗升储时,就只称太子府,命太常少卿葛胜仲兼太子右谕德。①因此,史学家李心传在记载中称:“东宫旧无有。”束宫的专设要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被立为太子时才建。当时临安城小,东宫建在丽正门内,地方狭隘。此後,太子憎、光宗都在这裹备位皇储。”孝宗曾对辅臣说:“今後东宫不须创建,朕宫中宫殿,多所不御,可移修之。”

  • 标签: 宋代 皇储制度 东宫 设置原则 政治权利 历史特征
  • 简介:离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它和婚姻制度同时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和进步。在我国古代婚姻结构还未严密时,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才建立起来。不过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秦始皇巡游时发现男子招赘、寄宿女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抛弃孩子改嫁的现象,于是刻石颁令天下维护家庭稳定。中国古代婚姻的意义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目的在于宗族的延续及保障对祖先的祭祀。古代离婚旨在“绝二姓之好”,即重在两个家庭的决裂而非夫妇感情的破裂,社会“伦理”关系为重。

  • 标签: 离婚制度 古代 婚姻家庭制度 闲话 婚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南诏前期的统治机构从原始军事民主制中脱胎而来,军事色彩较浓,氏族社会残余较多。到异牟寻时代,原有的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诏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借了唐朝政治制度的设置,吸收汉人参加南诏最高统治层。

  • 标签: 南诏 政治制度 王位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军事制度
  • 简介:宋代在京城设有都亭驿、都亭西驿、同文馆、礼宾院、怀远驿等中央客馆作为馆待周边各族朝贡使节的馆舍与机构.诸客馆不仅是各族使节居住的场所,还是周边各族与宋进行经济贸易的场所及周边各族了解华夏礼仪文化的场所.中央客馆制度是宋对入京的周边各族使节接待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展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都亭驿 都亭西驿 同文馆 礼宾院 怀远驿
  • 简介:太庙为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供奉与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元代太庙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同时,又有不少创新。元代太庙建设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燕京太庙阶段、大都太庙阶段、大都增广太庙阶段。每一阶段,太庙神主的室次或者说排列顺序均发生过较大变化,经历了“以西为上、依次向东”,“太祖居中、先右后左”,“太祖居中、左昭右穆”三个时期。元代太庙神主的增撤与室次变化,无论是皇帝还是皇后,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变迁密切相关。

  • 标签: 元代 制度 历代王朝 排列顺序 政治背景 统治者
  • 简介:邮传制度,是中国古代关于接待过往官员、使节和邮递文书的交通制度,又称邮驿、驿传、传驿、馆驿等。这种制度出现于殷商时代,到宋代已空前完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邮传 宋代 中国古代 官员 使节 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