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清承明制,在广西仍分设土司,鄂尔泰在雍正四年奏称“广西土府、州、县、峒、寨等司五十余员,分隶南宁、太平、思恩、庆远四府.”①这些土官土目是宋代狄青征侬智高时和明代王守仁征田州时所留设的,分布在广西的西南、西北和西部一带,尤以在靠近越南的太平府的西南一隅最为集中,这里主要是壮族聚居的地方.土官土目享有世袭特权.清雍正二年谕四川、陕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抚提镇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②.雍正的这番话,充分揭露了土司历来的苛(佥欠)不法,简直成了土皇帝.清入关初,西南云贵土司

  • 标签: 土司 广西 流官 鄂尔泰 东兰 镇安府
  • 简介:民国初年甘肃民族社会变化与政治格局演变,导致民族传统政治在政治结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上产生适应性改变,源此基础之上的民国甘肃"改土",于政治建构之外亦兼具民族社会改建使命,虽则囿于艰难外部环境,未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毋庸置疑的是民国甘肃"改土"于甘肃民族地区诸层面的现代化还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 民族社会
  • 简介:明代的改土对各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但也伴随着武力征服,具有不彻底性,带来了新的民族压迫,增加了行政经费。

  • 标签: 明代 改土归流 影响
  • 简介: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 标签: 夷夏之辨 夷夏之防 华夷一体 改土归流
  • 简介:<正>清末在川边推行“改土”,对康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如何?由于事隔几十年,其间又缺乏系统的调查和资料积累,探讨殊非易事。五十年代的调查材料表明,与清代相比,康区社会发生了两大重要的变化。其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清代的康区为四大土司的领地,他们是德格宣慰司,明正宣慰司,理塘宣抚司和巴塘宣抚司。在大土司的属下,有安抚司、长官司,和土千户、土百户若干员。以土司系统为主体,组

  • 标签: 改土归流 德格土司 康区 民国政府 宣慰司 五十年代
  • 简介:对雍正朝改土的目标与性质,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鄂尔泰、雍正帝通过改土贯彻法治的思想以及完善法治目标的确定,认为雍正朝进行改土,主要是出于加强法治管理的需要,由此确定了改土的思想与方略,据此进行施治。雍正朝的改土并非彻底取消土司制度,而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以适应清廷强化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需要。

  • 标签: 雍正朝 改土归流 法治
  • 简介:土家族饮食依赖于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其背后蕴含着着土家族的民族内涵。恩施是土家族较为典型的聚居区,'改土'前后又是土家族饮食变化的一个关键节点,因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恩施土家族饮食概况、'改土'前后变迁状况以及变迁原因出发,力求全面展示这一时段变迁的概况与内核。

  • 标签: 改土归流 土家族饮食变迁 探究
  • 简介: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一种特殊制度。本文在探讨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并强调了这次在铜仁的改土应是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的先河。同时,还阐述了改土的意义和影响,肯定了它对贵州社会的稳定、生产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商贾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等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土司制度 明代 铜仁 改土归流 意义和影响
  • 简介:改土期间,由于大量的外地汉人迁入到雅江县进行摆渡、屯垦,有的汉人与当地民众通婚后并长期定居于此,雅江县本土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制度、经济等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雅江县的文化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

  • 标签: 改土归流期间 汉文化 雅江县 文化变化
  • 简介:"三藩之乱"被平定后,云南逐渐从明清之际的战乱和动荡中走出。土地垦殖、矿产开发等亟需输入外来人口,内地持续加重的人口压力亟待向边疆地区释放。而此时在云南实行的土司统治各自在政治、经济上具有相对独立性,成为一个个封闭排外的堡垒,成为汉族移民入滇的障碍。一场以土司制度为对象的社会改革不可避免。改土前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为边疆地区带来生产技术、地主制经济模式和儒家先进文化的同时,动摇了土司统治的社会根基,为改土提供了社会条件。改土流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的绿营兵成为武力改的重要力量。改土打破了土司对自然资源的垄断,大批汉族举家迁入云南,形成更大规模的汉族移民高潮。改土前后,汉族移民与云南当地土著族群之间呈现"汉进夷退"的总体态势,他们彼此"汉化"和"夷化",在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共同把云南带入了王朝国家发展的主流之中。

  • 标签: 清代 云南汉族移民 改土归流 关系
  • 简介:泗城改土,在雍正朝广西改中规模和影响最大。它是在雍正帝的大力支持下,由云贵总督鄂尔泰统筹指挥,滇、黔、粤西三省大员通力合作的一次有组织、有策略的改。改的目的,是为结束广西势力最大又长期肆虐不法的土司政权,划分黔、粤疆界,促进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改的手段是以武力震慑土司,以宣传动员土民,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完成改。改的善后措施完备妥当,缓急适宜,未造成被参革土司的反抗和被改地区的动荡。

  • 标签: 雍正 广西 泗城 改土归流
  • 简介:清廷在滇南的改土,足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清代,滇南元江、临安两府土司职衔品最高的是儒林土司与纳楼土司。通过这两家土司的受职、传袭、辖地的对比分析,可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滇南改土及边疆治理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 标签: 纳楼土司 儒林土司 改土归流 对比分析
  • 简介:历史上六盘水市彝族的土司制度,其具体形式有则溪制度、营长制度,均为封建领土制度。则溪制度,为元至清初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统治形式,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营长制度,为明代土司制度在普安州具体形式,具有地域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特点。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统一封建集权国家巩固发展,已不容土司制度继续存在,相继施行改土,废除原来世袭土司和土官,改派中央政府任命之行政官员(官)。改土后,境内交通、教育、农业和手工业等均有新的发展。由于境内许多边远地区,官的行政权力难以覆盖,改土不彻底,朝廷仍沿用当地“头人”、“寨老”等作为官助手,为其巩固统治。

  • 标签: 六盘水市 彝族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政治经济
  • 简介: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土兵被裁撇,来自省内外的绿营兵进驻到湖广土家族地区,先后成立永顺协、施南协和永绥协,并在基层社会中设置汛塘.绿营兵的进驻,巩固了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的成果,有利于民族经贸往来;推动了汉、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维护了社会稳定.到19世纪初,绿营兵的战斗力衰退,土家族地区组织乡勇,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从土司时期的土兵,到改土后的绿营兵,再到团练乡勇,反映了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基层社会防务的变迁.

  • 标签: 改土归流 绿营兵 民族经贸 民族融合
  • 简介:去年4月,黄家信教授要我为他的新书《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研究》写篇书评。一年过去了,我的书评还没有写出来。也许能说得出一些理由,比如:上课,讲学,文债,同学的头绪,家里的杂事,等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心存顾虑。黄家信教授是我的博士研究生,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作为他的指导老师,由我撰文介绍其学术贡献,似乎不太适宜,至少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不过,尽管应该回避,我还是要说点什么。

  • 标签: 壮族地区 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 信教 阅读点 学者
  • 简介:摘要:虽然我国如今属于农业大国,但是如今的农业耕地情况却存在许多问题,土地整改复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土地整改复垦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在土地整改方面能够找到和我国国情相符的整改手段。

  • 标签: 土地整改 土地复星 农业强国
  • 简介:回避制度是我国干部任职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回避制度从行政程序上讲,主要有三种回避: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而地域回避是我国县乡两级基层官员任职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公务员法》和党的规章制度都对地域回避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务员法》第十一章第六十九条规定:

  • 标签: 回避制度 地域回避 任职制度 基层官员 《公务员法》 行政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这幅雪图,构图,恢宏,画面洁净。茫茫群山,是为背景,红房小桥,雪场景,别情相依依,归心暖融融。画面只有三个人,却赋予了大山以浓浓的生活气息,这里的人,也许就是山林的守望者,大山就是温暖的家。赏画神思,顿生归心似箭的情感共鸣。

  • 标签: 生活气息 情感共鸣 画面 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