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代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褒是贬,孔子及他的思想言语始终是中国文人们争论的焦点。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对教育的重视,使其为后人留下的丰富的乐教思想教育对象全体性的直接表白"有教无类";音乐审美体验性的典范代表"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育人功能性的规范要求"尽美矣,又尽善也"、"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音乐内涵层次性的经典阐释"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等五个方面是孔子乐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 标签: 孔子 乐教思想 音乐教育
  • 简介:比较教育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教育的学科。它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比较教育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手段去审视、对待、探讨、修正和改进我们当前声乐教育思想与理念中的不足与偏颇之处,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我们高等教育的学术资源与优势,主要包括在发声训练理念和声乐作品选择两个方面。在指导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方面,要更加具有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地继续完善和发展。

  • 标签: 比较教育 美声教学 思想教学 理念发声 训练作品 选择科学理性
  • 简介:三、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思想教育周先生说过,人们一提到钢琴教学,首先就会想到怎样教学生弹琴,其实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作为教师,首先要抓学生的头脑,而不是手指,因为头脑是人的司令部。

  • 标签: 钢琴教学 教育教学思想 周广仁 桃李 仁爱 因材施教
  • 简介:《乐记》作为古代音乐教育论述,其价值是很高的。文章旨在探索这种教育理论价值,对其教育思想基础,如人性论,“感于物而动”,教学思想与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标签: 《乐记》 音乐教育思想 人性论 教学思想 方法
  • 简介:教育、管理与服务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在音乐表演类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强化服务意识,把提供服务与思想教育、制度管理有机结合,按类型、层次对受教育对象进行区分,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方法。

  • 标签: 学生工作 教育管理 服务
  • 简介:涅高兹通过自身的钢琴艺术实践逡巡于"一般钢琴家"与"一个完善的人"之间,将音乐与文化、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钢琴教学思想。这种在音乐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审视某种艺术形态的研究路径,在西方已受到诸多学科领域及学者的关注,涅高兹将这一研究路径与钢琴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路,无疑为当代钢琴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启示。

  • 标签: 涅高兹 音乐 文化 钢琴教育
  • 简介:为中国音乐史学界久所企盼的《萧友梅音乐文集》(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编,以下简称《文集》)已于1990年底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萧友梅自1907年至1940年散见于国内外有关书谱、报刊的音乐论文、短论、序言、讲演稿及教材等计56篇。它们从多角度反映出这位音乐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和深层思考,特别是他对建设、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诸多精辟见解,几乎渗透在《文集》主要论著的字里行间。这些有关著述,为我们全面研究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提供了许许多多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和

  • 标签: 萧友梅 音乐教育思想 中国音乐史学 戴鹏海 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人才
  • 简介: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雷默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文译著的出版,以及学术界“审美”、“文化”、“功能”、“创造”音乐教育哲学话语的不同诉求,“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受到我国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音乐教育到底应该是“审美”、“文化”、“功能”,还是“创造”?音乐教育者该如何走出这一学术“困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标签: 《音乐教育的哲学》 教育哲学思想 审美 实践 北美 “文化”
  • 简介:<正>《乐记》触及音乐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剖析《乐记》的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史将有重要意义。自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问世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已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从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功用(包括“乐”与“欲”的关系)、“德”与“艺”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包括乐与礼的关系)、音乐的阶级沦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乐记》的音乐思想,探讨其历史地位,提出管见,以求教于专家、读者。

  • 标签: 《乐记》 思想述评 音乐理论 音乐思想史 “德”与“艺” 历史地位
  • 简介:从1956年开始至文革前,毛泽东不仅作了《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而且作了与音乐问题有关的4次批示,从而给中国音乐界带来深刻影响。毛泽东的音乐思想提高了中国音乐的民族自信心,指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民族化芳向,倡导了形式上的创新;但由于他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立场关照音乐,特别强调音乐的政治性,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毛泽东 音乐问题 音乐思想
  • 简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关键的命题“大音希声”不断的被注者予以新的诠释。由于不顾及《老子》的整体思想,这些诠释往往脱离全书主旨和作者本意,使人无从把握《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所在。本文通过对《老子》及其有关资料的研究,意在指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非乐,并对其它观点加以分析,兼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比较。

  • 标签: 《老子》 大音希声 非乐 愚民 墨子
  • 简介:<正>《乐记》是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文明和智慧、闪耀着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美学光辉的有着不朽价值的艺术思想遗产。尽管对《乐记》的成书年代有着两种传统的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出自春秋战国之际的公孙尼之手,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所编纂。正像《周礼》虽不是成书于西周时代,但它所反映的大体上是西周时代的制度一样,我以为《乐记》所反映的基本上或大体上也是西周时代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已经有了朴素而正确的理解,它说:“故人不耐(能)无乐,乐不耐(能)无形。”“夫乐者,象成者也。”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形象。这是关于音乐艺术的形象性的最早的论述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特点,是通过声音的运动(高低、长短、节拍、旋律)和声音的往复回旋,构成抽象的形象。音乐的形象,便是通过音响对欣赏者听觉的刺激,唤起的对作曲家所创造的形象的把握,它把欣赏者带进为音的世界所构筑的典型意境和典型情绪中来,从而搅动起欣尝者情感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艺术形态 欣赏者 自然形态 劳动人民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乐论》为荀子所作,而非公孙尼子.《史记·乐书》、《礼记·乐记》、《说苑》、《白虎通义》等接受、改造了荀子的音乐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汉代特色的音乐理论.这一方面说明,在汉人看来,荀子的音乐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表明,汉代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 标签: 荀子 《乐论》 《乐书》 《乐记》 《说苑》 《白虎通义》
  • 简介: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坛领袖,精于音律,工于书画,并通典章礼仪之学,是位温文儒雅多才多艺的学者。蔡邕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救世情怀,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继承者。他强调艺术的政治功用,认为音乐应洒脱自由,个性鲜明,即“任情态性”的艺术观念,故他的艺术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蔡邕音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政治作用、审美观点、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求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 标签: 蔡邕 儒家思想 琴操
  • 简介:<正>刘天华在短短的一生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国乐改进工作、放在民族乐器教学和创作上。他著述不很多,较重要的有:《我对于本社的计划》、《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除夜小唱>、<月夜>说明》、《梅兰芳歌曲谱·编者序》等;另外,当时他与其他音乐家联名发表的文章如《国乐改进社缘起》、《国乐改进社成立刊·发刊词》、《北平音乐界同

  • 标签: 刘天华 音乐思想 音乐学校 民族乐器 音乐家 执行委员会
  • 简介:<正>《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相传为左丘明作。其记述的史实以语为主,言论较为详细;以事为辅,事件较为简单,内容很象《左传》的姊妹篇。其中记载的中国早期音乐美学思想论题有着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国语》 春秋时期 左丘明 国别史 言论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作者是先秦的公孙尼子,还是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的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正>对于黄自的美学思想,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可能说:黄自认为音乐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为他写道:“艺术是生活的表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乐艺》一卷二期)。“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1934年10月21日《晨报》)。也可能说:黄自认为音乐不反映现实生活,因为他断言:“纯正音乐是表象而不是摹仿的艺术,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都没有直接关系的。在绘画、雕塑、戏剧与诗歌中,内容与外形都是判然为二;而内容总不

  • 标签: 西洋音乐 美学思想 黄自 现实生活 汉斯立克 民族音乐
  • 简介:数千年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无疑占统治地位,其核心是“中和”。孔子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典型表达。甚至在最早的文化典籍《左传》与《尚书》中,已有了对中和之美的论述.《左传》记载季札观乐,其批评的标准就是“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等。《尚书》则用帝之口,道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审美规范来。魏晋时代的阮籍,其承袭的就是儒家的这一美学思想,虽然其行为上有诸多放诞与叛逆世俗传统之处,但其在思想探处却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樊篱,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还相当保守。对阮氏音乐的思想的剖析,有助于我们透过这个具有二重矛盾性的人物看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沿革与发展,以及其对音乐内在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影响。作好这些清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直观把握当代音乐的进程与方向。

  • 标签: 美学思想 乐而不淫 儒家思想 季札观乐 当代音乐 阮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