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古代画论甚多,大抵出于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以及画商骨董之笔,精芜互杂。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书画部份,文笔生动,言简意赅,深得画识、画理与鉴赏要旨,尤以评及宋初大山水画家李成一段,不到二百字,提出透视学问题,指出李成不知“以大观小”之法,讽其“掀屋角”,读后深有回味。何谓“掀屋角”?是说李成画山上亭馆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而北宋山水画家、特别是西北与中原画家,大都作层峦叠嶂的高远山水,视线

  • 标签: 绘画透视学 以大观小 画理 散点透视 山水画家 《梦溪笔谈》
  • 简介:空间表现是构成艺术作品的要素之一。艺术作品及其形式语言的形成始终依赖于空间艺术表现。通过中西绘画透视观的比较,我们可以探求绘画空间艺术的境域差异,揭示视觉空间表现规律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中西方散焦透视观在空间表达形式上的不同境域,体现着中西绘画艺术的独特视觉经验和空间概念,折射出两种不同文化艺术的审美特质。

  • 标签: 中西绘画 空间表现 境域 现代绘画艺术 视觉经验 艺术作品
  • 简介:2004年、2006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曾刚彩墨山水画》和《曾刚画山石》、《曾刚画云水》、《曾刚画树木》、《曾刚写生选》系列山水技法类图书后。

  • 标签: 彩墨山水画 美术出版社 编后 画集 写生
  • 简介: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数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课题。

  • 标签: 数学 教学 数感
  • 简介:以图像叙述故事为主的新型连环漫画,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凭借其深入浅出的绘画语言与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在文化阅读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中国的新生代连环漫画已经成为了“读图”时代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大众潮流文化的特征之一。著名漫画家阿梗与绘本小说家寂地联合创作的连环漫画《踮脚张望》,自2010年连载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大量漫画读者的欢迎与追捧,其成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生动有趣的人物绘制与梦幻优美的色彩理念;

  • 标签: 连环漫画 新生代 审美情趣 中国 20世纪90年代 信息传播方式
  • 简介:朱刚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大美术系,1989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四届研修班,1994年获德国特殊艺术家资助,赴纽伦堡美院讲学,后攻读研究生课程。有作品参加第六、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中国油画展,中国艺术大展等。

  • 标签: 油画艺术 中央美院 朱刚 中国美术家协会 硕士研究生 形与色
  • 简介:书法尽管是造型艺术,但其深沉内涵是视觉艺术的韵律化,即所谓的“无声之音”。而这一特征,首先是建立在沟通各审美器官关系的基础上的,即“通”。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整体直觉最大层面地沟通人与自然、人与艺术间的本真之联系,最终通过创作,达到身心合一或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艺术境界与人生境遇的高度统一,恰恰是中国艺术的生命之本真。

  • 标签: 通感 视觉 听觉 身心合一 书法
  • 简介:在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反光会对眼睛的视觉细胞产生刺激,使人们的眼睛能辨认光线的强弱、物体的大小、色彩的对比。在同一时间内,对视觉细胞刺激强的物体我们会较先看到,也看得更清楚。招贴画是靠眼来传达情感的一种视觉艺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设计者在招贴设计中应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的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众产生情感体验和联想,以达到过目难忘的最佳宣传效果。

  • 标签: 视觉层次感 招贴设计 招贴画 插图 标题 文字说明
  • 简介:每个人都已开始假装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情绪、想象以及风度已经被流放……——伏尔泰《致西德维尔信集》1735年序言在《风景进入艺术》书中,肯尼斯·克拉克描述道:"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精神一次次试图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风景画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一环。"

  • 标签: 风景画 明清 测绘 欧洲 肖像 帝国
  • 简介:艺术是人的一种从身体出发由身体执行的感性行为。人活在世,面对周围的环境,在行为与交往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便是人主观直接感知的世界,它达乎真理,而艺术的展开和实现就是在人的这种感性行为之中。

  • 标签: 艺术行为 艺术观念 艺术作品 性质 当代 性行为
  • 简介:作为一个整合了美术美学和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观念,在吴长江绘画中得到了适当的诠释。他的绘画造型观突出地表现了对传统和现代、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意识,在传统的题材中赋予了新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形感 造型观 传统 公共性
  • 简介:豪年兄,台湾书画大家,通画论、精诗律,为一代翘楚。兄早年从游赵少昂,禀而相承,深得赵氏精髓,然画不取似,但求笔外意。不蹈于浮薄世风,不羁于前人樊篱,倾而自出高格一派。所作山水,花鸟、人物,皆气韵鲜活,仙仙乎有出蓝之想。夫诗画者,华夏民族独有之艺术。画学为士大夫游艺之途。古之圣哲,艺以载道,以辅经传。

  • 标签: 高格 华夏民族 士大夫
  • 简介:我们在美术馆观看的大多数艺术作品,不是归属于流派的演变就是标志着时代的精神,能有机会从原作中看到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轨迹,对从事艺术创作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很幸运的事情。贾科梅蒂展览在上海的举办,启发我们从中看到余德耀美术馆的团队所想展现的目标,也体会到作为贾科梅蒂发展基金会想要确立的全球方向以及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我不清楚这个展览会对中国的艺术家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 标签: 贾科梅蒂 距离感 艺术作品 发展基金会 德耀 超现实主义
  • 简介:绘画中的透视法则是由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们发明创造的,它使得在平面上再现三维空间和立体的人物等成为了可能。也就是说基于这种法则表现出来的物象看上去更象“真”的,而这种对三维空间的征服以及逼真效果的营造是在中世纪绘画乃至古希腊、罗马的绘画中从未有过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体近大

  • 标签: 绘画 透视法则 画家 物象 三维空间 文艺复兴时代
  • 简介: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了“知觉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这些“力”来自于心理和物理两个领域当中.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唯一因素”,基于这样的前提,研究和感知一幅作品的“运动感”或“安静”,也就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画面知觉力的一种量化分析,验证知觉力是否是画面运动决定因素的结论。

  • 标签: 知觉力 视觉传达设计 画面构成 运动 静止
  • 简介:以藏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创作,至今仍是代有才人,佳作频仍,其中名家与名作,构成了数十年来中国美术的一道特别风景线。若一定要深究其中缘故,大体上是1949年以来的民族政策和援藏支边政策坚持至今的结果。因此,喜欢以藏族人民生活为创作素材的画家,大都是怀边慕远的昂藏男儿,他们作品的主题,也大多是讴歌、赞美高原赋予藏族人民的独特品质,当然也不乏表达画家对藏族人民自然生活的惊羡。不过,这种情况在新世纪以来正悄然发生改变。

  • 标签: 工笔画 何家英 美术作品展 都市女性 国画系
  • 简介:无论在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中,空间都是极其重要的元素。西方传统绘画追求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西画上逼真空间的出现得益于透视法的运用。早在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就在透视学上进行研究并取得很大成果。画家马萨乔以科学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运用到绘画上,从其作品《出乐园》、《纳税钱》上可以看出,准确的透视运用使画面呈现出逼真的空间效果,这种真实即所谓“物质的真实”。画家弗朗切斯卡写出《论绘画透视》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透视的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曼坦那的《基督去世》,这幅画采用的是正面透视法,画面上基督的双脚对着观者,透视角度很大,难度可想而知,但画家画得十分准确,成功地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此外,凡·艾克的著名作品《羊毛商的婚礼》也是运用透视的经典之作。在此基础上,后世的画家把绘画的空间幻觉发挥到极致。此后的几百年间,基于这种空间透视规则的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这种格局直到后印象派出现以后才被打破。

  • 标签: 空间感 中西比较 中国画 中国绘画 西方绘画 客观事物
  • 简介:威廉·塔克(WilliamTuCker)的《雕塑的语言》(THELANGUAGEOFSCULPTURE)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尽管至今已经近50年,2017年此书中文版出版,读来仍然让笔者兴奋不已。

  • 标签: 语言 雕塑 读后感 LANGUAGE 20世纪70年代
  • 简介:强骨静气一味霸悍——《潘天寿书画集》编后王肇达董春晓潘天寿是中外美术史家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潘天寿的艺术成就越来越为人们所知,在国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浙江的文化事业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尽管国内众多的画家专集出版...

  • 标签: 潘天寿 书画集 美术史家 强骨 美术出版 王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