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唱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用于唱和的媒介有诗、词、赋等,甚至包括曲和文章。关于诗词唱和的问题,前人时贤论之已详,而赋的唱和却很少有人涉及。最早对此问题予以关注的是清人浦铣,他在《复小斋赋话》中对和赋的起源、发展等问题作了扼要的说明。之后王芑孙在其少作《读赋卮言》中专列“和赋例”一项,对各朝的唱和赋进行了举例式的探讨,

  • 标签: 唱和 渊源 流变 中国文学史 文学现象 诗词
  • 简介:君子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名词,它约束着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于君子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君子的概念,对当代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君子 人格 心理研究
  • 简介:<正>西方对于《浮士德》的“各种研究著作堆积如山,仅仅开列一个书名目录就要超过本书的容量”。在德国,《浮士德》研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浮学”,较之中国的“红学”研究还要广泛、深入和持久。在中国,对于《浮士德》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远不如西方那么热烈。但是,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几十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不少歌德及《浮士德》的研究、评论家,发表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讨文章。本文试

  • 标签: 研究述评 浮士德精神 评论家 文学史 研究著作 评论者
  • 简介: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注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与文学交融的天堑。

  • 标签: 函可《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 简介:201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第一年。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关税是9.8%,而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的平均进口税率已经降至1.0%。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

  • 标签: 中国与东盟 2010年 合作发展 东盟自由贸易区 经验 经贸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文学研究与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与范围扩大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流变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诗歌黄宗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美国诗人的艺术追求与战前现代派诗人的志趣大不相同了。艾略特、庞德、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莫尔及克莱思等美国诗人为战后美国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形式和主题极为宽泛的创作范式。然而,也正...

  • 标签: 诗歌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诗学理论 美国诗歌 垮掉派诗人 艾略特
  •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对丢勒画作《忧郁Ⅰ》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对丢勒画作的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的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对忧郁的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的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的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的“物的世界”和主人公的“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对康德以来的启蒙理性的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和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和物化的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
  • 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1996)是法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剧作家。1984年,小说《情人》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从此获得世界性声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过程中,她写下了30多部小说,10多部戏剧作品,指导参与了20多部电影的拍摄完成。

  • 标签: 当代小说 玛格丽特·杜拉斯 龚古尔文学奖 《情人》 电影剧作 戏剧作品
  • 简介:《小团圆》是张爱玲后期的作品,带有自传的色彩,它里面有丰富的比喻,对张爱玲后期作品研究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张爱玲的小说集《小团圆》中的比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比喻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初步探寻了形成这种比喻特色的原因。

  • 标签: 《小团圆》 张爱玲 比喻 特点
  • 简介:《文心雕龙》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玉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有以玉色泽之润喻文辞之优美;以雕玉的工艺喻文章的文采;以珠玉之声比喻文章的精妙;以玉的价值比喻经典文章的珍贵。与玉相关的词在《文心雕龙》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玉的出现频率比部分文学术语还要频繁,并且有着特殊的内涵,因此玉可以尝试着作为一个文学术语进行研究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学术语
  • 简介:张伯伟著,28.5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定价10元。本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钟嵘及其《诗品》的全面研究之著。全书由考论篇、资料篇及附录三部分构成。考论篇共八章:第一章"家世与生平",据唐以前的史料订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钟氏家谱》的讹

  • 标签: 钟嵘《诗品》 批评方法 南京大学 诗学体系 三章 文评
  • 简介:河南大学教授梁工所著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于2006年7月出版。梁工教授致力于《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研究已多年,他主编、撰写及编译了十多部作品,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圣经研究的论文。《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标志着梁工教授在《圣经》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起点,它从梳理和探讨《圣经》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文化、政治、社会和思想各方面的巨大和深刻影响,

  • 标签: 圣经叙事 艺术研究 《圣经》 文化研究 大学教授 西方文学
  • 简介:国外赛义德研究大致包括三个主题:后殖民研究、知识分子研究、批评思想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赛义德学说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矛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但往往忽视三个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赛义德的身份定位与批评理论的关系及其思想传承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所欠缺。批判性地借鉴国外赛义德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国内赛义德研究

  • 标签: 赛义德 后殖民研究 知识分子 批评思想
  • 简介:《老子》一文,作者将其所宣扬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都归于"道"之下,为让人们清晰地把握其抽象之"道"的本质与精髓,作者创造诸多意象,水意象堪称为其中最接近"道"本质的意象,即"水几于道"。本文力图从《老子》水意象基本表现、哲学意蕴、审美价值三方面,全面探讨水意象建构的特殊涵义。

  • 标签: 老子 水意象
  • 简介: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是伴随着文学成为独立的精神文化现象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标志。感性地阅读和感悟,理性地研究和批评,才是文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有效途径。

  • 标签: 文学批评 感性阅读 理性研究
  • 简介:中世纪宫廷骑士史诗《帕西伐尔》演绎了同名主人公成长发展为亚瑟骑士和圣杯骑士的历程。它与现代成长发展小说存在本质不同。主人公成长发展于神秩之中,道路是神的召叫和恩宠,取代个体和内在性的是共同体和公共性,时空具有救赎和终末意义。圣杯喻指成长发展的终极目标,即灵性引导下的世俗统治。

  • 标签: 《帕西伐尔》 成长发展 圣杯寓意
  • 简介:<正>由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市文联、《小品文选刊》杂志社联合举办,《小品文选刊》杂志社具体承办的2009中国散文期刊年会,于2009年6月19日至21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隆重举行。来自《散文》、《散文海外版》、《美文》、《随笔》、《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海燕都市美文》、《小品文选刊》、《华夏散文》等九家散文期刊社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散文 小品文选刊 山西大同 期刊信息 九家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