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患。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骨矿化促进药、骨吸收抑制药和骨形成促进药,可供选择种类仍然有限,亟待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本文将阐述骨质疏松基础领域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1)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骨重塑过程中的免疫调节(RANK/RANKL通路和WNT通路);(2)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研究(抗骨硬化蛋白Romosozumab)与骨质疏松;(3)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骨质疏松;(4)转录因子(GATA4、SFRP1、Tph1和DDK1)与骨质疏松;(5)干细胞与骨质疏松;(6)其他:"骨骼-肠道菌群"调节轴和miRNAs等。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病理机制是正常骨重塑过程被破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维持骨稳态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各种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参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的调节,并据此提出免疫性骨质疏松的概念。本文旨在综述骨质疏松中免疫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展望骨免疫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以便更好地从免疫学角度去研究和防治骨质疏松

  • 标签: 免疫性骨质疏松 骨免疫学 骨重塑 免疫细胞 T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且对医疗知识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促使大众越来越关注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脊柱压缩骨折。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2010年骨质疏松症人群已经发展至11 400.0万人,每年以75.0万人的庞大数据不断增加,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会增加至15 100.3万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故对该类人群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亦是社会公共问题。临床中对该种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缓解痛疼、增加骨密度以及稳定椎体等干预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治疗方案即: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不同治疗方案,疗效不一,并发症不同。基于以上背景之下,笔者将综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以此来提升对该病的治愈率。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在老年性疾病中,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AHL)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之一,AHL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交流困难,并导致社会孤立。多项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可能是老年人听力损失一个潜在的原因。骨结构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听骨和耳蜗骨密度的降低,骨结构的改变可能使声音传递到耳蜗的过程受到干扰,骨保护素及雌激素的下降也会对听力系统造成影响。本文对骨质疏松与听力损失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骨质疏松 听力损失 骨保护素 雌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中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及频率选择饱和法(frequency-selective saturation,FS)脂肪抑制T2WI序列在评估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行腰椎MRI及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测定的88例受检者资料,根据DXA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组、骨质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另外,骨质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又归为骨质异常组。分析腰1至腰4椎体矢状面T2WI及FS-T2WI的信号强度差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对骨质异常的诊断效能。结果各组信号差值分别为:正常组为103.95±34.08,骨质减少组为193.46±38.35,骨质疏松组为206.80±34.72,骨质异常组为202.65±35.99。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9,P<0.01),骨质减少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 );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信号差值=156.15时,区分骨质正常与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8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93.0%。结论常规MRI T2WI及FS-T2WI图像信号差值能通过检测骨髓脂肪组织含量间接反映骨质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骨质疏松 磁共振成像 脂肪抑制 频率选择饱和法 T2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P)对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发生的协同影响。方法选择389例住院的RA患者和同期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摄脊柱X线正侧位片并以半定量法进行脊柱骨折的判定。统计学方法: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项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紧(backward LR法)分析。结果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RA组骨质疏松发生率(128/389,32.9%)高于对照组[(20/156,12.8%),χ2=22.706,P<0.01];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为21.6%(84/389),高于对照组中[(3.8%,6/156),χ2=25.439,P<0.01]。RA患者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54.8%,高于对照组[(9.6%,15/156),χ2=93.241,P<0.01];RA组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28.5%)高于对照组[(5.8%),χ2=118.110,P<0.01]。不同骨量(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分组间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3,P<0.01),且呈现出随着骨量逐渐降低,脊柱OPF发生率逐渐升高的趋势(χ2=43.003,P<0.01)。伴肌少症的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27.2%,58/213)高于无肌少症的RA患者[(14.8%,26/176),χ2=8.833,P=0.003]。根据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分组的3组间(1=无肌少症和骨质疏松;2=单纯肌少症或骨质疏松;3=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2,P<0.01),且从第1组到第3组脊柱OPF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37.164,P<0.01)。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GC)组相比,服用GC组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肌少症发生率(χ2=7.136,P=0.008)、OP发生率(CI=10.900,P=0.004)和脊柱OPF发生率(χ2=20.67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95%CI)=1.069(1.038,1.101),P<0.01]、服用GC[OR(95%CI)=3.169(1.679,5.984),P<0.01]、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R(95%CI)=2.113(1.430,3.124),P<0.01]的同时存在为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肌少症、骨质疏松和脊柱OPF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对RA患者脊柱OPF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肌少症 骨质疏松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甲状腺外科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手术治疗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中5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5例术后出血患者均为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5/56,8.93%),其中颈前静脉出血1例,甲状腺断面渗血1例,舌骨下肌群渗血3例,环甲肌渗血1例,所有病例经及时处理止血后,伤口甲级愈合,无死亡病例。结论继发性甲状旁腺术后出血发生率不低,做好围手术期预防措施,早期明确诊断及处理,能减少其并发症及危害。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 肾病 透析 甲状旁腺切除术 手术后出血
  • 简介:摘要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终末期慢性肾脏病(CKD)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骨关节疼痛、骨骼畸形、四肢麻木乏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的治疗干预对降低SHPT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是非常重要的。多数早期患者应用药物结合充分透析的方式进行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但随着病情的进展,SHPT会进入不可逆阶段,患者会抵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晚期SHPT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存在手术方式尚不统一、手术适应证尚不明确、围术期风险及复发率较高等问题,手术在临床治疗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现对SHPT的外科治疗现状进行介绍,期待能为外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 甲状旁腺素 甲状旁腺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在低能量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骨折后再骨折的防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仅少数患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暴露在极高的再骨折风险中;另外医务人员对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临床管理归属(包括随访)问题认识不清,防治策略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10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和健康中国战略均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主要更新内容涉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流行病学、常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策略、抗骨质疏松药物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再骨折防治、围手术期管理等多方面。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1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1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患病率高,危害大,知晓率低,诊治率低,但可防、可治。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尤其需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能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内容包括识别高危人群、准确诊断、强调鉴别诊断,合理用药、规范疗程、疗效评估及预防、分级诊疗及转诊。相信本指南对基层医生在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防治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指南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低能量受伤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比石膏外固定能更早地活动,有更好的功能效果。克氏针固定能将开放手术的风险降到最低,经皮髓内固定增加固定强度,防止肌腱刺激,加快恢复活动,背侧接骨板允许手腕早期负重等。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用特点,因此,治疗需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活动水平和骨质疏松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定制。基于此,本文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骨质疏松 克氏针固定 经皮髓内固定 背侧接骨板固定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年龄增加所致的骨量减少和疾病晚期的吞咽困难、胃肠蠕动减慢导致维生素D、钙摄入不足,使帕金森病患者更易合并骨质疏松。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亦可诱发甚至加重患者的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又加重了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引起疼痛、骨折的发生。为此对帕金森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骨质疏松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发生钙化防御的患者。患者女性,43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13年余,全身皮肤瘙痒、双下肢疼痛不适3个月”就诊。行甲状旁腺全切+右侧自体旋前圆肌移植术后,予以下肢静脉高浓度补钙,术后第3天患者下肢皮肤出现剧烈疼痛、触觉过敏、网状红斑等问题,经专科医院诊断,排除了钙剂外渗,最终诊断为皮肤钙化防御。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联合情志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质疏松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方案联合情志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腰背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实施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联合情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腰背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联合情志干预可显著减轻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获取良好康复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疼痛护理 情志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 腰背疼痛程度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目前对OVCF的临床诊疗方案已经逐渐完善化,但非严格的保守治疗可能导致伤椎进一步压缩;开放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或拔钉率高;微创的椎体增强术治疗效果虽显著,但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松动、伤椎再骨折及邻近椎体骨折等相关并发症仍无法完全避免。也正因如此,国内外学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并发症的见解也不同。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OVCF的相关文献,从OVCF的流行病学、分型、诊断、治疗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医生在OVCF的诊疗及并发症的认识上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