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目前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较多,而采用不同诱导方法时间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适宜的诱导条件是实现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必要条件。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化学诱导法与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差异,以寻找一种诱导效果高、实用的骨髓干细胞体外诱导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别用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分化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细胞数目、细胞形态和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与结论:培养7d后两组均可见大量贴壁细胞形成突起,呈放射状生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均为阳性。共培养法第5天可见典型神经细胞结构,突起数量较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50.82±2.46)%,化学诱导法培养第7天可见神经样细胞形成,并有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43.56±1.74)%。说明骨髓干细胞经共培养法诱导分化后的神经样突起数量多并较早互相形成连接,且共培养法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高于化学诱导法。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诱导分化 共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髓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月期我院收治的4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Ⅰ组实行骨髓干细胞及伞状支撑骨移植术;Ⅱ组实行骨髓干细胞及松骨移植术;Ⅲ组实行单纯股方肌骨柱移植术。每组的健侧肢体均作为正常自身对照。于术后3、6个月分别行组织学、放射学观察。结果术后3个月,A组织学观察三组骨小梁的生长状况以Ⅰ组最佳,Ⅰ组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增高且空骨陷窝计数的百分比降低,较Ⅱ组、Ⅲ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健侧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BX线检查Ⅰ、Ⅲ组的骨骼恢复良好,Ⅰ组植骨愈合等方面优于Ⅲ组,Ⅱ组手术侧骨修复效果明显较Ⅰ组、Ⅲ组差,三组术后修复差异明显(P<0.05)。术后6个月组织学检查Ⅰ、Ⅲ组手术侧骨小梁面积分数百分比及股骨头空骨陷窝计数百分比较健侧差异不明显(P>0.05);x线检查Ⅰ、Ⅲ组术侧股骨头已是正常x线表现,而Ⅱ组术侧股骨头则完全塌陷。结论髓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良好,优于涉及的其他方法。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伞状支撑骨移植术 股骨头坏死 疗效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于心肌细胞的大量死亡,患者心功能较差,生活质量下降。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而骨髓干细胞(BMSCs)具有高度增值、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容易获得,体外培养技术成熟,多次传代培养后始终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及不涉及伦理问题等特点,成为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种子细胞。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在体外可大量增值,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其诱导分化方法、机制仍是广泛研究中。本文旨在对目前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细胞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36-0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病率高,可造成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缺氧缺血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负载骨髓干细胞(BMSCs)的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膜板,研究其体外矿化性能及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从2周龄SD大鼠(SD大鼠均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骨髓中提取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设置实验组T1、T2、T3水凝胶分别混合P3代BMSCs,终细胞浓度分别为1×108/L、1×109/L、1×1010/L,对照组C不混合细胞。在1、3、7 d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锭染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7、14、21 d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的矿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将4组水凝胶分别植入18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内,术后1、2、4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成骨效果。两组数据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流式鉴定细胞是BMSCs,并且在水凝胶中7 d存活率可达(92.43±0.73)%。体外培养14 d后实验组矿化结节的数量逐渐增多且T3[(211.33±17.16)个]高于T2[(56.67±7.64)个]和T1[(28.33±3.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234,P<0.05),而对照组并无矿化结节的生成;7 d各组较高表达成骨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而14 d高表达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2周开始形成软骨细胞囊泡、成骨细胞等,而对照组无成骨分化倾向。结论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BMSCs三维培养的载体材料,复合水凝胶混合的BMSCs具有良好的矿化能力,在体内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三维培养 复合水凝胶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125I标记的CD90单克隆抗体(mAb),探讨其示踪干细胞(MSCs)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氯胺T法对CD90 mAb进行125I标记,测定标记率。(1)体外实验:检测MSCs和125I-CD90 mAb孵育后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6个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结合率。(2)体内实验:构建荷瘤BALB/c裸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3只),a组经腹腔注射MSCs,b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组经瘤内注射MSCs,d组经瘤内注射生理盐水。每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25I-CD90 mAb(3.7 MBq/0.2 mL)后行Micro-SPECT/CT显像,测定并计算在4个不同时间点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2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5I-CD90 mAb标记率为54.4%,放射化学纯度为98.79%。(1)在10 min、30 min、1 h、2 h、6 h、8 h时,125I-CD90 mAb与MSCs的结合率分别为0.86%、1.73%、1.88%、5.67%、12.20%、10.69%,6 h时最高。(2)荷瘤裸鼠的肿瘤长至150~200 mm3时用于实验。在注射后6 h、1 d、2 d、3 d时,Micro-SPECT/CT显示125I-CD90 mAb在荷瘤裸鼠的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a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3.66±1.69)、(2.35±1.30)、(1.36±0.95)、(1.33±0.84)%ID/g,均高于b组的(2.93±1.74)、(1.92±1.15)、(1.12±0.78)、(1.03±0.72)%ID/g,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0.52,均P>0.05);c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5.75±1.30)、(3.75±0.77)、(2.70±0.44)、(1.88±0.48)%ID/g,均高于d组的(3.17±0.75)、(2.03±0.54)、(1.44±0.39)、(1.38± 0.27)%ID/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3.70,均P<0.05)。结论成功制备的125I-CD90 mAb具有良好的与MSCs结合的能力,有潜力作为核素探针示踪MSCs。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抗体,单克隆 Thy-1抗原 碘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鼠胚胎干细胞C3H10T1/2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培养C3H10T1/2,用20μg/mlBMP2对其诱导一定时间后,Westernblotting检测smad蛋白及信号通路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的水平变化,QRT-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情况,茜素红染色,观察诱导晚期细胞矿化情况。结果经BMP2诱导后,C3H10T1/2细胞成骨终末期分化标志矿化情况(茜素红染色)显著增加,smad蛋白及p38磷酸化水平有所上升,成骨标志基因ALP表达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论BMP2具有诱导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对BMP、Smad通路有一定依赖性。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 C3H10T1/2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联合骨膜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的研究。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所有动物构建双侧尺骨中段15mm的长度节段性骨缺损,随后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分别植入PLGA、PLGA/骨膜、MSCs/PLGA、MSCs/PLGA/骨膜生物材料。正常环境下饲养,在术后6w和12w时,对缺损区域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间点MSCs/PLGA/骨膜组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MSCs/PLGA/骨膜植入组有最高的X线评分及缺损区最多骨缺损被修复(P〈0.05)。PLGA/骨膜、MSCs/PLGA组在X线评分和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PLGA组(P〈0.05)。结论MSCs/PLGA联合骨膜可以较好地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膜 骨缺损 骨再生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的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骨髓干细胞(MSCs)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细胞直接计数绘制出MSCs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在第3天,甲基强的松龙在30、40mg/100ml浓度下,MSCs的增殖受到显著性抑制[(12.21±0.47)×10^4与(12.10±0.06)×10^4,空白对照为(15.88±0.51)×10^4,P<0.05],而在第7天,增殖恢复至正常状态。甲基强的松龙在40mg/100ml浓度下,可减缓MSCs的凋亡[(1.88±0.40)%],空白对照为(2.40±0.36)%(P<0.05)。在低浓度下,甲基强的松龙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在40mg/100ml浓度下,在第1天,进入G2~M期细胞数明显增加,而第3~7天明显减少,S期细胞增多。结论在较高浓度下,甲基强的松龙对MSCs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甲泼尼龙 间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大鼠
  • 简介:目的体外模拟机体缺血环境,研究骨髓干细胞(MSCs)旁分泌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为MSCs移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MSCs,换以无血清培养液同时缺氧处理不同时间,然后收集MSCs的条件培养液,以此条件培养液作为刺激因子孵育SD大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用MTT和3H-脯氨酸掺入观察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结果用MSCs条件培养液培养心脏成纤维细胞,3H-脯氨酸掺入明显高于对照组,缺氧6h组的3H-脯氨酸掺入高于对照组约100%,提示MSCs条件培养液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MTT结果无显著差异,提示:MSCs条件培养液没有影响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大鼠骨髓干细胞的缺氧和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能够通过旁分泌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自身合成胶原能力的增强,提示移植到缺血心肌缺血区的骨髓干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影响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从而参与损伤心肌的修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脏成纤维细胞 胶原 旁分泌
  •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虽已证实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0d龄新生SD大鼠(由川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置于6000m海拔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生活和运动(运动方式为在舱内游泳槽内进行为期15d的运动,60min/d),建立高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模型组,移植组脑组织海马内注射DAPI标记的脐血干细胞悬液,模型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PBS;另取3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建模不移植。细胞移植48h后,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p-Akt蛋白表达;细胞移植后21d,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细胞移植28d后,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组织学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UNEL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可见大量细胞凋亡,移植组细胞凋亡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3组细胞凋亡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移植组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距离均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④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质量浓度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0.05);⑤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核染色结构不清,有空泡形成,室管膜细胞重度水肿;移植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程度轻于模型组,核染色结构不清,未见空泡形成;⑥结果提示,人脐血干细胞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新生大�

  • 标签: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神经保护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CASPASE-3蛋白 p-Akt
  • 简介:目的观察丝素蛋白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系统与骨髓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将多孔丝素蛋白修剪成20×10×5mm长方体状物,置入6孔板中;将粉状bBMP用PBS液溶解制成2mg/ml混悬液,0.5ml无菌移液管滴定于多孔丝素蛋白上(0.5毫升/个)。骨髓干细胞以107/ml接种到载体系统上,复合4小时后加入生长液继续体外培养,每1、4、8天时进行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以及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另外同时设立单纯丝素蛋白与细胞复合培养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生长形态、活性正常,体外培养24小时时细胞已贴附材料上,呈匍匐状伸展,以后逐渐融合生长,8天时大量细胞成片状攀附在材料表面,并分泌有大量的网状细胞外基质,实验组可见结节状基质生成;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反应,对照组阴性。结论丝素蛋白是一种良好细胞外基质材料,也是一种良好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 标签: 丝素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脏修复和再生始终是肝脏疾病研究中的重点。干细胞(MSCs)是众多具有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细胞中的明星细胞,合成的多种细胞因子经旁分泌途径发挥调控细胞生存,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和减轻纤维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便是重点细胞因子之一。基于HGF的信号调控作用,再结合MSCs的干细胞优势,HGF基因修饰干细胞(HGF-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治疗新策略能够发挥"1+1>2"的效果。本文就HGF-MSCs在减轻和修复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肝损伤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动物模型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干细胞(hUCMSCs)对脂多糖(LPS)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功能表型的影响。方法实验设未诱导对照组(加入PBS无LPS诱导的BV-2细胞),LPS诱导组(加入1.0 μg/mL的LPS诱导BV-2细胞向M1型分化),按比例加入不同浓度hUCMSCs进行干预(LPS+低、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hUCMSCs与BV-2细胞比例分别为:1:100、1:10、1:1),分别于24、48、72 h观察BV-2形态变化,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1表型产物一氧化氮(NO)的浓度;将hUCMSCs与BV-2细胞在不同条件下(LPS+/LPS-)共培养,qRT-PCR检测BV-2细胞M2表型标记物精氨酸酶1表达变化。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比较采用Tukey分析。结果BV-2细胞经LPS诱导后活化,细胞变大,呈"煎饼状"、"阿米巴状"变化,呈经典的M1表型分化;与未诱导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组48、72 h BV-2细胞NO含量升高[48 h:(0.507±0.012)μg/mL比(5.183±0.171)μg/ mL;72 h:(0.934±0.024)μg/ mL比(12.498±0.168) μg/mL,P均< 0.01],与LPS诱导组比较,LPS+低、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72 h [(12.498±0.168)μg/mL比(11.852±0.149)μg/ mL、(9.796±0.048)μg/mL、(1.876±0.063) μg/mL]及LPS+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48 h NO含量[(5.183±0.171) μg/ mL比(3.921±0.066)μg/mL、(1.202±0.012)μg/ mL]降低,且呈干预浓度依赖性NO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精氨酸酶1 qRT-PCR结果显示:与未诱导组比较,单纯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3个时间点精氨酸酶1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1.046±0.057比19.266±0.641,1.114±0.093比16.977±0.749,1.139±0.118比16.959±0.625),与LPS诱导对照组(0.000)比较,未诱导对照组(1.046±0.057,1.114±0.093,1.139±0.118)及LPS+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精氨酸酶1表达(0.879±0.077,1.023±0.081,1.121±0.07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LPS可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反应,而hUCMSCs可抑制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抵消LPS对BV-2的诱导效应,促进小胶质细胞由促炎的M1型向抗炎的M2型转变。

  • 标签: 脂多糖 间充质干细胞 BV-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行提取鉴定和蛋白组学。方法:培养人脐带干细胞并采用超滤序贯超离法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蛋白质定量、蛋白质印迹法及蛋白组学分析等技术鉴定。结果①所抽取的外泌体分散度比较好,而且均匀。②,外泌体粒径分布的高峰为(129.5+8.7) nm,它的膜表面是带有负电荷的,其浓度为8.375>109颗粒/ml,平均 zeta电位为(-28.1+3.6) mV。③ 外泌体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即CD9,CD63等。④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外泌体中的大部分蛋白都具有较高的活性,它们涉及到 RNA剪接、 mRNA加工、蛋白质折叠等生物学过程,涉及到 RNA/DNA等基因材料的合成、加工、降解等过程。结论:经研究发现,人脐带干细胞外泌体与其母系细胞存在某种“同质”、“差别”,且这些“差别”的蛋白质功能与其自身的免疫学特性都不相关,从而证实人脐带干细胞外泌体具有较小的免疫学活性及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蛋白组学免疫原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关节腔内注射干细胞(MSCs)与透明酸治疗膝O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搜集筛选出关于关节腔内注射MSCs对比透明酸治疗膝O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5月,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提取信息及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共726例膝关节OA患者。Meta分析结果可见:对比透明酸组,MSCs组治疗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总评分(WOMAC)明显下降[MD=-10.92,95%CI(-16.87,-4.96),P<0.0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下降[MD=-1.70,95%CI(-2.44,-0.95),P<0.01],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显著降低[MD=-13.78,95%CI(-15.03,-12.52),P<0.01],2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90,1.37),P=0.33]。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MD=-10.15,95%CI(-22.33,2.03),P=0.10]及磁共振评分体系(WORMS)评分[MD=-3.93,95%CI(-11.60,3.75),P=0.32]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关节腔内注射MSCs可显著改善膝OA患者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MSCs组与透明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治疗膝OA后,患者关节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膝OA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新型治疗方法。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透明质酸 骨关节炎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移植人脐带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护理要点。方法我院通过对外周静脉输注人脐带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移植前的心理护理、移植时的严密观察及移植后的病情观察,确保了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移植12周后,乏力、食欲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较前明显升高。结论移植前中后的全程精心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肝硬化 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BMSCs)对ANP大鼠炎症反应及腹腔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ANP组,低(0.5×106个细胞)、中(1×106个细胞)、高剂量(2×106个细胞)BMSCs治疗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入5%牛黄胆酸钠1 ml/kg的方法制备ANP模型。BMSCs在制膜后1 h内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取外周血检测淀粉酶、TNF-α、IL-1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通过腹腔灌洗从灌洗液中获取巨噬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巨噬细胞TNF-α、iNOS 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1(F4/80+CCR2+)型和M2(F4/80+CD163+)型巨噬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较ANP组明显减轻。ANP组大鼠胰腺组织内出现较多的iNOS、Arg1阳性巨噬细胞,而对照组及各治疗组无或仅有少量阳性细胞。3个治疗组中,中剂量BMSCs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ANP组大鼠比较,除血淀粉酶外,中剂量治疗组血TNF-α[(99.5±11.8)ng/L比(185.5±27.5)ng/L]、IL-1β[(24.1±3.7)ng/L比(128.5±66.1)ng/L]、MPO[(643.8±98.4)ng/L比(2131.9±261.4)ng/L]水平,腹腔巨噬细胞TNF-α(2.16±0.98比6.53±3.45)、iNOS(2.32±1.88比7.37±2.98)mRNA表达量,巨噬细胞M1型与M2型比值(1.53±0.10比2.02±0.31)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P组和3个治疗组的上述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静脉注射同种异体BMSCs可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降低腹腔巨噬细胞M1型与M2型比值,减轻ANP大鼠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巨噬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极化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