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氢钛合金钟罩的设计制作以及机械泵--分子泵前级真空机组的改进设计。由于钛是一种崭新的工程金属,用钛合金制作的真空钟罩由于采用了料正确的工艺手段,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在真空中放气率低、无磁、外表美观和经济实惠等优点。而前级真空机组由于采用了不锈钢纹管及卡箍结构,无粗大的真空橡管,也改善了氢的真空条件。钛合金钟罩及改进型前级真空机组的应用对氢钛离子泵的启动及系统真空度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氢原子钟 钟罩 技术改进 设计 分子泵前级真空机组
  • 简介:一个小伙子和他的销售经理共进晚餐。每次那个漂亮的女招待经过他们身旁时,经理的视线就会一直追随着她.直到看不到为止,然后转过头来问他:“你刚才说了什么?”

  • 标签: 个人 人生感悟 人际关系 人生哲学
  • 简介:摘要: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要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充分体现出学科教育的参与性,给学生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对传统数学教学进行变革。“课前三分、课后八分”活动正是应对新课程要求的积极转变,它围绕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问题,或者某一种数学思想,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造综合展示机会。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课前三分、课后八分”。

  • 标签: 课堂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模式 课前三分钟 课后八分钟
  • 简介:科学探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慨念。以初中生物“染色体、DNA和基因”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置1个观察活动观察DNA模型、认知DNA分子的结构;2个探究活动-DNA含有遗传信息的探究、基因功能的探究,帮助学生探索并逐步突破生物学重要概念,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 标签: 生物学核心素养 重要概念 探究活动
  • 简介:RT-PCR技术扩增出一个核盘菌的Ⅲ型PKS基因,而后将该片段克隆到T载体中进行测序验证,并将其命名为SspksⅢ。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理化性质、疏水性、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位点、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方面对该基因编码蛋白SpksⅢ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SspksⅢ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49031.8,理论等电点为5.54,氨基酸数目为456,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磷酸化位点主要在丝氨酸残基上,不含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在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中发现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占主要部分。

  • 标签: 核盘菌 聚酮合酶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 简介:【目的】分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eoli,UPEC)粘附素基因抽a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探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分离的50株UPE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别从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PCR扩增抽a基因,比较两组访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50株UPEC中34株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中iha基因分布率分别为85.29%和5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PEC形成生物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粘附素基因iha与细菌形成生物膜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生物膜 黏附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的基因学改变及生物学潜能。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24例皮肤黑色素性肿瘤中全外显子基因改变,包括2例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12例良性的先天性色素痣和10例恶性的黑色素瘤。利用测序结果比较增生结节与先天性色素痣及黑色素瘤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基因组聚类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增生结节的基因水平特点及其生物学潜能。同时采用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增生结节区域进行检测。结果在2例先天性色素痣的增生结节样本中检测到86个共同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其中有52个基因是增生结节组相比于先天性色素痣组增多的突变基因,而这52个突变基因当中22个基因高发于黑色素瘤组。以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中有明显差异的变异基因为标准做聚类分析,显示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有明显分界,增生结节的基因变异介于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之间。4色FISH检测2例增生结节均为阳性。结论增生结节的基因改变介于良性色素痣与恶性黑色素瘤之间,推测增生结节虽然临床表现多为良性生物学行为,但是在基因水平上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这类患者在临床中需要长期监测和随访。

  • 标签: 痣,色素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 基因文库 基因测定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北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组分和基因功能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初筛对象,选取首次诊断为骨质疏松症(OP)患者24例、低骨量者30例及骨量正常者9例,收集粪便样本并提取微生物DNA,借助Illumina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GM结构在不同组中存在差异,消化链球菌科、罗姆布茨菌属、梭菌目未确认属、巨单胞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克雷伯氏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 ramosum为OP组差异菌群。GM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基因数目与BMD值呈正相关,基因KEGG功能注释结果显示新陈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氧化磷酸化基因功能条目均与BMD值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提示,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氧化磷酸化对鉴别OP分别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70、0.72、0.73和0.75。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有助于分析PMOP患者GM组成、分布和基因功能改变,为研究GM调控BMD变化进而影响OP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HU-K2044菌株hfq基因缺失株(△hfq),并通过表型试验分析hfq基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特性、环境适应能力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NTUH-K2044菌株进行hfq基因敲除;通过表型试验,比较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野生株和△hfq突变株在细菌生长速度、抗环境胁迫能力、生物膜形成、荚膜形成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和大蜡螟幼虫感染致死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成功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 △hfq缺失株,表型试验表明△hfq缺失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菌落变小和超黏性下降;在pH9、pH5.5、0.7 mmol/L SDS、5% NaCl、0.1%H2O2环境和50℃高温等环境胁迫条件下,△hfq缺失株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在毒力方面,△hfq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荚膜形成能力下降且荚膜合成基因magA和rmpA表达量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存活率下降,大蜡螟幼虫致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Hfq蛋白作为RNA伴侣分子能够参与转录后调控进而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理、环境适应性及毒力致病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为寻找治疗和控制高毒力高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新靶标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hfq基因 同源重组 环境适应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探讨其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整合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O)中NAFLD相关测序数据集GSE135251和GSE167523,分析在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对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Reactome信号通路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7.2软件寻找关键基因并观察不同纤维化分级和不同活动度评分下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此外,基于NAFLD小鼠的单细胞RNA-seq数据集,观察了关键基因在不同细胞簇的表达。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两个数据集获得NAFLD的97个共同的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表现在细胞外基质组织。信号通路则主要为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的相互作用。基于蛋白互作网络(PPI network)和Cytoscape软件确定5个关键基因:COL1A1、THBS2、CXCL8、THY1及LOXL1。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与纤维化分级及活动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表明其与NAFLD进展密切相关。这些关键基因主要在肝星状细胞(HSCs)和自然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NK/T cells)上高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出5个可能参与NAFL向NASH转变的关键基因,细胞外基质-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可能是NAFLD进展的关键分子机制。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生物信息学 关键基因 单细胞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肺部感染继发脓毒症的关键基因,为该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寻找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案。方法①实验1(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筛选肺部感染继发脓毒症和多种脓毒症动物模型数据集,利用R软件对各数据集进行基因差异分析,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KEGG)富集分析。肺部感染继发脓毒症数据集差异基因与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差异基因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热图,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蛋白-蛋白互作用网络(PPIN)分析进行聚类筛选核心基因和关键基因。②实验2(脓毒症动物模型验证):选择体质量21~25 g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Sham)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小鼠脓毒症损伤模型,Sham组仅需暴露盲肠。术后24 h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①实验1:肺部感染继发脓毒症数据集GSE 134364和GSE 65682分析后得到共有差异基因319个,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在基因水平上无差异;各动物模型基因差异较大,无共有差异基因;患者与动物模型差异基因在GO功能上有相似的富集,主要在细胞分化、细胞过程的调控、细胞对刺激反应的调节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的比较则差异较大,其中,CLP动物模型与患者呈现更高的一致性;WGCNA和PPIN分析后得到的关键基因有MAPK14、NLRC4和LCN2。②实验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CLP模型小鼠肺组织细胞中MAPK14、NLRC4和LCN2的mRNA表达较Sham组呈明显上调,与GEO的分布结果一致。结论MAPK14、NLRC4和LCN2是肺部感染继发脓毒症的关键基因,其参与了生物学过程的调节,是潜在的研究方向;CLP动物模型更能反映肺部感染继发脓毒症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是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案。

  • 标签: 肺部感染 脓毒症 社区获得性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 动物模型 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手段筛选乳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寻找乳腺癌特异分子标志物并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获取乳腺癌患者的芯片数据,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相关分析。结果共得到212个差异基因,分别富集在细胞周期调控、激素刺激反应、代谢和碱基切除修复等功能簇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FOS、H2AFV、HDAC3、OAS1、PCNA和RB1基)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结论筛选获得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差异表达基因 高通量基因芯片 生物信息学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海南省南部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形成的南繁育种区是我国的"种业硅谷",其天然气候与环境优势,为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条件。大量的育种材料汇集于南繁区域,在利用南繁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的生态风险,因而在南繁区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平板培养计数和分子鉴定手段,对海南三亚南繁区种植的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及其对照常规水稻明恢63(MH63)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连续3个种植周期(42个采样时间点)的监测发现,TT51与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转基因水稻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造成明显影响。TT51与MH63根际土壤细菌类群主要种属组成一致。【结论与意义】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不会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组成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在我国南繁育种区开展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转cry1Ab/cry1Ac稻 根际微生物 平板培养计数 分子鉴定 南繁
  • 简介:为了检测转DREB(干旱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基因香花槐(Robiniapseudoacaciacvidaho)枯落物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模拟林木落叶与土壤互作的自然过程,以转DREB基因及非转基因香花槐枝叶为材料,将枝叶与土壤以一定比例混匀,统计转基因香花槐和非转基因香花槐枝叶降解过程中土壤主要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变化动态,通过探讨土壤中卡那抗性细菌的菌落变化来了解转化载体上抗性标记基因,npxII的漂移,从而了解外源基因环境释放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3d)和第54d,转基因香花槐落叶细菌菌落数小于非转基因香花槐落叶的细菌菌落数,但无显著差异(P〉0.05)。枝叶土壤中放线菌菌落数量在前21d高低波动,但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在处理第3d,含转基因香花槐枝叶的土壤霉菌菌落数量高于非转基因香花槐枝叶土壤;在第17d和第36d含非转基因香花槐枯落物土样霉菌菌落数量高于转基因土壤,且第17d差异显著(P〈0.05)。转基因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对土壤中3种微生物种群均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转基因枝叶处理土壤的卡那抗性细菌菌落数量整体低于其非转基因枝叶处理的土样,但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转基因香花槐枯落物未对土壤主要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

  • 标签: 生态学 转基因香花槐 枯落物 生物安全性 标记基因 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并分析FTO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FTO稳定下调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株SW620和Caco-2,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进一步研究FTO下调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肠癌组织中FTO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10.310,P<0.01);FTO mRNA在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肠上皮细胞株(HT-29为,t=18.730,P<0.01;HCT-116为,t=3.700,P<0.05;SW620为,t=4.060,P<0.05;LoVo为,t=5.580,P<0.01;SW48为,t=16.640,P<0.01;DLD-1为,t=7.260,P<0.01;Caco-2为,t=9.6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LV-FTO-shRNA组中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shNC组(SW620,24 h为,t=4.660,P<0.01,48 h为,t=3.760,P<0.01,72 h为,t=3.370,P<0.05;Caco-2,24 h为,t=3.680,P<0.05,48 h为,t=3.630,P<0.05,72 h为,t=4.18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划痕试验结果显示,划痕24 h后,LV-FTO-shRNA组的无细胞区域显著宽于LV-NC组(SW620为,t=34.070,P<0.01;Caco-2为,t=31.68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TO在结肠癌组织及结肠癌细胞株中高表达,FTO的下调表达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FTO异常表达是促进结肠癌进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结肠癌 RNA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2型糖尿病肾病(DN)肾小球病变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分子过程中可能的途径。方法筛选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O)中DN相关基因芯片数据集GSE96804,采用R 3.6.2软件分析在DN肾小球与正常肾小球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对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应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11.0及Cytoscape 3.7.2软件分析关键基因及其相关通路。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得到168个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基因ALB、FN1、EGF、PTGS2、PLG、KDR、LOX,其中ALB、EGF、PLG直接作用于肾小球。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主要表现在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血小板脱颗粒等生物过程,细胞外基质、分泌颗粒腔、血小板α颗粒等细胞组成,分子伴侣结合、铜离子结合、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功能。主要调控与脂肪酸降解信号通路、CYP酶相关的外源性物质代谢及药物代谢信号通路相关的代谢过程。结论本研究从肾小球病变的角度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利于了解DN发生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验证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2型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病变 生物信息学 关键基因 通路分析
  • 简介:复杂性疾病(complexdisease)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需要重点防治的疾病。复杂性状疾病即多基因病,是指由多个基因位点共同参与,且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决定表型的遗传病。复杂性状疾病病因的识别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面对的难题。其复杂性和难度主要表现在疾病遗传模式未知、具有遗传异质性和表犁异质性、

  • 标签: 糖尿病 易感基因 生物信息学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BF)阳性铜绿假单胞菌(PA)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0株PA进行intI1基因检测,选择其中1株BF+intI1基因阳性的PA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按阿奇霉素浓度不同分为3个浓度组,分别为16、32、64mg/L组),重复试验5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intI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6mg/L阿奇霉素组、32mg/L阿奇霉素组、64mg/L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intI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0.04)、(12.47±3.10)、(19.71±0.78)和(1.00±0.0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82,P〈0.001);组间两两比较,除低浓度阿奇霉素组(16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intI1mRNA表达量随培养液中阿奇霉素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在阿奇霉素压力下BF阳性的PA,intI1表达有所上调,可提高耐药基因的捕获概率,促进耐药基因重组。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Ⅰ类整合酶 阿奇霉素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