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血清细胞因子的特点和在西格列汀干预下的变化情况。方法(1)细胞因子基线研究:收集2010至2011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30例LADA患者作为LADA组,3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血清标本。(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LADA组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格列汀+胰岛素(100 mg/d)(15例)及胰岛素组(15例),分别于0、6、12个月进行随访,采集各随访时点的一般资料、空腹和餐后2 h血浆和血清标本。(3)采用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LADA组和健康对照组各随访时点的血糖、C肽、脂联素、白介素-1受体拮抗体(IL-1RA)、瘦素、白介素-6(IL-6)和蛋白-10(IP-10)等指标。各组内时间点及两组间各个时间点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ADA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浓度为1.11(0.99,1.28)ng/ml,IL-1RA的浓度为865.63(682.04,1 044.55)pg/ml,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DA患者的血清瘦素为4 832.72(1 751.39,9 084.29)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血清IL-6、IP-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DA的Leptin浓度与BMI呈正相关(r=0.535,P=0.002),与GADA滴度成负相关(r=-0.551,P=0.002)。在随访12个月时,西格列汀+胰岛素组以及胰岛素组LADA患者的IL-1RA浓度分别为602.13(527.82,768.57)、618.68(502.40,966.84)pg/ml,均较基线值的818.34(658.04,1028.12)、851.56(720.05,1 239.26)pg/m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和0.027);而余细胞因子在两组随访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LADA存在脂肪细胞因子和抗因子谱的异常,但暂未发现西格列汀治疗可改善LADA的炎症状态。

  • 标签: 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西格列汀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稳定期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态和全身炎症反应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男性稳定期COPD患者86例、男性正常对照组51例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对受试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将COPD组分为低FFMI组(n=44)和正常FFMI组(n=42),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检测,同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结果稳定期COPD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6MW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FVC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稳定期COPD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7,P<0.05)。稳定期COPD组血清TNF-α、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FFMI组血清TNF-α、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FFMI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COPD患者的FFMI与6MWD、FEV1%pred、FEV1/FVC均呈正相关(r=0.416、0.377、0.390,P值均<0.05)。而入组前一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血清TNF-α、血清IL-18与FFMI呈负相关(r=-0.437、-0.439、-0.506、-0.337,P值均<0.05),其中血清TNF-α与FFMI呈负相关。采用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6MWD、血清TNF-α浓度、血清IL-18浓度是FFMI独立影响因素(b=0.008、-0.240、-0.004,P值均<0.05)。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血清TNF-α水平与FFMI相关最高(β=-0.436,P<0.001)。结论COPD患者血清TNF-α与营养不良指标关系密切,是COPD营养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营养不良 去脂体质量指数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职业暴露工人肺功能的改变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探索TDI呼吸系统毒作用的效应评价指标。方法于2014年10月,以中国西部地区某TDI生产厂中从事TDI合成工序、提纯工序、包装工序及上述生产过程的巡检工序的61名男性作业工人为TDI暴露组,主要经吸入蒸汽和气溶胶暴露;以该工厂中不接触TDI及其他已知致敏化学物的62名男性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对照组,与暴露组工人年龄匹配。问卷调查获得性别、工龄、年龄、职业史、暴露工龄等信息,检测工人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水平;收集周末班后尿,测定尿液中TDI的代谢物甲苯二胺(TDA)浓度作为内暴露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细胞因子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肺功能指标、细胞因子随TDI暴露浓度和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年龄M(P5~P95)分别为36.5(24.0~51.0)和38.0(24.0~50.0)岁,暴露组工龄M(P5~P95)为6.94(0.97~26.33)年,尿液TDA浓度M(P5 ~ P95)为15.56(2.28~112.16)ng/ml。与对照组比较,暴露组肺功能3项指标FVC、FEV1、FEV1/FVC以及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血清TNF-α水平及FVC、FEV1均呈降低的趋势,且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P趋势值均< 0.05)。血清IL-8、TNF-α均与FVC、FEV1、FEV1/FVC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TDI暴露工人血清因子IL-8和 TNF-α水平与肺功能指标有关联,可作为TDI致呼吸系统毒作用的早期效应评价指标。

  • 标签: 职业暴露 呼吸功能试验 细胞因子类 横断面研究 甲苯二异氰酸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感染(IAI)致脓毒症患者程序死亡因子-1(PD-1)在外周血CD4+、CD8+ T细胞和中性粒粒细胞上的表达。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本院普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2例IAI致脓毒症患者,根据确定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流程分为脓毒症组(n=17)和感染性休克组(n=15),另随机选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时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24 h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3组研究对象入组时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器及FlowJo_V10软件分析PD-1、程序死亡因子配体1 (PD-L1)在健康对照组、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外周血CD4+、CD8+ 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感染性休克组CD4+ T细胞PD-1的表达与APACHE-Ⅱ、SOFA的相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上PD-1表达增加,感染性休克组表达更高(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上PD-L1虽均表达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PD-1、PD-L1均表达增加,感染性休克组患者表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脓毒症组比,感染性休克组患者APACHE-Ⅱ和SOFA评分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组患者CD4+ T细胞PD-1表达与APACHE-Ⅱ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r=0.850,P=0.000;r=0. 0.901,P=0.000)。结论PD-1在IAI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表达增加,且与SOFA评分、APACHE-Ⅱ呈相关,可能可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作为IAI脓毒症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腹腔感染 脓毒症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T和其他伴随基因突变对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白血病(CBF-AM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104例初诊CBF-AML患者,使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58种基因突变。分析其中KIT突变阳性的CBF-AML(KIT+CBF-AM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他伴随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104例CBF-AML患者中共检测到56例(53.85%)KIT突变阳性,其中D816突变最常见(32例),其次为N822突变(17例)。KIT+CBF-AML患者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更高,更易发生性染色体丢失。随访52例KIT+CBF-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总生存(OS)率显著高于化疗组(88.9%比57.1%,χ2=6.076,P<0.05)。伴FLT3突变的KIT+CBF-AML患者无事件生存(EFS)率和OS率均显著低于FLT3突变阴性组(EFS:40.0%比72.3%,χ2=6.557,P<0.05;OS:60.0%比87.2%,χ2=8.305,P<0.05);伴TET2突变的患者OS率低于TET2突变阴性组(50.0%比87.5%,χ2=4.130,P<0.05)。结论伴随基因突变(尤其FLT3和TET2突变)可增加KIT+CBF-AM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allo-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基因 突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wAMD)是由于脉络膜新生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Bruch膜到达RPE层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继而导致新生血管出血、渗漏以及瘢痕形成。鉴于VEGF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眼内抗VEGF药物靶向治疗是目前wAMD治疗的一线选择。但抗VEGF药物治疗wAMD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治疗无应答、药物耐受、需要长期反复注射以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深入探究wAMD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寻找导致CNV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从病因出发探寻更优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湿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可作为脑损伤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新生儿HIE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中发挥一定作用。另外,由于BDNF在神经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生儿HIE的治疗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现就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干细胞 生物标记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可用于确诊先天性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1(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 1,VKCFD1)疾病的细胞体系。方法在稳定表达报告基因FIX-Gla-PC的HEK293细胞中,应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GGCX基因;通过ELISA、DNA测序、Western印迹等方法鉴定GGCX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用快速点变异的方法构建致病GGCX变异体质粒;用ELISA方法检测GGCX变异对报告基因的影响。结果首先用ELISA方法筛选到两株报告基因无活性的单克隆细胞;之后DNA测序结果和Western印迹验证GGCX基因发生了编辑和敲除;最后通过转染野生型GGCX基因,可以恢复报告基因的活性,提示成功筛选到两株GGCX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在筛选到的细胞株中转染已知可导致VKCFD1的GGCX变异体,发现报告基因活性在致病变异体中显著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检测GGCX活性的细胞体系,该体系可以用于诊断GGCX变异导致的VKCFD1。

  • 标签: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1 GGCX基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报告基因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IBD)患者肿瘤的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但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治疗是否增加IBD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合并既往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是否仍可继续使用抗TNF制剂,是制定IBD临床决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 肿瘤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和钙磷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伤后8 h内入院的重度烧伤患者纳入重度烧伤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8±13)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7名、女3名,年龄(37±8)岁],进行前瞻对照研究。重度烧伤组患者于伤后1、7、14、21、28 d各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志愿者取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护骨因子、RANKL、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计算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和磷钼酸法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磷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护骨因子水平分别为155.11(102.91,187.02)、170.07(84.60,196.86)、174.95(59.09,208.35)、190.01(47.08,214.52)、188.85(58.73,223.1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33.34(28.59,45.68)pg/mL,Z=-3.436、-4.311、-3.248、-2.811、-4.217,P<0.01;血清RANKL水平分别为(1 869±791)、(1 746±857)、(1 781±713)、(2 015±825)、(2 272±58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49±16)pg/mL,t=12.600、10.844、13.294、13.041、20.880,P<0.01;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为12.23(8.10,24.73)、11.40(8.25,16.96)、11.15(6.91,38.32)、12.98(9.22,49.68)、13.91(10.29,40.6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1.17(0.91,1.74),Z=-4.560、-4.529、-4.529、-4.560、-4.623,P<0.01。(2)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 d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749,P<0.01)。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比较,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4.374、-7.689、-8.257、-7.651、-6.259,P<0.01),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Z=-4.685、-4.685、-4.685、-4.654,-4.685,P<0.01),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 d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375、-3.455、-2.442、-2.016,P<0.05或P<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RANKL、RANKL/护骨因子比值、PTH升高,25羟维生素D、白蛋白及血钙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

  • 标签: 烧伤 维生素D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流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8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30例反应淋巴结增生(RLN)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TF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DLBCL组TF、VEGF的阳性率较RLN组增高[TF:86.3%(69/80)比50.0%(15/30);VEGF:90.0%(72/80)比53.3%(16/30);均P<0.01]。TF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4,P<0.05)。DLBCL组中不同性别、年龄、Hans亚型患者TF、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增高、体力状态分级≥2级、结外病灶数>1处DLBCL患者的TF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nn Arbor Ⅲ~Ⅳ期、有B症状、LDH增高、结外病灶数>1处DLBCL患者的VEGF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组TF阳性率高于低危组(P<0.01);IPI高危组、高中危组VEGF阳性率均高于低危组(均P<0.01);TF、VEGF表达均与IPI评分呈正相关(r=0.491,P<0.01;r=0.529,P<0.01)。TF、VEGF低表达组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均高于TF、VEGF高表达组(均P<0.05)。结论TF和VEGF在DLBCL中高表达,且与IPI相关,对DLBCL的预后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组织因子 国际预后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熊去氧胆酸(UDCA)和胆酸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尼醇Ⅹ受体(FXR)、成纤维生长因子15(FGF15)和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胆汁酸合成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b成员1(CYP7b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a成员1(CYP7a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8亚族b成员1(CYP8b1)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47±0.07) mmol/L比(1.90±0.13) mmol/L、(2.57±0.17) mmol/L比(6.84±0.23) mmol/L、(0.88±0.22) mg/dL比(2.06±0.25) mg/dL、(28.43±3.16) U/L比(87.15±23.27) U/L、(147.40±8.47) U/L比(289.00±12.6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15.19、4.31、2.50、9.58,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肝细胞脂肪变和气球样变评分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00±0.26)分比(2.33±0.33)分、(0.33±0.21)分比(1.1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4.90,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拮抗型胆汁酸TβMCA和UDCA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4.95±0.68) nmol/g比(2.64±0.15) nmol/g、(7.86±1.84) nmol/g比(2.22±0.38) n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2.99,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激动型胆汁酸胆酸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4.69±0.46) nmol/g比(21.66±3.25) 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组织FXR、FGF15 mRNA和蛋白质,以及肝组织FGFR4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86±0.40比4.25±0.70、9.99±2.82比75.17±23.41、4.76±0.63比12.66±1.39、2.20±0.14比5.30±0.25、1.15±0.05比3.05±0.16、1.73±0.09比2.37±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2.76、4.87、10.90、10.96、2.94,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胆汁酸合成替代途径中的CYP27a1和CYP7b1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2.13±0.33比0.50±0.09和2.95±0.60比0.3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2、3.20,P均<0.05);但CYP8b1表达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2.38±0.41比8.6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胆汁酸组分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达到减轻NAFLD的作用。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茵栀黄口服液 法尼醇Ⅹ受体 胆汁酸代谢 小鼠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反流食管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6年 6月 ~2018年 1月期间收治的 100例老年反流食管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 50例;实验组实施服用雷贝拉唑治疗,参照组实施服用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结果:两组患者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效果,服用雷贝拉唑治疗比奥美拉唑更具有优势(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实施服用雷贝拉唑可有效治疗老年反流食管的症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进一步加强推广和宣传。

  • 标签: 雷贝拉唑 奥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结果功能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功能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血管性痴呆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突触素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化脓阑尾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我院收治的 100例化脓阑尾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综合化组。其中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切口以生理盐水冲洗,综合化组患者护理方式为综合护理,切口以过氧化溶液、生理盐水、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结果 综合化组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对化脓阑尾患者加强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护理工作认可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化脓性阑尾炎 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阑尾患者中, 应用微创小切口的 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 在 我院接受治疗的 68 例 单纯阑尾患者 ,随机 将之等 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将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独 对比 。结果:较之常规组,治疗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明显短( P<0.05);较之常规组( 20.59% ),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2.94% )低( 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 阑尾切除术 应用于 单纯型 阑尾 患者中 ,明显减少了对机体的刺激,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恢复的时间。

  • 标签: 并发症 单纯性阑尾炎 微创小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腮腺(NSP)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5月14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于生后24 d被诊断为NSP的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化脓腮腺""新生儿""腮腺感染"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检索NSP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198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对本例NSP患儿及文献纳入研究NSP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本例NSP患儿因生后24 d"发热伴吸允困难,右侧耳前肿胀8 h"被诊断为NSP后收入院,入院对其采取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50 mg/(kg·d)×10 d治疗后,腮腺肿胀消失,痊愈出院。对其出院后随访1个月的结果提示,NSP未复发。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计筛选30篇国内NSP相关文献,纳入71例NSP患儿进行研究。对包括本例患儿在内的这72例NS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男性患儿为44例(61.1%),足月儿为51例(70.8%);临床诊断NSP时,日龄为生后1~26 d。②临床表现:72例(100.0%)患儿均有以耳垂为中心出现肿胀、肿胀腮腺导管脓分泌物溢出,患儿不明原因哭闹为52例(72.2%),吸吮困难为51例(70.8%),发热为49例(68.1%)。③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7%(7/72),并发NSP患侧外耳道瘘、患侧面神经麻痹、化脓脑膜炎分别为4例(5.6%)、2例(4.2%)及1例(1.4%)。④对腮腺导管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为43例(59.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呈阳性者分别32例(44.4%)、4例(5.6%)、3例(4.2%)、2例(2.8%)、1例(1.4%)与1例(1.4%);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为27例(37.5%);结果不详为2例(2.8%)。同时完善血样标本细菌培养者为17例,其中6例(35.3%,6/17)结果呈阳性。⑤治疗及预后:72例患儿中,59例(81.9%)接受保持口腔清洁及足量、足疗程抗菌药物治疗有效,13例(18.1%)接受上述方案联合腮腺脓肿处穿刺术或外科切开引流术治疗。其中,70例(97.2%)治愈出院患儿中,随访期内69例(95.8%)无复发,1例(1.4%)于出院后1个月内复发,再次入院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2.8%)死亡。结论NSP是新生儿期较少见感染性疾病。该病起病急,临床表现特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该病的常见致病菌,患儿接受早期、积极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腮腺炎,化脓性 中耳炎 面神经麻痹 葡萄球菌,金黄色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味桔梗枳壳汤治疗老年反流食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老年反流食管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Bid+多潘立酮片10mgTid,研究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加味桔梗枳壳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桔梗枳壳汤对于老年反流食管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加味桔梗枳壳汤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效果
  • 简介:摘要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因其低磨损、高稳定性及灵活性等优势受到髋部疾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青睐。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部分患者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于假体周围软组织出现金属碎屑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metal debris,ARMD),这一不良反应会诱发炎假瘤的形成,最终导致较高的术后翻修率。这引发了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因假瘤导致的髋关节翻修术面临骨及周围软组织大量缺损、原有假体难以移除及翻修假体固定困难等巨大的失败风险,使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临床医生的选择也更加谨慎。通过最新研究文献就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髋关节假体周围假瘤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假体植入位置及患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其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关节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针对临床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其治疗策略也不相同。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详尽分析、评价及总结,旨在为临床髋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为进一步探究ARMD引发炎假瘤的机制奠定基础。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