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对侧控制型功能刺激与常规功能刺激治疗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晋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偏瘫足下垂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0)采用常规功能刺激,观察组(n=33)采用对侧控制型功能刺激。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能力等级(FAC)、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平衡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AROM)值、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AROM值、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3.29±0.53)、6MWT[(238.46±8.75)m]均高于对照组[2.96±0.62、(215.62±10.1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功能刺激相比,在偏瘫足下垂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对侧控制型功能刺激,可更为有效地促进患者足背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其步行能力。

  • 标签: 偏瘫 足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功能刺激技术在呼吸功能重建方面的应用进展。方法以"膈神经刺激器""膈肌起搏""呼吸起搏器""脊髓刺激""脊髓损伤""功能刺激""呼吸功能不全"以及"phrenic nerve stimulator""diaphragm pacing""respiratory pacemaker""spinal cord stimulation""spinal cord injur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前发表的与重建呼吸功能功能刺激技术相关的文献822篇,剔除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以及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30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同机械通气相比,体内膈肌起搏对脊髓损伤伴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疗法,然而只有50%的受试者能够完全获得呼吸支持。在上胸段脊髓腹侧面施加高频率(300 Hz)刺激可导致肋间肌和膈肌的协同激活,从而产生更大的潮气量和更强的抗疲劳。结论不同于传统的膈肌起搏装置,高频脊髓刺激技术可提供更加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未来,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最终的临床试验来确定这种刺激疗法在脊髓损伤人群中的适用

  • 标签: 呼吸障碍 脊髓损伤 功能性电刺激 膈肌起搏 脊髓电刺激 机械正压通气 腹侧神经根刺激
  • 简介:摘要:脑卒中在我国多发,其中以偏瘫步态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文献中关于改善偏瘫步态的康复研究较多,功能刺激也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前人关于研究功能刺激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影响的相关文章进行总结分析,我们也将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更好的康复疗效。

  • 标签: 偏瘫 功能电刺激 下肢
  • 简介: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功能刺激(FES)技术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改善患者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中的潜在作用。通过分析偏瘫的定义、FES的技术原理及其对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治疗策略。这包括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性化刺激治疗计划、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以及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旨在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偏瘫 治疗策略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功能刺激处理后的远期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功能刺激,治疗完成后评估两组肩部肌群肌力(MMT)、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功能(FMA)。结果治疗后,两组MBI、FMA以及MM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BI、FMA以及MMT评分更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脑卒中患者而言,早期实施功能刺激有利于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恢复
  • 简介:摘要:FES的技术发展从单一通道发展到多通道,从皮肤表面电极刺激到人体植入式电极,从最初的单一电极刺激到肌反馈刺激和微处理器驱动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历经数十年,其应用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本文其主要对其刺激技术原理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足下垂
  • 作者: 饶利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7-17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第7期
  • 机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近年来,但脑卒中的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趋[1]。脑卒中(apoplexy)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曾称“中风”,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2]。据美国心血管疾病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资料统计每40s就会出现一位新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初期,大约有69%~80%的患者有上肢和手功能障碍,发病3个月后,约有37%的患者手部抓握、伸展动作控制不精确,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影响深远[3]。功能性电刺激(FES)是一种广泛的用于康复的技术,利用电流激活神经支配四肢受脊髓损伤引起的麻痹影响,头部受伤,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通过FES训练可以在日常功能性活动中得到运动、本体感觉及认知的综合输入,使患者的自主性活动和使用患手进行功能性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4]。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的前辈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本文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功能刺激治疗与智能运动疗法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所选患者均出现偏瘫症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以及结合组,分别接受功能刺激治疗以及此基础上的智能运动结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结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标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智能运动以及功能刺激治疗的效果较好,此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智能运动 偏瘫 运动功能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功能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行功能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经同一治疗师评定其功能评定FAC 分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功能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运动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改善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足内翻 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偏瘫患者,采用功能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的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47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实验组47例,采用功能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偏瘫患者治疗中,采用功能刺激合并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还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实际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实时监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功能刺激辅助其步行时的脑激活特点。方法招募右侧偏瘫的脑卒中患者8例,平均年龄(44.41±7.23)岁,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跑台上以2 km/h的速度完成单纯步行和FES辅助步行任务各1次,同时进行实时fNIRS脑功能信号采集。在Matlab环境下,采用NIRS-SPM工具包计算受试者在完成单纯步行和FES辅助步行时不同脑区的携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通过一般线性模型整合任务效应,采用SPSS 20.0版统计学软件对beta值进行单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输出具有显著差异的激活热点图。结果偏瘫患者在完成单纯步行任务时被激活的通道有ch8、ch10、ch11、ch13、ch14、ch15、ch16、ch17、ch18、ch19、ch20、ch23、ch24、ch25、ch26、ch27、ch28、ch30、ch32、ch33、ch34、ch35、ch36、ch37;在FES辅助步行时被显著激活的通道有ch8、ch9、ch10、ch11、ch13、ch14、ch15、ch16、ch17、ch18、ch19、ch20、ch22、ch23、ch24、ch25、ch26、ch27、ch28、ch30、ch31、ch32、ch33、ch34、ch35、ch36、ch37。该结果提示,单纯步行任务和FES辅助步行时共同激活的脑区均以健侧半球M1区激活为主,患侧半球M1和SMA、PMC、S1区激活为辅。比较不同步行任务下差异激活的脑区,输出存在显著差异的通道有ch9、ch24、ch27、ch32、ch33,该结果提示,相比单纯步行任务,FES辅助步行可额外增强健侧S1、患侧SMA和PMC的激活水平。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单纯步行或FES辅助步行任务时均表现为双侧M1区的不对称激活模式,而FES可显著增强患侧PMC和SMA区的代偿激活模式,即FES辅助步行对偏瘫患者存在脑激活效应。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患者 脑激活模式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功能性电刺激
  • 简介:摘要功能刺激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可促进截瘫患者的肢体恢复。通过对肢体的刺激,进而激活相关脑区和脑功能网络连接。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脊髓损伤 康复 上肢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肢功能刺激可穿戴设备在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辖区内四个社区的49例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分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偏瘫综合干预指导,治疗组此外还给予下肢功能刺激步行训练,治疗周期为6周,随访6个月,评定治疗前、后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相比步行能力改善和生理功耗指数改善有显著差异。相比治疗前,治疗组干预后明显下降(P<0.05)。讨论下肢功能刺激可穿戴设备对社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作用明显,适合社区患者家庭使用。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可穿戴设备 社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在肌反馈功能刺激治疗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肌反馈功能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肌反馈功能刺激治疗方式对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极佳,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肌电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手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功能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年龄为3至6岁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和相同的物理因子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侧腓总神经应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FES)。治疗前后分别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评定腓肠肌肌张力(MAS)来评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方面的区别。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分值和MAS评分上都有了显著提高(P<0.05)。②实验组患儿在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MAS评分上的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配合运动训练可以更好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降低下肢肌张力,提高踝关节功能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痉挛型双瘫 尖足 关节活动度 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