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填充网袋(FP)应用于经皮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在PVP中使用FP治疗的38例老年OVCF患者,男8例,女30例,年龄(76.32±2.43)岁,年龄范围为62~82岁,共42节。测量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时的体高度,对患者腰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奥斯维斯功能障碍评分(ODI),观察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随访10~12个月,随访期间无肺栓塞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临近及术再骨折。术后3 d[(1.1±0.4)cm、(0.8±0.1)cm、(2.4±0.5)cm]、术后12个月[(1.3±0.4)cm、(1.4±0.2)cm、(2.6±0.3)cm]患者的体高度较显著高于术前[(0.6±0.1)cm、(0.7±0.2)cm、(2.2±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术后12个月患者的VAS[(3.50±1.33)分、(1.55±1.26)分]、ODI[(21.72±5.83)分、(10.50±4.77)分]明显低于术前[(7.14±1.32)分、(61.74±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P应用于PVP治疗OVCF,能明显缓解骨折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体高度,且能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填充网袋 骨水泥渗漏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术后邻近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OVCF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04例和未再骨折组196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VP术后邻近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为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为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OVCF患者行PVP术后发生邻近再骨折与年龄、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渗漏有关,临床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成形术治疗对其VAS评分、Cobb角度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3月—2016年04月诊治的6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研究组行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Cobb角度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选择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VAS评分 Cobb角度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精确穿刺体形成对新发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疼痛情况。方法:本次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新发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以数字随机的形式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以44例为每组人数,分别采取传统经皮成形修复手术和3D打印伤模型和精确穿刺经皮成形术,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次数均低于常规组,但是在骨水泥量上与常规组对比更多,p<0.05;术后1天、1周、4周的VAS分数上,研究组更低,p<0.05;但是在术后六个月的VAS分数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伤精确穿刺体形成术在治疗新发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穿刺及透视次数,术后能够有效降低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疼痛 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 3D打印精确穿刺椎体形成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联合行经皮成形术、高黏度骨水泥治疗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1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背景:经皮成形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然而体重度压缩伴周壁破损性骨折因其骨水泥渗漏及穿刺风险增大而临床报道很少。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体重度压缩伴周壁破损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06/2010-09收治的22例体重度压缩伴周壁破损骨折患者,伤体高度平均丢失68.5%,应用经皮成形治疗。术后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评价疗效,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定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顺利完成经皮成形治疗,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伤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至随访末期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测类比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降至术后平均2.2分。无症状性并发症及骨水泥材料宿主反应发生。提示体重度压缩伴周壁破损性骨折应用经皮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且镇痛效果理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骨折 椎体周壁破损 椎体重度压缩 骨水泥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无神经损害的胸腰段骨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无需椎管减压。采用后正中切口,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分离肌肉,直达伤上下相邻双侧关节突、横突基底,以“人”字嵴为进针点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2周佩戴支具下地活动。结果全部患者经11~15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本组手术时间50~6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量100~250ml,平均180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终末随访,体高度均无丢失,无断钉,松动及神经症状发生。结论经旁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的完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用传统的手术器械达到了微创的治疗,对无神经损伤的骨折的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间孔行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间孔行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间孔行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间孔行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74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无发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不良状况;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方法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便、预后良好,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关键词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25-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成形术中体内骨水泥分布范围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皮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CT检测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12例,为骨折线区域中无骨水泥弥散情况,B组为46例,为骨折线区域中有骨水泥弥散,C组为48例,为整个骨水泥弥散,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比较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d以及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A、B、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治疗第3d,A组VAS评分与B组、C组V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治疗3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d、3个月以及6个月,三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A组与B组、C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三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其疼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骨折线区域内体内骨水泥是否弥散是影响患者成形术近期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分布范围 临床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pvp联合旁神经阻滞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间接收的90例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pvp,观察组联合旁神经阻滞,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对比。结果: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pv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不仅能减轻其疼痛感,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值得借鉴。

  • 标签: 骨质疏松 锥体压缩性骨折 pvp 椎旁神经阻滞 关节功能 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半板"开窗"显微切除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23例运用单侧半板"开窗"法,在不破坏板完整性的基础上,用磨钻或小的板咬骨钳咬开单侧板形成"小窗",经小窗显微切除颈椎管内肿瘤.结果23例肿瘤均获全切,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脊柱畸形.结论单侧半板"开窗"切除颈椎管内肿瘤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也有暴露局限的缺点.

  • 标签: 半椎板 颈椎 椎管内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穿刺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55例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成形术作为单侧组,29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作为双侧组,通过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程度、骨髓泥分布渗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单侧组再手术时间(29.5±2.84)min和术中X线曝光次数(9.46±0.76)次少于双侧组的(49.7±1.03)min、(19.51±0.6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及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单、双侧经皮成形术治疗均达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前者在手术时间、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对于压缩程度重、术中骨水泥弥散充盈不佳的病例则应选择后者。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为骨科护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行机器人辅助下PKP治疗的7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归纳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分析探讨精准微创治疗新举措下的护理。收集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合各因素评分结果的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手术和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机器人使用相关并发症,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7例留置尿管,置管时间(19.00 ± 14.24)h;术前住院时间(6.16 ± 2.22)d,术后住院时间(1.94 ± 0.99)d;术后下床时间(16.34 ± 6.81)h;术后护理满意度(98.55 ± 2.44)%;术后NRS、SAS评分分别为(1.00 ± 0.55)、(32.06 ± 5.33)分,低于术前的(3.51 ± 0.71)、(39.08 ± 8.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976、8.184,P<0.01);手术前后ODI评分中的腰痛、行走、站立、坐立、睡眠和生活自理6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联性分析表明6个ODI评分因素与N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均较强,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而坐立、行走、腰疼和站立4个因素与SAS关联度较高。结论对机器人辅助下PKP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机器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为骨科护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行机器人辅助下PKP治疗的7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归纳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分析探讨精准微创治疗新举措下的护理。收集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合各因素评分结果的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手术和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机器人使用相关并发症,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7例留置尿管,置管时间(19.00 ± 14.24)h;术前住院时间(6.16 ± 2.22)d,术后住院时间(1.94 ± 0.99)d;术后下床时间(16.34 ± 6.81)h;术后护理满意度(98.55 ± 2.44)%;术后NRS、SAS评分分别为(1.00 ± 0.55)、(32.06 ± 5.33)分,低于术前的(3.51 ± 0.71)、(39.08 ± 8.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976、8.184,P<0.01);手术前后ODI评分中的腰痛、行走、站立、坐立、睡眠和生活自理6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联性分析表明6个ODI评分因素与N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均较强,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而坐立、行走、腰疼和站立4个因素与SAS关联度较高。结论对机器人辅助下PKP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机器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弯角穿刺针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伴终板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5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伴终板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PKP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均为单一骨折。根据穿刺器的形状分为弯角穿刺针组和直角穿刺针组。弯角穿刺针组28例,男7例、女21例,年龄(71.8±7.8)岁(范围60~84岁),骨折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6例、L2 5例、L3 3例、L4 4例、L52例;直角穿刺针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73.2±8.4)岁(范围61~88岁),骨折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7例、L2 4例、L3 4例、L4 5例、L5 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7±2.9)个月(范围12~24个月)。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渗漏率(18%,5/28)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3%,7/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07);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使用量和手术时间[(5.0±0.5) ml、(55.2±6.9) min]均高于直角穿刺针组[(3.4±0.6) ml、(42.9±3.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穿刺针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1.0)分、(2.6±1.5)分]和ODI(27.5%±9.7%、28.7%±11.3%)均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7±1.0)分和(4.5±1.1)分,31.8%±10.5%和43.1%±13.4%];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5.5°±3.5°、术后18.4°±1.6°、末次随访时20.5°±4.9°;骨折体高度术前(14.2±1.9) mm、术后(21.5±2.2) mm、末次随访时(20.1±3.6)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后凸Cobb角降低、骨折体高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4.4°±3.6°、术后23.1°±4.0°、末次随访时27.8°±2.9°;骨折体高度术前(14.5±1.8) mm、术后(15.4±2.0) mm、末次随访时(12.7±1.0)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后凸Cobb角增大、骨折体高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低于直角穿刺针组、骨折体高度高于直角穿刺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弯角穿刺针PK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伴终板骨折可有效恢复终板高度,降低后凸畸形及慢性腰痛的程度。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单球囊单、双侧扩张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OVCF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比较单球囊单侧扩张PKP(单侧PKP组)和单球囊双侧扩张PKP(双侧PKP组)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曝光次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前缘高度恢复值、中央高度恢复值、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VAS)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PKP和双侧PKP治疗OVCF的疗效相当,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和X线曝光次数方面,单侧PKP治疗更具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成形术与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新发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OVCF)的效果。方法:以 2018年 6月 -2020年 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 60例新发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 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球囊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经皮成形术( PVP)治疗,对比手术情况、巴塞尔指数( BI)评分、体高度和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6.67%和 93.33%,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天数和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 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前缘高度更容易恢复,感染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球囊后凸成形术 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