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参加暴露前预防(PrEP)MSM的HIV自我检测(自检)试剂使用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使用“金数据”平台(www.jinshuju.com)对沈阳市、北京市、重庆市和深圳市参与多中心PrEP研究的MSM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共有1 222例MSM研究对象,年龄(31.5±8.7)岁,最近3个月性伴数为3(P25,P75:2,6)个,与固定性伴、偶然性伴和商业性伴发生肛交时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62.7%(456/727)、56.3%(440/781)和41.0%(16/39)。曾使用过HIV自检试剂的比例为74.5%(910/1 222),最近1年HIV自检次数为3(P25,P75:2,5)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自检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中,分别相比于>40岁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心理认同性别为女性、PrEP服药方式为事件驱动服药组、最近3个月未使用过新型毒品,18~岁组(aOR=2.06,95%CI:1.35~3.14)、26~岁组(aOR=2.72,95%CI:1.77~4.17)和31~岁组(aOR=1.76,95%CI:1.19~2.59)、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大专(aOR=2.18,95%CI:1.35~3.49)和研究生及以上(aOR=3.06,95%CI:1.69~5.54)、心理认同性别为男性(aOR=3.22,95%CI:1.55~6.70)、PrEP服药方式为每日服药组(aOR=1.35,95%CI:1.03~1.78)、最近3个月使用过新型毒品(aOR=1.72,95%CI:1.30~2.28)的HIV自检行为的比例更高。结论MSM参与PrEP者HIV自检行为的比例较高,但高年龄组、PrEP服药方式为事件驱动服药及未使用过新型毒品的MSM对HIV自检行为比例较低。为评估PrEP使用效果及依从性,需为HIV自检比例较低的MSM提供更完善的自检服务。

  • 标签: 艾滋病 男男性行为人群 暴露前预防 事件驱动型 HIV自我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当代高校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及性态度、性行现状,为制订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及干预工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问卷形式对本市几间高校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656人,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在6种性病中,平均能正确鉴别(2.86±1.65)种;性观念趋于开放化,性行发生率较高(971/2656,占36.56%),但安全套使用率低,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多性伴、从事或接受商业性服务、饮酒或服用精神毒品类药物后性行等高危行为。结论:应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普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误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发生态度及行为的改变,控制性病艾滋病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 标签: 性病 艾滋病 知识 态度 行为
  • 简介:高聚物黏结炸药部件是通过不同成型工艺将造型粉压制成形再加工而成的。炸药的压制成形已有模压、半软半硬等静压到全软模等静压等不同成型工艺。在使用这些炸药部件以及对这些炸药部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时,一般均假定其力学性能是各向同性的,但尚未进行过试验研究。本文在这些不同工艺成形的JOB-9003炸药部件上取样测试,以不同方向取样的拉伸和压缩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工艺间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不同取样方向的拉伸和压缩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1-2所示。

  • 标签: JOB-9003炸药 力学性能分析 等静压 异性 模压 温度变化曲线
  • 简介: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研,对其感知气候变化以及采取适应性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种植户感知气候变化受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地形特征、小麦种植规模、获得气象信息的满意度以及技术选择偏向指数的影响;获得气象信息的满意度、技术选择偏向指数、获得贷款难易程度、户主年龄的二次方、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转移人数比、务农人数、人均农业补贴以及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则对农户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产生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感知 适应性行为 小麦种植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昆明市2016-2018年MSM中HIV-1分子网络的特征,探讨HIV-1传播网络的危险因素,为干预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昆明市连续收集新报告的感染HIV-1的MSM的样品540份,通过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按照最大似然进化树中bootstrap值>95%和基因距离<3%构建分子网络,对研究对象进入网络和网络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9份样品获得pol序列,检测到7种HIV-1基因型,其中以CRF07_BC(49.2%,226/459)和CRF01_AE(40.3%,185/459)为主,其他基因型包括URFs(4.8%,22/459)、CRF08_BC(3.1%,14/459)、CRF55_01B(1.7%,8/459)、B亚型(0.7%,3/459)和CRF68_01B(0.2%,1/459)。共163条序列进入网络,入网率为35.5%(163/459),形成56个簇,簇内个体数在2~13个之间。对研究对象进入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已婚和多性伴者在网络中检测到的比例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伴数是MSM感染者分子网络增长的影响因素;按照每年出现≥3个新增感染者的网络为活跃传播簇的标准,有6个传播簇可判定为活跃传播簇,外地、有STD史、离异和学生的MSM是活跃传播簇干预的关键对象。结论昆明市MSM中HIV-1基因型日趋复杂,进入分子网络的相关因素包括已婚和多性伴,活跃传播簇中外地、有STD史、离异和学生MSM需要加强干预,本研究为分子网络运用于该人群的干预提供了基础。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分子网络
  • 简介: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公众情境理论与理性行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512名中国高校在校生的慈善募捐行为,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型,即情境支持模型,信息获取一行为意向模型和行为意向—信息获取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优拟合模型——信息获取一行为意向最简约模型指出,个体的问题认知首先预测其对募捐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后信息获取又与个体的态度和主观规范一起预测其募捐行为意向。同时信息获取对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募捐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促进我国公众的慈善募捐行为提供了建议。

  • 标签: 慈善募捐 公众情境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内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济南和青岛市男男性行人群(MSM)rush poppers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6年3—6月,采用现场招募、网络招募等方式从济南和青岛市招募MSM,共901名,对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进行HIV、梅毒血清学检测。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状况、性行状况、HIV相关服务情况等。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 rush poppers使用情况。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29.3±8.1)岁,rush poppers使用率为30.1%(271名),HIV感染率为4.6%(41例),梅毒感染率为8.7%(7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25岁者相比,年龄≤25岁者使用rush poppers的OR(95%CI)值为1.571(1.110~2.224);与最近1周发生肛交性行次数≤2次者相比,>2次者使用rush poppers的OR(95%CI)值为2.991(1.100~8.132);与最近1年未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者相比,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者使用rush poppers的OR(95%CI)值为13.651(7.239~25.742)。结论rush poppers在济南和青岛市MSM中较为流行,年龄≤25岁者、近1周发生肛交性行次数>2次者、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者rush poppers使用率高,需要根据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标签: HIV 横断面研究 男男性行为者 Rush poppers
  • 简介:了解福建省≥50岁男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确诊前的商业性性行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选取≥50岁男性HIV感染者较多的4个县区,使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对≥50岁的男性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本研究共调查80人,90.00%(72/80)在确诊前有商业性性行,朋友动员介绍[48.61%(35/72)]是发生商业性性行的主要原因;商业性性行时,61.11%(44/72)从未使用安全套,没想到要用安全套[76.39%(55/72)]是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听说过艾滋病与否与安全套使用意识(χ^2=6.507,P〈0.05)、使用行为(χ^2=9.213,P〈0.05)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78%(20/72)在发生商业性性行时使用性兴奋药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兴奋药物使用率明显增加(χ^2=7.771,P〈0.05);45人报告了发生商业性性行的具体场所,其中43人(95.56%)为按摩店、理发店等低档暗娼场所。≥50岁的男性HIV感染者确诊前商业性性行呈发生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朋友影响大、性兴奋药物使用率高、场所低档化等特征,应尝试采取同伴教育的方法在中老年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推广使用安全套,加强性兴奋药物的管理,加强低档暗娼干预,遏制HIV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传播。

  • 标签: 老年 男性 艾滋病病毒 商业性性行为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互联网+”HIV检测模式在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为“互联网+”HIV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访问过“互联网+”HIV检测平台≥1次的MSM为研究对象,收集平台访问情况、自检试剂申领数量、申领对象一般情况和满意度评价,并分析影响自检结果回传的相关因素。结果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共有132 267人次访问了该平台,申领HIV自检试剂3 511人次,HIV检测结果回传率为92.2%(3 237/3 511),初筛HIV阳性率为2.4%(69/2 855),初筛HIV阳性者接受确证检测比例为86.7%(52/60)。申请对象以年龄≤3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寻找性伴主要方式为互联网/交友软件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研究对象HIV检测结果回传率较高的因素包括重复申领试剂(OR=3.50,95%CI:2.10~5.83)、申请时押金为50元(OR=2.55,95%CI:1.33~4.89)、月均收入1~3 000元(OR=1.54,95%CI:1.05~2.28)或无收入(OR=1.71,95%CI:1.20~2.42)和寻找性伴的主要场所为互联网/交友软件(OR=1.49,95%CI:1.13~1.95)。研究对象对该互联网平台的满意度为99.5%(217/218)。结论“互联网+”HIV检测模式在MSM干预工作中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多渠道推广,可扩大HIV检测覆盖面,促进HIV感染者的发现。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人群 互联网+ 自我检测
  • 简介:【摘要】我们预想中职医学生对性的认识应该比同龄人要更加准确和到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婚前性行、意外怀孕等事件屡屡出现。本研究以绵阳两所学校的中职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中职医学生性健康知识水平和性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提高中职医学生的性健康知识水平,促进积极性态度的养成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中职医学生 性健康知识 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州)两社区不同年龄老年男性的性需求及HIV危险性行的相关因素。方法2018年6—12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在黔东南州选取有工作基础,且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关系较好的两个社区,对到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或就诊的50岁及以上老年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两社区各200名。HIV快速检测初筛阳性者进行确证实验(WB)。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近1次与配偶/固定性伴无保护性行的相关因素。结果400名老年男性中,50~64岁者占52.2%(209名),≥65岁者占47.8%(191名),HIV感染率为1.0%(4/400)。两年龄组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仅为25.8%(54/199)和26.2%(50/191)。50~64岁者中,68.0%(142名)自我感觉性欲正常,73.6%(153名)自报性行时每次都能阴茎勃起或基本勃起,52.9%(110名)多数时候射精有力。与≥65岁者相比,50~64岁者过去6个月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的比例(89.5%,179/200)、最近1次性行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93.8%,168/179)、发生过临时性行(不包括商业性伴)的比例(11.0%,23/209),以及商业性行的比例(3.8%,8/209)均更高。年龄为50~64岁(OR=2.70,95%CI:1.22~5.95)、平均月收入≤1 000元(OR=2.79,95%CI:1.25~6.21)、没有使用过助性剂(OR=3.78,95%CI:1.65~8.67)是最近1次危险性行的相关因素。结论该少数民族地区老年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与≥65岁组比,50~64岁组性行更活跃,性需求更高。50~64岁组、经济水平较低和性能力良好者更容易发生HIV危险性行

  • 标签: HIV 老年男性 危险性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男男性行者(MSM)HIV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接受意愿、服药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法招募乌鲁木齐市MSM,利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该人群自我保护意识、服药所担心的问题、PrEP接受意愿及服药方式选择情况,再根据其选择的服药方式发放PrEP药物,进行干预。结果:379名合格研究对象中有68.3%表示愿意接受PrEP,在这些人中33.2%选择每天服药,66.8%选择性行前后服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rEP可接受性的因素为:性行扮演的角色、是否得过性病、是否做过艾滋病检测、安全套使用频率,即女性角色(vs男性角色,OR=0.34,95%CI:0.19~0.60)、得过性病(vs没得过,OR=0.20,95%CI:0.07~0.56)者容易接受PrEP;没做过艾滋病检测(vs做过检测,OR=2.06,95%CI:1.11~3.81)、安全套的使用频率高(vs使用频率低,OR=1.46,95%CI:1.01~2.09)者相对不容易接受PrEP。影响PrEP服药方式选择的因素为:性行扮演的角色、是否得过性病、文化程度、就业情况、担心因服药而受歧视,即女性角色(vs男性角色,OR=4.00,95%CI:1.77~9.02)、得过性病(vs没得过,OR=5.66,95%CI:2.37~13.54)者容易选择每天服药;文化程度低(vs文化程度高,OR=0.35,95%CI:0.17~0.72)、学生(vs在业人员,OR=0.06,95%CI:0.01~0.32)、担心因服药而受他人的歧视(vs不担心歧视,OR=0.30,95%CI:0.18~0.49)者容易选择性行前后服药。结论:增强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保证服药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可以提高MSM人群PrEP可接受性及鼓励更多人选择每天服药的方式。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暴露前预防用药 接受意愿 服药方式选择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与优质护理作用于危险性行和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方法 研究所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 ,研究样本为来本院治疗的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所有样本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优质护理)。统计学对比组间患者危险性行发生率(自残、自残、伤人、毁物)、生活质量评分(行为能力、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结果 行优质护理的实验组危险性行发生率明显更低,生活质量评分则明显更高,比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鲜明差异,P

  • 标签:   优质护理 精神分裂症 危险性行为 生活质量评分 
  • 简介:摘要:带有“责令”开头的行政行为不论是在法律法规文本中,或是理论界讨论与实践中,对这类行为的性质研究和运用都存在混乱的问题,学界对此的讨论也是意见不一、各持所见,尚未得出具体化、明确化的理论结果。为了解决实践中责令性行行为“定性难”问题,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带有“责令”开头行为的表现方式和性质争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MSM肛门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和自然清除情况。方法采用动态队列研究的方法,按照队列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以HPV16型新发感染率估计样本量为712人。依托乌鲁木齐市MSM社会组织用滚雪球方式招募MSM 810名,每6个月随访1次。采集肛门脱落细胞分析HPV16型和18型感染率,利用Poission回归估计新发感染密度和持续感染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寻新发感染、持续感染和感染自然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招募MSM 810名,将随访次数≥2次的482名MSM纳入分析,随访994.7人年,随访次数和随访时间的M(P25,P75)分别为4(3,5)次和2.2(1.8,2.6)年。HPV16型和18型的基线感染率分别为8.5%(41/482)和3.3%(16/482),两型基线混合感染率为0.6%(3/482)。HPV16型和18型的首次新发感染密度分别为10.06(95%CI:8.12~12.45)/100人年和5.24(95%CI:3.95~6.96)/100人年;HPV16型和18型感染自然清除率分别为71.2%(89/125)和71.8%(46/64),HPV18型随访1.5年的感染自然清除率高于HPV16型(97.7%比94.1%)。HPV16型和18型的持续感染率分别为4.5%(20/441)和1.7%(8/466)。无婚史者比有婚史者的HPV16型持续感染风险低(aHR=0.29,95%CI:0.12~0.71)。最近6个月肛交未使用安全套者HPV18型自然清除率是使用安全套者2.63倍(95%CI:1.08~6.42)。结论乌鲁木齐市MSM HPV16和18型新发感染较常见,自然清除率均较高。相比于HPV18型,HPV16型有更高的新发感染率和持续感染率,自然清除率低,致病风险较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感染 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