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探讨肿瘤患者行外周静脉留置针化疗时留置针的最佳留置时间。选择临床接受留置针静脉化疗的患者158例,根据化疗结束当天是否拔除留置针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操作流程,化疗后不拔除留置针,依据《2016年静脉治疗实践标准》定时评估。实验组患者每天在化疗结束后不管有无出现并发症均拔除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级别、患者穿刺肢体疼痛程度以及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2.05%、3.75%;穿刺部位肢体疼痛情况发生率分别为34.62%、6.25%;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3.33%、9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留置针操作流程,化疗后留置针立即拔除,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降低患者因静脉疼痛带来的不适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化疗 留置针 静脉炎 留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标本存放时间不同对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方法:选择 2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参与研究,按照不同的指标划分为 5个小组,分别对比 A组(标准组)和 B、 C两组; A组和 D、 E两组, B组和 C组; D组和 E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 4℃条件下,放置 8h和放置 24h;在 25℃条件下,放置 8h和放置 24h检验,均与立刻检验所得出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同时,相同温度条件下,放置不同时间,检验结果同样也会产生差异( P< 0.05)。结论: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不同放置时间下,血液标本检验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在临床检验中,要合理控制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控制检验时间,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血液样本 存放时间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医院门诊病人就诊时间的分布资料进行分析,提高门诊医疗服务的质量。方法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结果管理好门诊各项工作,方便病人就诊,缩短就诊时间。结论对提高医院门诊资源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门诊病人 就诊时间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病人转运和交接的时间及影响因素,探讨缩短用时的方法,提高急诊抢救工作效率。方法对急诊科2014年4月15日至2014年4月29日收入院的病人进行转运和交接时间实时记录汇总分析。结果合计250人次,转运交接平均用时18.1分钟,其中转运途中用时5.57分钟,与接收科室交接平均用时5.4分钟,耗时最长。讨论急诊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是影响急诊病人转运交接时间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急诊病人 院内转运 交接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给药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和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90名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A组和非杓型B组,杓型组30例,早晨600-800服用降压药物,非杓型A组30例,早晨600-800服降压药,B组晚1800-2000服降压药,观察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杓型组24hSBP、24hDBP和dSBP、dDBP均下降,P<0.05,nSBP、nDBP下降不明显,P>0.05。2、非杓型A、B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和nDBP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无明显差异,P>0.05,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上服药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53.3%,与晨起服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晚间服用降压药不但可有效降低血压,还可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非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 标签: 高血压 给药时间 非杓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对择期手术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病人中65岁以上健康老年患者、ASAI-II级、下肢单一骨折的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早上11点入室)和对照组(早上8点入室)每组25例,两组病人均由病房护士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两组共同记录入手术室前730am、入手术室后、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前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血清皮质醇(Cor)水平以及血糖和乳酸含量。结果实验组的入室后及出室前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早上8时入室手术,缩短轮候时间能有效地减少老年患者手术的应激状态。

  • 标签: 手术安排时间 老年人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间的胆源性重症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胆源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的差异分为观察组(早期手术)31例和对照组(延期手术)2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7.1%vs.85.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36.4±4.2)d<(81.5±7.9)d,比对照组更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间,其对于改善胆源性重症胰腺炎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胆源性重症胰腺炎 手术时间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对患儿体温的影响。方法将288例患儿随机分为A、B、C、D4组。A组术前8h禁食固体食物乳类(此后称禁食),4h在护士指导下按10ml/kg口服糖水(此后称禁饮);B组术前6h禁食,3h禁饮;C组术前6h禁食固体食物及配方奶,4h禁母乳,2h禁饮;D组为传统禁食组,即12h禁食,4h禁饮。观察4组患儿术前体温、哭闹及术中、术后发生呕吐或误吸的情况。结果D组患儿体温升高率和哭闹发生率均高于A、B、C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儿体温升高率和哭闹发生率均高于B、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儿术中均未发生呕吐。结论对手术患儿实施术前6h禁食固体食物及配方奶,术前4h禁母乳,术前2h禁饮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患儿 禁食禁饮 体温升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安眠药中毒患者在进行急诊时出现滞留现象,分析其滞留时间影响因素。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出现安眠药中毒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其安眠药中毒急诊滞留时间长短进行分组,急诊滞留时间小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A组,共有30例,急诊滞留时间大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B组,共有18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疗效等进行观察对,急诊滞留时间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在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等方面上,B组的均明显高于A组,并且B组需进行插管及具有严重内科病史的人数多过A组的,对两组患者进行早期预警风险(MEWS)、昏迷指数(GCS)进行评估,B组两项评估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存在统计学差别。综合上述说明,患者的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及MEWS、GCS等评分与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相关。结论在对安眠药中毒的患者进行急诊时滞留的时间长短与患者治疗效果、年龄、MEWS等指标相关,滞留时间长还会与患者的昏迷程度有关。

  • 标签: 安眠药中毒 急诊 滞留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病人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不适,保证治疗成功,使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将某一时期安置永久起搏器(VVI)的病人采取随机分组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给两组病人系统的术后护理,只有在术后卧床时间的护理方法上有差别让对照组绝对卧床三天,让实验组绝对卧床一天之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离床活动。结果两组病人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永久起博器(VVI)安置术后病人缩短卧床时间,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活动,在保证治疗成功的同时,减轻了病人的不适,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安置术后 卧床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卧床制动时间对血管介入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入选我院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患者112例,按照卧床制动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拔鞘管后6小时即开始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拔鞘管24小时后开始下床活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食欲下降、术肢麻木、腹胀、腰背酸痛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尿潴留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尿潴留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介入 下床活动 临床效果
  • 简介:近日,DailyMail的一则报道指出,预计到2020年,英国病人将需等待3周才能看到全科医生。据了解,目前英国病人需要等待13天的时间才能与常规预约的全科医生见面。有分析表明,为了维持现在的状态,

  • 标签: 英国患者 候诊时间 全科医生 病人需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方法 选择我院血液生化检验患者 100例,采用空腹采集血液,对比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检验的结果。结果 采血后 3h、 6h、 24h,检测所得 UA、 BUN、 GLU、 TP、 TG、 CHOL、 DBIL、 TBIL、 ALT、 AST均高于采血后 1h,采血后 6h、 24h。结论 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观察到,存放的时间的却会对生化检验产生影响,这也提升以后在血液检验中要及时注意血液存放时间的影响,应该在采血后及时检测,合理安排各项目检测顺序,不稳定项目优先检测。

  • 标签: 血液标本 存放时间 生化检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共200例,于清晨对所有受检者抽取静脉血,分别于即刻、10min、1h、3h、7h、14h、21h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随着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RBC、WBC和MCV、PLT、Hb五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即刻检测与静置10min后检测,WBC和PLT的检测结果均出现明显差异(P<0.05),静置10min与7h的比较,WBC和MCV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液标本的静置时间尽量不能超过7h,也不宜立即检测。

  • 标签: 血液标本 血常规 静置时间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