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们一起讨论关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目前进行这一方向研究的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坐到一起了?应该说,这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这一历史学二级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新走向,也是我们展开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一种必然需要。为什么这样说呢?

  • 标签: 中国学研究 史学史研究 史学理论 海外 二级学科 研究生
  •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虽在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下失去了主流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与发展。从章学诚到刘咸炘,呈现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自省式的演进路径。刘咸炘阐释了章学诚关于浙东史学、六经皆史、记注与撰述等问题与范畴的论述,这些心得沉淀为刘咸炘史学理论的亮点和底色。刘咸炘还深入比较章学诚史学与西方史学,回击了西方史学优越论,坚守了中国本位的史学立场。刘咸炘承袭章学诚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的衣钵,堪称"续章"的代表人物,但其中又有"匡章"之义。刘咸炘提出的"察势观风"已突破了章学诚史学的固有疆界,在近代史学史上自成一派。"续章"强调的是继承史学传统,"匡章"则是对传统史学的革新,这既为近代本土史学理论的重建注入了必要的传统因素,也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学术转型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在新旧史学和中西史学的交汇、碰撞、嬗变中,刘咸炘的章学诚研究引起了内藤湖南、钱穆、蒙文通、齐思和等中外史学家的关注,从中可见中国本位史学家在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标签: 刘咸炘 章学诚 传统史学 近代传承
  • 简介:“中国疆域”理论向来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大龙先生《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其增加了厚重。是书于理论层面通过对“五方之民”、“天下”、“中国”、“大一统”、“藩属”、“宗藩”、“羁縻”、“国家”等一系列概念的重新阐释,以不同视角准确地建构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疆域由王朝国家嬗变为主权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把握了传统“中国疆域”向近现代“中国疆域”转换的内核。

  • 标签: “天下” “中国” 多民族国家 疆域理论
  • 简介:20世纪以来,西方的学术流派和文学理论层出不穷,西方的汉学家把某种理论拿来,研究中国文学,应该是有意无意的尝试,其利弊本身既在不同层面都有争论,也还不可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因而并未得到及时的总结。但是,这一现象肯定是20世纪多元文化格局结出的奇葩,是文化交流和渗透中长成的心智之果。

  • 标签: 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 新创 西方文论 肯定 多元文化
  • 简介: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一定是专制的;还有人颂扬古代君主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甚至提倡“尊王”、“忠君”,从而进一步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新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也遇到不少学者的商榷。“赞同中国古代政体者”的共同缺陷是以论代史以及概念、逻辑运用混乱,以致否定现代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行为和思想。论争中揭示出的一些问题,如儒家文化与专制主义王权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古代帝王的历史作用等等,都是历史学中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中国古代政体属于专制制度,应当深刻批判和反思。

  • 标签: 专制 民主 君主制 中央集权 儒家文化
  • 简介:一、会议概况2012年12月7—10日,“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嘉应学院隆重举行。会议由嘉应学院主办,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这是国内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客家学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多样性 客家学 学理论 研讨会综述 体系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作为地理微观区域,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管理尤其困难,在相关研究中很容易被忽略。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一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实例,对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发展机制框架体系。尖山南北湖地区是典型的微观跨边界地区,在空间、功能上都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现有的规划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眼光,造成了产业定位相互冲突,交通衔接不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规划方案,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落实,希望对微观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有所启迪。

  • 标签: CBRs理论 县市域边界地区 协调 尖山南北湖地区
  • 简介:客家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现正处于后罗香林阶段的21世纪,客家文化的“多元一体”成为了这一时期议论的关键。而通过研究现时点的客家的局部地域内部中“多元一体”的统合模式,可以解决客家文化中多样性与一体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小桑村的公王爷信仰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个人的知识存在多样性,但在实践之中,个人的多样性并不会产生冲突,每个人的动机,目的性虽然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在实践之中获取公共性的利益。

  • 标签: 客家学 信仰 学理论 地域性 多元一体
  • 简介:本文关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怎样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学术视野,在具体联系二十世纪初文化学术形势及大学讲坛体派的基础上,确认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研究的现代展开方式,兼综向来有彼此对立之势的新旧文学文化体系来作辨析,亦兼综向来视为分异的"文选""桐城"体派来作辨析,并通过比照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理论思路,揭示出以美学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念和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念在现代学术发轫期的特殊关系.

  • 标签: 学科自觉 文章学 篇章语言学
  • 简介:<正>(2010年9月25日)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今天借纪念山西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这样一个机会,请各位欢聚太原,展开理论交流,共话事业发展。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好事。在座各位老专家都是中国方志事业的栋梁,年轻专家是方志事业的未来,能参加今天的学术交流会,既是对山西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的庆祝与纪念,也是对现在山西地方志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

  • 标签: 志体 山西地方志 修志 理论与实践 学术交流 性解
  • 简介:白寿彝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题,提出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理论。对这一主题和理论,他从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1)如何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学概念,“统一”与“多民族”的关系;(2)为什么会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因素和地理条件因素;(3)阐述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具有一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意识的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规模实现的四种形式;(4)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这一重大论断。并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分期的划分、多民族的统一三方面,探索如何编撰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

  • 标签: 统一 多民族 白寿彝 民族理论 价值
  • 简介: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还是关系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看作'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 标签: 第三代领导集体 少数民族教育 理论 政策
  • 简介:今年8月23~25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央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及观摩教学活动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来自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和国内其他高校的代表53人以及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和各项交流活动。本届研讨会是按照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的要求,

  • 标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大连民族学院 教学研讨会 民族地区高校 中国民族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
  • 简介: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扩展,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教育者要利用议程设置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主动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准确把握议题的选择、发布、引导、转换、传播和话语,从而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场域、新引擎、新载体、新形态和新话语。

  • 标签: 新媒体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理论 新维度
  • 简介: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供给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缺失和供给模式的固化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发挥,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需在供给侧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主体、内容、模式和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学实效。

  • 标签: 供给侧 新建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 简介:中华文化国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形成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完成自身从逐步衰落到由边缘而中心的复兴。21世纪伊始,中华文化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现代化 中华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走向 脉络
  • 简介:正值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Ⅲ号”沿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访问中国将抵达广州之际.由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合编的《潘同文(孚)行》一书正式出版,并于2006年7月16日与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联合举行首发式。参加首发式的有省、市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荔湾区、海珠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档案、文博、图书系统研究人员,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50多位来宾。

  • 标签: 广州市荔湾区 广州日报 首发式 市政协 评论 新闻出版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