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发展研究与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利益诉求密切相关。1500年以来,发达国家占尽了先发的优势并获取了全球化的绝大部分红利。后发国家如何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为这样一种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使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可能,也使得发展理论本身更加丰富多彩。只有在多元化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导的世界才有可能,而占全球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才可能真正分享到世界发展的红利,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实践对发展理论以及世界发展本身最大的贡献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发展理论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 简介: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的一年半时间里,笔者荣幸地参与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史料的征编,对侨乡的红色记忆久久不能忘怀。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当年充满血染风采的泉州华侨抗战记忆,是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一部启示录。泉州华侨抗日救亡团体的广泛建立及其活动席卷南洋华侨界的抗日救亡运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泉州华侨以“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心”为行动口号,建立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

  • 标签: 泉州华侨 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历史博物馆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关于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开辟华南敌后战场。中共领导下的华南各抗日游击纵队在孤悬敌后的艰难复杂条件下,与日伪军展开浴血战斗,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军,分别建立了东江、琼崖、珠江、粤中、北江、南路、韩江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使华南敌后抗日战场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三大战场之一。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华南 历史贡献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 敌后战场
  • 简介:韦国清1955年当选为广西省长,1956年完成越南军事顾问团任务后回广西任职,1975年奉调广东,在广西主政20年。1956年,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展开,这时候广西现代化的工业几乎还是一张白纸。广西工业建设的真正起步,是从韦国清任内开始的。

  • 标签: 广西工业 韦国清 军事顾问团 1975年 经济建设 工业建设
  • 简介:抗战时期,青海各族军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贡献主要有:各族军民不懈努力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民族团结是青海各族军民对抗战的最大贡献;各族军民的精神、物资援助是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青海地方军队奋勇抗战是全国抗战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抗日战争 青海各族 贡献
  • 简介:三、主持北大1、学潮与学风"五四运动"爆发时,蒋梦麟还在上海陪同他的老师杜威进行访问。"五四"之后,蔡元培因发生如此大事,悄然离开北大,委托蒋梦麟主持北大校务。当时蔡先生对他说,大学生是有自治能力的,你可以代表我到学校执行校务。我把一切权力交给你,但是责任由我来负。蔡元培还嘱咐说:"自今以后,须负极重大之责任,使大学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第145页)

  • 标签: 北京大学 蒋梦麟 连载 五四运动 文化随笔 自治能力
  • 简介:城市休闲化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常态。本文利用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5个城市为例,选取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等4年的数据,在对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要素贡献率和贡献弹性的方法对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辨析。研究发现,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潜力略高于东部地区;从贡献角度看,2003年-2012年期间,促进城市休闲化水平提升的要素经历了由特色资源和基础环境向休闲产业以及休闲产业与居民消费依次演变的发展轨迹;从要素潜力看,基础环境要素富有弹性,休闲产业和特色资源要素缺乏弹性,居民消费要素居于二者之间。

  • 标签: 城市休闲化 要素贡献率 要素贡献弹性
  • 简介:1634年,后金消灭北元政权,将大部分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八旗察哈尔;同时,册封额哲为和硕亲王,设立了一个外藩扎萨克旗。至1675年,布尔尼叛乱,清朝撤销察哈尔扎萨克旗,其属民也加入八旗系统。八旗察哈尔作为内属旗,处于清廷的严密管控之下。他们政治、军事、生产三位一体,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察哈尔向来骁勇善战,被清廷视为劲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赞扬。有清一代,战事纷繁,八旗察哈尔或参与战争或驻守防卫。本文试从军事征战方面入手,按照战争类别划分,对八旗察哈尔参加王朝一统、巩固清廷统治、抵御外国侵略等战争史实加以系统论述,凸显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杰出贡献

  • 标签: 清代 八旗察哈尔 军事战争 国家统一
  • 简介: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宗仁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动员全省军民抗日,并亲率八桂子弟出征。八桂子弟历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做出了重大牺牲,直到抗战胜利。李宗仁也以其戮力抗战的精神和指挥才能,赢得中外人士称赞,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名将。

  • 标签: 李宗仁 八桂子弟 抗战 贡献
  • 简介:1937年7月7日爆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国上下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民主党派都参加全民族抗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素有爱国爱乡传统的海外榕籍华侨,纷纷加入了抗日救亡斗争的伟大行列。在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的三幅朱德、彭德怀的题词,见证了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标签: 海外华侨 抗日战争 彤管 民族解放战争 爱国情怀 1937年
  • 简介:一座城市就如一个人一样,有自身的形象与内涵,城市场景和气质就是对其形象和内涵的一种学术性表达。城市本身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成败。然而,在当下中国城镇化推进中,城市个『生与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千城一面”现象越来越普遍,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借鉴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成果“场景理论”,提出“城市气质建设”的思路,以便规避和解决中国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场景理论认为,生活文化设施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场景,场景中不仅蕴舍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特征。这种文化与价值特征正是城市气质构建的依据。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GDP、市政配套、生态条件以及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而且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这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也是城市气质形成的基础。

  • 标签: 城镇化 理论前沿 城市气质
  • 简介:自改革开放和学科重建2后,西北民族大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傲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科领军人物郝苏民教授任教60年暨80华诞2际,很高兴我们有“年轻的”“80后”教授郝先生和我们一起来建设这些学科。刚才几位教授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杨圣敏教授开启了对于学科建设的系统讨论,朝戈金、敖其两位教授有更为个人化的感受,周大鸣教授对应用研究给予了特别的强调,王铭铭教授在学科发展方面也讲得很系统。我要讲的其实也是老生常谈。

  • 标签: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 理论性 学科重建 实践 “80后”
  • 简介: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单纯是网罗并运用古来的文献材料,更多的是综合前辈研究者们辛苦努力的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回顾相关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关于宋代乡村研究,篇目浩繁,以笔者之浅薄,实无法遍览论尽.

  • 标签: 乡村研究 宋代 历史学研究 现场 文本 文献材料
  • 简介: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实践含有强烈的史学理论指向。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这对精英史观的片面预设形成质疑,但史料匮乏使关于大众意识的历史影响的分析难以进一步深入。金兹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兹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和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和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总体看来,金兹堡的论说使一种多元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变得较之以往更为令人信服,即历史本身是一种多相性且异质性的存在,因而不可能期待凭借单一的视角、模式、方法就彻底地对其进行解读。就此而言,历史学不应再追求自然科学式的自我整合,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和解释工具,使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历史事实得到解读。

  • 标签: 卡罗·金兹堡 微观史学 理论指向
  • 简介:民国校勘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校勘学理论的滥觞时期,在这一理论嬗变过程中,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奠基了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标志着现代校勘学的正式创立。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集理论、方法、历史于一身,对校勘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使它更加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张舜徽的理论创新则使校勘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校勘学理论与方法的嬗变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校勘学屹立于现代学术之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民国 校勘学 理论 方法 嬗变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每隔30年左右,西方史学理论都会发生一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②的发表为标志,史学理论进入分析的阶段。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学》~3的问世为起始,史学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或叙事主义阶段。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和探讨,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日渐成型,这便是后-后现代史学理论

  • 标签: 史学理论 “语言学转向” 西方史学 后现代 理论史 历史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分析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正是由于该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我国很快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独立学科,在实践中得到高度重视,涌现出不少优秀研究成果。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些基本观点的"质疑与反思",有些话题已经超出了"学术"本身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研究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由国家管理知识包括民间文艺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党与民间文艺积极互动是一种新建设。它在20世纪国家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出现,酿成影响重大的社会运动。在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时期,党指导下的民间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党与人民共同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党建理论话语与民间文艺话语的平行关系,形成党性民间文艺思想,体现了党领导民间文艺与封建正统文化管理的本质区别。新中国初期学苏联,延安党性文艺思想转为执政党时期的党性文艺理论,也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条件,两者统筹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党内外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了新的思想财富,明确民族的、自主的文化建设方向,当然这不是排外,而是平等交流,共同繁荣。在目前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潮流中,总结这批思想财富,坚持党领导下的民族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 标签: 党性民间文艺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学苏联 文化建设 周巍峙 钟敬文
  • 简介: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的问题提出中国史学上的“反思”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偶然因素:从史学发展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有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论点:中国史学长于记述,是“记述史学”,而缺乏理论,甚至没有理论。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由于我自己在20世纪六十年代读研究生时,是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因此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 标签: 中国史学史 “反思” 史学理论 20世纪 问题提出 史学发展
  • 简介:随着城市成为积累的场所和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以复兴城市为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揭示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条件和特征。,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治理演化的一般进程,并借助规制理论关于积累体制和规制模式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城市治理转型的实质是为了在城市尺度上使规制模式更好地适应积累体制的变化。根据这一思路,以武汉为例,分析了其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和条件,即武汉在全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相对落后。以及国家和湖北省治理格局的转型为其提供的空间和支持,并揭示了武汉城市治理转型如何通过市区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以及多中心格局的构建,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积累体制的要求,从而实现城市复兴。

  • 标签: 城市复兴 复兴武汉市 武汉市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