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导管内的异常细胞的堆积,WHO2003版病理分类不再认为DCIS是真正的乳腺癌,而是一种浸润性乳腺癌(infiltratedbreastcarcinoma,IBC)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人可能会进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DCIS往往在乳腺筛查时(如钼靶、超声等)发现,其诊断治疗比较复杂。复习文献,就其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 标签: 导管内癌 治疗 放疗 他莫昔芬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乳腺导管内视镜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查方法.与既往手段不同的是,它不是从外面观察乳腺,而是进入乳腺的导管系统,从里面观察病灶的改变,获得直观的视觉资料,配合取材活检诊断乳腺疾病.

  • 标签: 乳腺导管内视镜 性疾病 乳头溢液 诊断 观察 导管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方法运用气管导管替代传统肛管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9例,对其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吻合口瘘病例中,气管导管一次性持续保留时间最长14天,最短5天,平均8.8天。气管导管堵塞1人次。完全阻断并转流肠内容物6例,有效阻断和转流肠内容物3例。9例患者痊愈,未再行手术治疗。吻合口瘘发生至瘘口愈合时间平均10天。结论气管导管比传统肛管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中更有效果。

  • 标签: 气管导管 直肠癌 吻合口瘘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0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采用经右锁骨下静脉及右股动脉穿刺植入导管化疗药盒系统于右侧前胸壁及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约3cm,留置管到达相应靶血管,术中给予化疗栓塞,术后行经药盒规则灌注化疗及定期护理。结果10例病人成功植入10个导管药盒系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均保持药盒通畅及无留置管移位。本组病人生存期最短10个月,最长约37个月。结论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为行长期规律性晚期恶性肿瘤区域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提供了一条安全、微创、简便有效的途径。在床边或门诊即可实现区域化疗,达到提高疗效,降低费用的效果,易为病人接受,不失为治疗恶性肿瘤良好手段。

  • 标签: 导管药盒系统 植入术 恶性肿瘤 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预置输尿管导管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价值。方法:60例需要实施腹腔镜手术的连续性住院患者,随机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止痛剂用量、输尿管损伤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60例手术均成功完成。试验组无输尿管损伤,对照组输尿管损伤1例(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止痛剂用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术中输尿管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节省手术时间,可作为妇科腹腔镜手术,尤其是有盆腔黏连手术的常规术前准备项目。

  • 标签: 宫颈癌 卵巢癌 腹腔镜 输尿管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CC)的初步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选取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及符合受试标准的中晚期HCC患者17例,行TACE治疗,术后口服拉非尼,400mg/次,每日2次,每4~6周根据RECIST标准进行肿瘤应答的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近期疗效无部分缓解病例,进行独立评价的12例患者中,共10例获得疾病稳定。观察时间内的患者总体存活率为76.5%。17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3%,经相应处理后绝大多数获得明显缓解。结论:TACE联合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患者有可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和疾病稳定状态,安全性好,值得扩大病例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分子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
  • 简介:目的总结电子支气管镜联合球囊导管行肺段染色定位与切除过程中的护理配合重点。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应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球囊导管经双腔气管内插管进行肺小结节染色定位,随后行胸腔镜下靶肺段切除术的24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特别是在定位前器材的准备、球囊导管的安放、亚甲蓝染液及空气的灌注、胸腔镜下靶肺段的切除等重点环节的护理操作过程。结果经过严谨的护理配合,24例肺小结节患者的肺段亚甲蓝染色定位顺利完成,在全胸腔镜下精准切除小结节所在的肺段,患者术后7-10天均康复出院。结论在肺小结节切除术中应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球囊导管行肺段染色定位技术进行精准肺切除的手术效果良好,具有安全、准确、易行等特点。熟练的定位护理配合可提高靶肺段定位成功率和缩短操作时间。

  • 标签: 支气管镜 球囊导管 染色定位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70例中晚期HCC患者,其中35例给予TACE联合拉非尼治疗(观察组),35例单纯行TACE治疗(对照组)。每4-8周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行肿瘤应答评价,评估临床疗效及拉非尼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0s分别为14_8个月和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TIP分别为10.3个月和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用拉非尼后有27例(77.1%)患者出现毒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TACE联合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有望成为中晚期HCC的一种治疗模式。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索拉非尼
  • 简介:目的探讨耐高压PICC导管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首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经耐高压PICC导管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而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行增强CT检查时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发生率(0vs.5%,P=0.022),护理耗时[(6.36±7.71)分钟/次诋(13.32±3.29)分钟/次,P=0.001],导管维护费用[(1186.31±165.36)元/次眠(1250.25±170.67)元/次.P=0.039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耐高压PICC导管行增强CT检查,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护理时数.降低维护费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耐高压PICC导管 增强CT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经动脉导管灌注高温生理盐水肝段热凝固的效果。方法实验猪12头,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选用球囊导管阻断肝段动脉血流进行热灌注,对照组高热灌注时不阻断肝动脉血流。根据热灌注的温度每组再随机均等分为45℃、50℃、55℃(导管流出温度)3个亚组,每亚组各2头。热灌注14d,将实验猪全部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检。结果热灌注后2wk,12头实验猪均存活,处死实验猪,取出肝脏,实验组共取得四个热凝固灶,50℃、55℃亚组各两个。病灶局限于目标肝段,呈契形,尖端指向肝门,基底远高肝门,与邻近肝段分界清楚,由内向外见三层结构,分别为凝固坏死区、炎性反应区和纤维化区。对照组和试验组45℃亚组肝脏未见典型热凝固坏死。结论经球囊导管阻断肝动脉血流,高温灌注高于50℃生理盐水,并维持10min,可使目标肝段发生彻底凝固性坏死。

  • 标签: 热灌注 肝癌 热凝固坏死 病理学 经动脉导管灌注
  • 简介:目的观察并评价改良细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Ⅱ(IL-2)+顺铂(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B超定位后予留置自制细导管,充分引流后向胸腔内注入300万UIL-2及40mgDDP,每周1次,共4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改良细导管充分引流联合IL-2+DDP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细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IL-2+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毒副反应少,且操作简便、取材方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恶性胸腔积液 细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 白细胞介素-Ⅱ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声像与分子免疫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98例IDC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经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USGAB)术穿刺活检分子免疫组化结果ER、PR、CerbB-2表达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R、PR、CerbB-2分组结果显示:肿瘤边缘毛刺征组E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微钙化组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微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高回声晕组及边缘毛刺征组PR表达阳性率高于周边无高回声晕组及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微钙化组、腋窝肿大淋巴结组CerbB-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内无微钙化组、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DC超声声像特征与ER、PR、CerbB-2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部分超声征象可能对其生物学特性有提示和评估的意义。

  • 标签: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声像特征 分子免疫学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差异.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癌34例,乳腺黏液癌39例,同期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0例,对3组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差异.结果乳腺乳头状癌的病灶直径≥2cm(76.47%)、边界清晰(52.94%)、边缘无毛刺(73.53%)、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2.35%)、病灶内部等回声(35.29%)、无微小钙化灶(55.88%)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黏液癌的病灶边缘无强回声晕(79.49%)、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4.62%)、病灶内部混杂回声(64.10%)、病灶内部等回声(25.64%)、无微小钙化灶(74.36%)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术前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

  • 标签: 特殊类型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
  • 简介:背景和目的目前研究已表明拉非尼、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与射频消融(RFA)联用对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有效。由此,本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比较联用拉非尼和RFA及单用RFA对BCLC0-B1期肝癌的疗效,为临床联用拉非尼及RFA提供证据。方法研究最终纳入了来自中国多个地区12个中心的128名肝癌患者,其中64名患者接受拉非尼+RFA治疗,与之配对的余下64名患者仅接受RFA治疗。入选标准包括:18~75岁、病理确诊或至少两项影像学研究同时证实诊断、肿瘤数目≤3个、最大肿瘤直径≤7cm、肿瘤为BCLC0-B1期、不愿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肝功能储备良好、ECOG状态评分≤2分。剔除标准为:主要血管癌栓形成和/或肝外转移、既往或现在有难以控制的腹水、肝性脑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其他恶性肿瘤史、心、肾或其他器官严重功能不全、除外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活动期。拉非尼的剂量为400mgBid,并在RFA治疗前后60天内开始应用。在毒副反应较大的患者中,减少拉非尼剂量至200mgBid,如还无缓解则停药。研究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包括临床评估、肝功能、AFP、超声检查、动态CT扫描等。随访至2013年10月31日。结果两组的主要治疗并发症均包括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发热等。拉非尼+RF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38%,RFA组为4.69%,无统计学差异。RFA组中位肿瘤复发时间为41.1周,1年、2年、3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2.8%、85.4%和92.7%。拉非尼+RFA组患者中位肿瘤复发时间为65.1周,1年、2年、3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0.5%、62.9%和74.5%。RF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8.6周,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7%、47.2%、30.9%和30.9%。拉非尼+RF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1.8周,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6%、64.0%、58.7%和50.3%。统计学分析�

  • 标签: 索拉非尼 BCLC 0-B1 射频消融 肿瘤数目 复发率
  • 简介:背景和目的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比较快的肝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的特点,多项研究证明其对于小肝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小肝癌的主要替代手段,甚至可作为小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ACE联合射频消融,TACE可发现和治疗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微小病灶,控制肝肿瘤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卫星灶,并有利于日后射频治疗的施行;此外,射频消融术前行TACE治疗,可以减少肝肿瘤的血流,从而减少射频消融过程中的热流失,从而增加消融范围;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协同发挥TACE过程中注入化疗药物的疗效。因此TACE联合射频消融可提高肝细胞癌的疗效。本研究是第一项研究RFA联合TACE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RFA联合或不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此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189例直径小于7cm的肝细胞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完成对照试验。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HCC单个病灶≤7cm,或3个或以下病灶,每个≤3cm;3无影像学证据显示大血管侵犯且无肝外转移;4B超下可见病灶且病灶和腹壁之间有安全距离;5ECOG体力状态评分0;6之前未接受过HCC治疗;7患者Child-Pugh肝功能A或B级。患者随机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TACE-RFA,n=94)或单纯RFA治疗(n=95)。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第三终点为不良事件。结果随访7至62月期间,TACE-RFA组死亡34例,复发33例;RFA组死亡48例,复发52例。TACE-RFA组与RFA组患者1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66.6%、61.8%以及85.3%、59%和45.0%。两组对应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4%、60.6%、54.8%以及66.7%、44.2%和38.9%。TACE-RFA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RR=0.525,95%CI:0.335~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无复发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化疗术
  • 简介:目的利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veductalcarcinoma,IDC)、良性乳腺纤维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对30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3例乳腺良性纤维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VEGF、MMP-9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118例IDC患者手术治疗前后VEGF和MMP-9浓度变化。结果血清中VEGF和MMP-9的表达水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为(152.76±150.28)pg/ml和(945.09±749.43)ng/ml;乳腺纤维瘤患者为(29.86±16.10)pg/ml和(563.59±183.29)ng/ml;正常人表达量为(52.45±51.39)pg/ml和(267.33±215.60)ng/ml;IDC患者显著高于乳腺纤维瘤患者和正常人(均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MMP-9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原发灶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1)。118例IDC患者术后复查血清VEGF、MMP-9表达量分别(135.26±131.20)pg/ml和(680.36±551.77)ng/ml,与术前相比,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利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定量分析血清中VEGF和MMP-9可成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之一。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液相芯片分析技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