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下肢长管状骨严重粉碎骨折骨缺失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以来采用异体骨段移植治疗下肢严重开放、粉碎骨折、骨缺失6的临床资料。年龄19~51岁,均为男性,均为开放性损伤。遵循开放骨折处理原则,彻底清创,控制感染,皮瓣转移、消灭创面。术前行X线检查,明确所需移植骨段的长度及直径并进行定制。术中进行实际测量,进一步确定所需骨段长度,并对骨段两端进行修整,使其与宿主骨端匹配,增加接触面,异体骨段与宿主骨间缝隙及其周围植骨。结果6患者经20~27个月随访,均达到满意疗效。1患者因过早负重(5个月弃拐行走)引起钢板断裂,改行髓内针固定16个月后骨性愈合。其他5患者也均已正常行走。X线检查提示:3骨性愈合,3临床愈合,无排异反应发生。结论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粉碎骨折骨缺失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同种异体骨段 移植 长管状骨 骨缺失
  • 简介:目的"99Tc-MDP"结合"骨康灵"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模型的分析。方法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进行实验分析。购置实验兔49只,分为7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骨质疏松对照组)、C组("99Tc-MDP"治疗组)、D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E组("骨康灵"治疗组)、F组("99Tc-MDP"联合"骨康灵"治疗组)、G组("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康灵"治疗组)。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制作兔骨质疏松模型,2次/每周,连续6周,以后骨质疏松模型继续维持"DX"肌肉注射,但剂量改为一次/周,直至试验结束。分别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疗程为16周。疗效评判指标:病理细胞学、骨形态计量分析、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试验、X线摄片、CT摄片、核素骨骼显像ROI的比值、血清BALP、BGP检测。各治疗组试验数据统计结果与B组相比较,依次评判疗效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统计方法: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采用x珋±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t检验。结果治疗16周后的下一周对各组受试动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骨形态计量(121.595±33.445和65.280±21.907)、骨密度(股骨头、L4分别为0.309±0.015、0.298±0.017和0.238±0.011、0.233±0.015)、骨生物力学(股骨头、L4分别为404.433±43.655、698.380±77.520和269.437±40.595、349.350±57.288)、核素骨骼显像(4.126±0.643和6.734±0.458)、BALP(9.000±2.828和42.833±12.714)、BGP(0.105±0.0147和0.176±0.0263),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值〈0.01),病理细胞学显示B组实验兔骨小梁排列稀疏,存在较明显的骨小梁断裂现象,而A组骨小梁排列规则、正常。但X线摄片和CT摄片比较差异不显著。证明本次实验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成立。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方差分析示:形态计

  • 标签: “99Tc-MDP” “骨康灵”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两组病例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h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治疗 胸腰段骨折
  • 作者: 韩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 机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620500
  • 简介:踝关节的组成部分包括胫腓骨下端和距骨,这两处骨骼一旦承受外部暴力损伤,即会出现骨折表现,骨折程度会受到暴力作用方向、大小,以及受伤之后足位置的差异,出现一定程度不同。骨折之后的患者,踝关节处会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并出现肿胀、疼痛等表现,引发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双踝骨折;中西医联合治疗;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研究30-79岁健康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与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ologicDiscoveryWA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L1-4)BMD,采用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CTX-1、TRACP、BALP、OC水平。将1228受试者的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10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30-49岁年龄段CTX-1、TRACP、BALP、OC与腰椎BMD均无明显相关性,50岁以后CTX-1、TRACP显著升高,与BMD呈负相关。女性BALP、OC50-59岁年龄段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60岁以后开始下降,与BMD呈正相关;男性30-59岁各年龄组CTX-1、TRACP、BALP与腰椎BMD均无相关性,60岁以后CTX-1、TRACP、BALP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男性OC水平随年龄缓慢下降,但各年龄段与BMD均无相关性;30-49岁年龄段TRACP、CTX-1、BALP、OC各指标性别间不存在差异,50岁以后同年龄组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高于男性。结论TRACP、CTX-1、BALP、OC是监测骨代谢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对女性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标签: 骨代谢标志物 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骨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腰椎
  • 简介:腰骶椎畸形压迫神经会出现症状~([1])。本研究报道1L5/S1椎间孔狭窄的腰骶椎畸形但无临床症状的病例,分析无症状原因,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因"长距离行走后出现右侧腰腿痛1周"于2016年11月30日来本院就诊。查体示右侧髂腰部压痛并向右小腿外侧放射,右小腿外侧痛觉过敏,直腿抬高试验60°(+),左下肢查体(-),呈右侧L5和/或S1神经根受压表现。

  • 标签: 腰椎 骶骨 脊柱疾病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和预防。方法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患者11,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年龄17~21岁,平均18.5岁。左7,右4。骨折部位均为股骨中下1/3部位。骨折类型:横形骨折7,斜形骨折4,采用动力髁螺钉钢板(dynamiccondylarscrew,DCS)固定,骨膜骨痂植骨进行治疗,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依据膝关节功能评定HSS标准,优7,良3,可1,优良率90.9%。结论动力髁螺钉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较好的方法,早期手术,解剖复位,稳定固定,骨膜骨痂植骨,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所有病例,骨折前均有大腿内侧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早期发现,适当休息,重在预防。

  • 标签: 训练伤 应力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护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护骨胶囊(试验组)344与骨松宝颗粒(对照组)121进行比较研究。临床观察主要指标为骨密度测定、骨代谢指标、中医症状与不良反应等。结果①骨密度疗效:腰椎(L2-4)试验组总有效率59.8%,对照组总有效率60.5%;股骨颈试验组总有效率54.6%,对照组总有效率46.1%;Ward’s三角试验组总有效率56.4%,对照组总有效率40.2%;大粗隆试验组总有效率50.7%,对照组总有效率44.1%。Ward’s三角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部位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骨代谢指标:护骨胶囊试验组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含量维持不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下降。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ITT和PP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88.9%,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9%和72.5%,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④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护骨胶囊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护骨胶囊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杜仲及其盐制品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并探讨盐制对其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伪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杜仲生品治疗组和杜仲盐制品治疗组,除假手术组施行假手术外,其余行手术彻底摘除卵巢,术后4周开始杜仲生品及盐制品水提液灌胃给药(4.0g/kg?d),实验过程称体质量,连续给药12周后,颈动脉取血,测定血钙(S-Ca)、血磷(S-P)含量,EL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雌二醇(E2)含量;动物处死后剥取完整子宫称重,采用HE染色法进行子宫病理学检查,剥离双侧股骨,双能X射线衍射法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HE染色法观察股骨骨小梁形态和成骨细胞数量,micro-CT扫描观察股骨骨小梁微体系结构。结果杜仲生品及盐制品能有效抑制去卵巢所致的大鼠体重增加,升高血清钙、雌二醇的含量,降低血磷、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含量。增加大鼠股骨骨密度,改善股骨骨小梁微体系结构,增加股骨骨小梁成骨细胞数量,且长期用药对子宫无明显刺激作用。结论杜仲生品及盐制品对于大鼠去卵巢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良好治疗作用,且盐制品效果优于生品。

  • 标签: 杜仲 盐制品 去卵巢 骨质疏松 骨小梁 骨转换
  • 简介:目的评价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应用该术式的38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其中男性22,女性16,年龄56~82岁,平均(71±8)岁。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并发症以及影像学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8病例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都至少随访了24个月(24~36个月)。根据术后JOA评分,术后优良率92.1%(35/38),术后急性期并发症为21%(8/38),远期并发症仅2.6%(1/38),术后颈椎正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良好,对位正常,术后MRI显示脑脊液通畅。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一期同时完成脊髓的充分减压和颈椎稳定性的重建,用于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收获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重度 脊髓型颈椎病 前后联合入路 减压手术
  • 简介:由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及上海市脊柱外科中心主办的“2006年脊柱肿瘤外科及相关治疗进展高级研讨班”将于2006年12月1日~3日在上海举办,诚邀您积极参与。

  • 标签: 脊柱外科 肿瘤外科 治疗 上海长征医院 上海市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髓内钉入口处骨质供骨,断端植骨治疗下肢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5年8月,对需要开放复位的52胫骨干及股骨干骨折予顺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内固定的患者,以自制取骨器钻取髓内钉入口处松质骨,于断端进行植骨处理,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可取出一定量的松质骨骨柱用于断端植骨,促进了骨折愈合。所有病例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最短7周,最长18周,平均11.7周。均未出现骨不连或延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对需要开放复位的胫骨干及股骨干骨折患者予顺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内固定时,可钻取髓内钉入口处松质骨,于断端进行植骨处理,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且无需增加新的创伤或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下肢 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植骨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益骨方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药理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妇产科就诊的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6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病例48人,对照组每天予以钙尔奇D及骨化三醇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补肾益骨方;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疼痛评估、骨密度检测、雌激素水平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观察其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总疼痛缓解率比对照组高,但两者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χ2=1.745,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疼痛缓解率进一步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4.37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治疗后3月各部位BMD治疗前略有增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后BMD继续较前增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3、6月各部位BMD治疗前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01)。对照组治疗后E2逐渐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2较前升高,3个月时升高不显(P>0.05),6个月时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3、6月BALP上升、TRACP-5b较前下降,对照组治疗后3、6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观察组差异更显著(P<0.01,P<0.001)。结论基础补充钙剂及骨化三醇胶囊的基础上联用补肾益骨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骨密度;其抗骨质疏松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性激素或者通过细胞因子水平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而降低骨转化和抑制骨吸收起作用。

  • 标签: 补肾益骨方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临床研究
  • 简介: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简称马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根据陆裕朴分析的病理解剖及发病学理论,矫形以尚能耐受全麻和手术的前提下尽早矫治为佳,手法矫治为辅,手术矫治为主,石膏保持为续,负重受力发育最终矫正畸形。马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地区尚未开展动力肌平衡术来治疗这一畸形。自2004年11月至2007年9月我们应用和推广这一术式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87163足,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平衡术 动力肌 治疗 先天性畸形 手法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13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E级11,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肠造口袋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治疗骨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科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骨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43,其中男25,女18;年龄21~75岁,平均45.3岁。43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组)23和对照组(B组)20,A组采用病灶清创+自制肠造口袋结合皮肤贴膜负压冲洗引流治疗,B组采用病灶清创+常规换药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结果病灶清创+自制肠造口袋结合皮肤贴膜负压冲洗引流组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低于病灶清创+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清创+自制肠造口袋结合皮肤贴膜负压冲洗引流治疗骨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能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自制肠造口袋 负压冲洗引流 骨科术后 切口 脂肪液化
  • 简介:本文对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以及钩手术后影像学以及临床疗效进行配对比较研究。椎弓根螺钉用于矫正儿童脊柱畸形的疗效已被公认,而用于成人脊柱畸形却少见报道。作者回顾性研究56(平均年龄为4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58年)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或钩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其中冠状面畸形20,矢状面畸形36)。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脊柱畸形 疗效比较 成人 胸椎 治疗
  • 简介: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2%.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致残率20%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常发生骨折畸形愈合。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术后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软组织并发症。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小切口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32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螺钉内固定治疗 小切口复位 经皮克氏针 跟骨骨折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简介:近几年在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方面发生了几起病例死亡事件,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接受基因治疗试验的患者的良好治疗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病毒载体和转基因技术对宿主细胞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影响。现已证实在转基因治疗中病毒有可能激活插入点附近的原癌基因,因此发现一种不整合人宿主基因或精确定点整合宿主基因的病毒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疗法 RNA干扰 遗传载体 原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