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病患的相关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4月~2018.4月我院收治的ICU重症肺炎病患当中按照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8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的方法和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中的研究对象采用血必净联合抗菌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中的研究对象则只是单纯的采用抗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效果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小于0.05);而在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上,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要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P小于0.05)。结论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病患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血必净 抗菌药物 ICU重症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药剂科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进行构思、规范和总结,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医院药剂科的积极作用,对药剂科的药学实践加以归纳总结。结果药剂科是药品管理使用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会诊、查房、查病历,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提出建设的意见;药剂科应广泛宣传不同种类及新型抗菌药物的使用特点、抗菌谱和使用注意事项,与其他科室密切协作,积极发挥作用,正确理解指导原则,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结论加强科学监管,积极进行临床药学实践,是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利措施。

  • 标签: 药剂科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由于近年来大量的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本文就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使用做一综述。

  • 标签: 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分析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情况调查及合理用药 。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11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的 138 例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用药途径、给药方式、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 。 结果: 138 例患者的给药方式为,联合用药( 29.71% ) < 单独用药( 70.29% );用药途径 : 外用( 7.25% ) < 口服( 15.94% ) < 静脉注射( 76.8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比例: 皮肤系统 、 消化系统 、 全身系统 、 神经系统 、 循环系统 、 呼吸系统 、 泌尿系统 ,分别 占比 50.72% 、 20.29% 、 15.94% 、 7.97% 、 2.17% 、 1.45% 、 1.45% 。 结论: 在对患者实施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时,应根据药物的禁忌症和适应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升治疗效果 。

  • 标签: 氟喹诺酮 抗菌药 合理用药 调查
  • 简介:目的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变化,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缓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程度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5717例住院患者创面、导管、血液、大便、尿液、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计算各年标本送检率与细菌检出情况.分析5年间球菌与杆菌菌株数之比、细菌分布情况、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细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行相关分析.用WHONET5.4软件处理细菌一般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数据,对其他数据行x2检验与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1)5年间标本送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2%~76.1%,χ2=5.583,P>0.05).送检的各类标本共检出菌株1675株,细菌检出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菌株来源:创面1434株、导管39株、血液29株、大便3株、尿液13株、痰液157株.5年间球菌、杆菌菌株数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134~181:126,χ2=14.806,P<0.01).(2)各年主要检出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8%~42%)、铜绿假单胞菌(占10%~25%)及鲍氏不动杆菌(占10%~19%).(3)5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911~308.095,P值均小于0.01),其中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前4年呈下降趋势,第5年有所反弹.(4)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呈降低趋势;万古霉素的使用强度始终处于前列,呈逐渐上升趋势.(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等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879~0.978,P<0.05或P<0.01).结论笔者单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相关,需要通过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策略更换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 标签: 烧伤 假单胞菌 铜绿 抗菌药 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专项处方点评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对门诊抗菌药物实施专项处方点评,与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对比,实施前与实施后处方单各500张,观察实施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实施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合格率较实施前明显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且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率明显下降(p<0.05),抗菌药物所用费用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门诊抗菌药物实施专项处方点评能有效提高其处方质量,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专项处方点评 门诊 抗菌药物 处方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167例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对其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参与研究患者中,Ι类、Ⅱ类、Ⅲ类手术切口的抗菌药应用占比分别为18.56%、79.04%、2.40%,总用药率为100%;患者用药时间、住院时间及用药方式等存在差别,常用药物包括依替米星、奥硝唑氯化钠、头孢匹罗、阿莫西林及他挫巴坦等;普外科围手术期的抗菌药应用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不合理用药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选药失误、剂量不当、用药时间过长或不足等。 结论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会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不良的影响。在之后的临床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控。

  • 标签: 普外科 围术期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各外科系统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50例。非干预组由责任医师按照平时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方式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干预组由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应用。比较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合理性、总体使用情况以及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各抗菌药物DDDs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干预组患者的各抗菌药物的DUI较非干预组更接近1.0。干预组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69.33%,非干预组为50.66%,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参与能够促进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且对围手术期感染无不良影响。

  • 标签: 临床药师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医院妇产科中药干预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妇科患者132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的知识宣教,在患者领药时说明用药剂量、次数和疗程等注意事项;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宣教基础上实施中医药治疗联合药学干预,中医药治疗按照中医疮疡的三期辩证法,对不同辩证阶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在药学干预方面,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并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度,定期反馈药物使用情况,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组织查房。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数目、周期以及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观察项目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品种类型、抗菌药物费用占治疗总费用比例。结果通过中药联合药学干预菌药物的应用后,干预组在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品种数目、抗菌药物费用占治疗总费用比例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优异性,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幼保健院中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减少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可降低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妇科 感染 药学干预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药剂科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医院药剂科干预抗菌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给药天数等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理抗菌药物利用率是86.05%,对照组是55.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剂科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较大,有效地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保障了用药者的利益,值得使用与推广。

  • 标签: 药剂科 医院 抗菌药物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主要包含有287例(44.84%)头孢菌素类药物、有79例(12.34%)大环内酯类药物、169例(26.41%)青霉素类药物及105例(16.41%)其他类抗菌药物等。其中,有16例(5.57%)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有37例(46.84%)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有18例(10.65%)青霉素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结论就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若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则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应及时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合理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一步规范医院I类切口用药。方法抽取医院2015年及2016年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历691例,对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91例手术病人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达15.36%,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占34.73%;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日趋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品种选择欠妥、盲目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临床药师应定期的对临床医生进行用药指导,减少不规范用药的使用率,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药水平,以遏制抗菌药滥用的势头,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

  • 标签: I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 预防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46例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状况。方法用随机抽签发方式,从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阑尾炎手术患者中,抽取32例纳入到讨论中,统计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用药时间、联合使用、金额等状况,并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接受了抗菌药物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共7个类型,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大部分患者在使用时接受多种药物或更换药物,仅1例患者共使用7种抗菌药物,所以用药例/次数(662)高于240。此组32例患者,共29例接受联合用药(90.63%),其中二联用药共26例(89.66%)(26/29),三联用药共3例(10.34%)(3/29)。结论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其疗程均较长,换药无指征,因此,医院需加强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状况,提升药物使用合理性,确保治疗疗效和患者治疗安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