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 标签: 直肠肿瘤 筋膜导向 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检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行淋巴清扫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手术共清除淋巴303枚,比较转移淋巴及非转移淋巴的平均ADC差异,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确定诊断前列腺癌转移淋巴及非转移淋巴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303枚淋巴中,转移淋巴102枚(33.7%),非转移淋巴201枚(66.3%),转移淋巴的DWI信号为明亮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平均ADC值[(0.816±0.105)×10-3 mm2/s]小于非转移淋巴的平均ADC值[(1.298±0.251)×10-3 mm2/s],P=0.025;ADC值用于诊断转前列腺癌移淋巴的最佳临界点为0.970×10-3 mm2/s,此时诊断的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74.5%,准确度为67.0%。结论DWI扫描ADC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

  • 标签: 前列腺癌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淋巴结转移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胃切除术中经胰后入路清扫脾门淋巴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腹腔镜下全胃切除且行脾门区淋巴清扫保脾术的63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左侧入路组患者33例,胰后入路组患者30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切脾或中转开腹。胰后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优于左侧入路组(P<0.05),而左侧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少于胰后入路组(P<0.05)。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脾门淋巴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入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2%,胰后入路组为20%(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中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全胃切除经胰后入路清扫脾门淋巴在术者对解剖结构良好的把握及规范操作下安全可行。

  • 标签: 胃切除术 胰后入路 淋巴结 安全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分为7区,采用淋巴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归为转移淋巴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²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的动静脉期NIC、Z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相关临床及超声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4265例,纳入双侧甲状腺叶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的临床颈部淋巴阴性(cN0)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组与无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65例cN0患者中28.3%(75/265)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nt-CLNs转移组较非转移组发生微钙化的比例更高(84.1% vs 53.2%),病灶更大(69.3% vs 51.6%),病理被膜受侵率更高(82.6% vs 61.5%),单发病灶比例更高(43.1% vs 25.9%),患者年龄更小(90.7% vs 7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6、6.901、6.775、7.197、5.062,P<0.001、-0.009、0.009、0.007、0.024)。然而性别、结节的囊实性、内部回声、血流以及是否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差异与无Cont-CLNs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微钙化(OR=3.768,P=0.003)及被膜受侵(OR=2.673,P=0.04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钙化及病理被膜受侵是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为cN0患者中央区淋巴清扫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以期减少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检查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淋巴清扫的技术难度高,术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团队密切配合,根据根治标准,规范清扫淋巴的范围,借助4K腹腔镜系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精准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器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侧方淋巴清扫(LLN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病理诊断确诊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8 cm;(3)术前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未见远处转移;(4)接受机器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排除标准:(1)术中中转开腹;(2)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3)术中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TME(TME组);40例行TME+LLND(TME+LLND组,采用神经-血管导向保留盆自主神经的盆腔LLND,按照先左侧后右侧的顺序进行)。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分级、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化疗史、术前腹部手术史、肿瘤长径及病理TNM分期等临床基本信息,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两组基线资料通过R语言软件、采用近邻法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和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计72例(TME组和TME+LLND组各36例)配对成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ME+LLN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ME组[275(180~405)min比220(140~320)min,Z=-3.68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肿瘤标本距远切缘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环周切缘均为阴性。TME+LLND组淋巴清扫总数明显多于TME组[26(18~37)枚比14(9~36)枚,Z=-6.40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总数及Clavien-Dindo各级并发症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人直肠癌TME+LLND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安全而有效。

  • 标签: 直肠肿瘤 机器人手术系统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侧方淋巴结清扫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T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131I治疗后侧颈淋巴复发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因侧颈淋巴复发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22例,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后均行131I治疗。结果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为30.5(5~86)月。22例患者首次手术后均行131I治疗,中位剂量250mCi (100~700 mCi),131I治疗1~4次不等。颈部淋巴复发行手术治疗,清扫淋巴的中位数为31(8~83)枚,其中20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转移,转移淋巴的中位数为4(1~19)枚。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0.9%。再次手术前,抑制性Tg的中位数为1.305(0.10~99.51)μg/L。抑制性Tg的临界值0.2 μg/L,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100%。10例患者中,刺激性Tg的中位数为5.89(0.14~255.80) μg/L。刺激性Tg的临界值2 μg/L,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9%、100%。结论抑制性和刺激性Tg可监测PTC患者的病情发展,但是Tg不高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复发。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甲状腺球蛋白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密度淋巴N1、N2期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北京医院118例[男68例、女50例,年龄27~87(65.4±10.8)岁]N0~N2期NSCLC初诊患者。患者均行术前18F-FDG PET/CT检查,检查后1个月内行肺癌切除并局部淋巴清扫手术。将显像结果和清除术切除的肺门纵隔淋巴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并比较不同密度(钙化、部分钙化、高密度、低+等密度)组淋巴的转移构成比。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获得诊断不同密度淋巴N1、N2期转移的淋巴短径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界值,并计算诊断效能。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χ2分割)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获得病理结果的433枚肺门纵隔淋巴中,N0期365枚,N1、N2期淋巴68枚。钙化组(n=8)N1、N2期转移构成比为0,部分钙化组、低+等密度组的转移淋巴构成比分别为28.6%(8/28)、20.3%(44/217),均高于高密度淋巴组[8.9%(16/180), χ2值:7.369、9.945,均P<0.017(χ2分割阈值)];部分钙化组与低+等密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17)。N1、N2期淋巴的SUVmax高于N0期淋巴[6.94(4.51,11.36)与2.45(1.93,3.42);z=-10.388,P<0.01]。ROC曲线分析示,肺门纵隔淋巴N1、N2期转移的SUVmax诊断界值为3.66,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3%、78.9%、80.0%;低+等密度组、高密度组的SUVmax诊断界值分别为3.66、2.79,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86.7%、88.0%、64.1%和93.8%、57.9%、61.1%、17.9%,除灵敏度外,其余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724、7.326、32.971,均P<0.01)。将淋巴短径(短径界值1.0 cm)与SUVmax联合后,低+等密度组的特异性(94.2%)高于单纯应用短径(80.9%)或SUVmax的特异性(86.7%; χ2值:14.048、5.661,均P<0.05);高密度组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单纯应用SUVmax的结果(χ2值:58.043、37.037,均P<0.01)。结论18F-FDG PET/CT对NSCLC低+等密度淋巴N1、N2期转移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钙化淋巴转移诊断价值有限。将淋巴短径与SUVmax界值进行联合可提高18F-FDG PET/CT对低+等密度、高密度淋巴转移的诊断特异性或准确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8例,女386例;中位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25~87岁。观察指标:(1)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2)随访情况。(3)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病人术后定期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随后每6个月随访1次,术后随访5年,了解病人的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应用R语言软件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的淋巴转移概率预测列线图。采用校准度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结局发生概率与实际观测概率一致程度,以一致性指数(C-index)表示。采用Bootstrap方法评价模型性能,得出校准度曲线。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1)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914例病人中,直接手术687例,内镜切除后补救手术227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pT1NxM0期结直肠癌;肿瘤长径为(2.3±1.2)cm;肿瘤病理学类型腺癌为865例,黏液性腺癌为4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727例,低未分化187例;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 633例,<1 000 μm 281例;神经脉管侵犯110例,未受侵犯804例;术中淋巴清扫数目为13枚(1~48枚);N分期为N0期804例,N1期98例,N2期1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人。(2)随访情况:914例病人中,886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5个月(1~129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转移24例。914例病人5年肿瘤累积复发率为4.8%,中位复发时间为17.0个月,肝脏为最常见的肿瘤复发部位,占比为58.3%(14/24)。914例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2%。804例无淋巴转移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6.3%,110例有淋巴转移病人为8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3,P<0.05)。(3)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CA19-9、肿瘤分化程度、黏膜下浸润深度、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56、3.25、2.21、2.68、3.39,95%可信区间为1.41~4.67、1.22~8.66、1.43~3.41、1.56~4.88、2.10~5.4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3、3.47、2.01、2.31、2.91,95%可信区间为1.02~4.15、1.08~10.87、1.03~3.27、1.40~4.47、1.64~5.13,P<0.05)。(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根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列线图模型。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得分分别为59、100、48、67、92分。根据每项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加和得总分后评估淋巴转移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淋巴转移预测能力,其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4~0.75,P<0.05)。Bootstrap法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C-index值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5~0.75)。校准度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淋巴转移概率具备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效果好(χ²=1.61,P>0.05)。结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转移概率。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T1期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淋巴分期的诊断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接受EBUS-TBNA的≥70岁NSCLC患者35例,选取同时段接受EBUS-TBNA的60~69岁NSCLC患者58例。所有患者经超声支气管镜对所有可及的纵隔与肺门淋巴进行探查,对短径大于6 mm的淋巴试行穿刺。分析EBUS-TBNA在老年NSCLC患者淋巴分期中的诊断效率与安全性数据。结果EBUS-TBNA诊断敏感度0.94,特异度1.00,约登指数0.94,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0.82。20例患者经EBUS-TBNA肿瘤分期发生改变,5例患者手术可切除性发生改变,EBUS-TBNA对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与术后最终病理相比,其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5,敏感度1.00,特异度0.97。EBUS-TNBA并发症发生率6.5%,≥70岁组体力状况评分高于60~69岁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US-TBNA在≥70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率高,且安全性好。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支气管镜检查 活组织检查,针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临床病理学特点及BRAF V600E和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诊断的NMZL 3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RAF V600E基因及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20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69岁(范围36~82岁),临床表现为多发淋巴肿大,头颈部淋巴最多见(22/32,68.8%),其次为腹股沟(12/32,37.5%)、腋窝(11/32,34.4%)、纵隔(5/32,15.6%)、腹膜后淋巴(4/32,12.5%)。患者多处于Ann Arbor分期Ⅰ/Ⅱ期(21例)。形态学表现为弥漫型(24/32,75.0%)、结节型(5/32,15.6%)、滤泡间型(2/32,6.3%)及滤泡周型(1/32,3.1%)的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呈单核细胞样、中心细胞样、小淋巴细胞样及不同程度的浆细胞样分化。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部分表达CD43(11/32,34.4%)、bcl-2(20/32,62.5%)、MNDA(13/32,40.6%)、CD5(2/32,6.3%),Ki-67阳性指数10%~40%。2例(2/32,6.3%)BRAF V600E突变,所有病例MYD88 L265P均无突变。随访时间为6~110个月,18例生存,5例死亡。结论NMZL形态多样,缺乏诊断特异性免疫标志物,需与多种B细胞淋巴瘤相鉴别。NMZL无MYD88 L265P突变,可伴有BRAF V600E突变,其突变率还需进一步大宗病例进行研究。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 诊断,鉴别 原癌基因蛋白质B-raf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转移与子宫颈癌开腹术后诊断为ⅢC1p期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50例行子宫颈癌开腹根治性手术+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2018版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均为ⅠB~ⅡA期,其中术后诊断为ⅢC1p期81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因素分层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81例子宫颈癌开腹术后诊断为ⅢC1p期患者中,成功随访79例。Kaplan-Meier分析显示,子宫旁浸润、淋巴转移数>2个、淋巴转移率>20%、髂总淋巴转移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均较差(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转移数>2个(HR=5.38,95% CI 1.30~22.20,P=0.020)是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转移数>2个(HR=5.99,95% CI 1.45~24.77,P=0.013)、髂总淋巴转移(HR=4.91,95% CI 1.17~20.55,P=0.029)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转移可能与子宫颈癌开腹术后诊断为ⅢC1p期患者预后相关,淋巴转移数>2个是患者OS和DFS的不良影响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淋巴转移 ⅢC1p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联合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转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患者临床、病理、mp-MRI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转移的关系。对乳腺癌病灶大小、同侧腋窝淋巴最大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及其联合因子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各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价其判断腋窝淋巴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55例乳腺癌患者中腋窝淋巴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在乳腺癌病灶大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灶周围血管数量、管径以及同侧腋窝淋巴最大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高表达组67.86% (19/28)、低表达组14.81% (4/27)有腋窝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及同侧腋窝淋巴最大皮质厚度增加、Cyclin D1高表达会增加腋窝淋巴转移风险(OR=1.09、1.41、12.57,P<0.05)。以腋窝淋巴转移状态为标准绘制mp-MRI病灶大小、同侧腋窝淋巴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以及预测模型(模型1:同侧腋窝淋巴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模型2:病灶最大径+Cyclin D1表达;模型3:病灶最大径+同侧腋窝淋巴皮质厚度+Cyclin D1表达)的ROC曲线,AUC为0.808、0.887、0.772、0.791、0.773、0.751。以Youden指数最大及临床对照作为标准,病灶最大径最佳临界值为28.5 mm,腋窝淋巴最大皮质厚度最佳临界值为5.5 mm,同侧腋窝淋巴最大皮质厚度敏感度91.3%最佳,模型2、3特异度93.7%最佳。结论病灶大小及同侧腋窝淋巴最大皮质厚度增加、Cyclin D1高表达会增加腋窝淋巴转移风险,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病灶大小与Cyclin D1高表达联合或三者联合模型可显著提高病变诊断特异度,可用于术前无创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转移。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细胞周期蛋白D1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域性淋巴清扫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区域性淋巴清扫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均曾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并进入mCRPC阶段。患者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时平均年龄65.5(54~79)岁。从根治术至患者进展至mCRPC的中位时间为32 (4~96)个月,从诊断mCRPC至行区域性淋巴清扫的中位时间为4 (1~43)个月。区域性淋巴清扫前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44(2.00~22.15) ng/ml。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局限于盆腔或者腹膜后的转移性淋巴,并均排除其他部位的转移;单纯盆腔淋巴转移16例,腹膜后淋巴转移3例,盆腔及腹膜后均有淋巴转移3例。区域性淋巴清扫前18例应用药物去势联合第一代抗雄药物治疗,4例采用药物去势联合阿比特龙治疗。根据转移淋巴位置决定清扫范围,闭孔区淋巴及髂外、髂内血管周围淋巴转移者清扫范围包括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周围的纤维脂肪组织、闭孔区淋巴脂肪组织;髂总、盆底淋巴转移者,在原有清扫范围的基础上增加髂总血管周围所有淋巴脂肪组织,至主动脉分叉;腹膜后淋巴转移者,切除位于肾动脉和主动脉分叉之间所有淋巴脂肪组织。分析术后病理特征、手术并发症、术后PSA缓解率、PSA进展时间。结果本组22例中,6例行单侧盆腔淋巴清扫,10例行双侧盆腔淋巴清扫,3例同时行盆腔和腹膜后淋巴清扫,3例行单纯腹膜后淋巴清扫。病理结果示19例(86.3%)淋巴阳性,平均每例清扫9.8(3~29)枚淋巴,平均4.1(0~12)枚阳性。22例均在淋巴清扫后继续沿用之前的内分泌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7例淋巴漏;5例术后发热,其中1例通过体液培养证实存在盆腔细菌感染;1例因转移淋巴侵犯血管导致术中大出血,术中予及时止血;1例肠梗阻;1例体表伤口感染。6例淋巴漏在术后1个月内自愈,1例淋巴漏在术后3个月时自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6~48)个月。17例(77.3%)术后达到PSA缓解,其中9例后续发生PSA进展,中位PSA进展时间为12(2~3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术时PSA值(P=0.029)、行区域性淋巴清扫手术时淋巴转移部位(P=0.005)与术后PSA进展时间相关。结论对于单纯淋巴转移且转移灶可通过手术切除的mCRPC患者,采用区域性淋巴清扫可以延缓后线药物治疗的开始时间,并发症相对可控。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转移性 去势抵抗 区域性淋巴结清扫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腋窝淋巴转移状态是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与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状态方面并不满意,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可挖掘影像图像中肉眼无法识别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在临床诊疗中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已逐步应用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预测中,可为乳腺癌患者优化治疗策略、降低复发风险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近年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乳腺癌淋巴转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乳腺癌动态增强MR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腋窝淋巴转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粗针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63例患者(163个病灶)。所有患者腋窝淋巴状态均经病理学确诊,且术前有完整乳腺MRI图像。163例患者中,有腋窝淋巴转移者94例,无腋窝淋巴转移者69例,并按照7∶3比例随机进入训练集(115例)与测试集(48例)。对训练集进行影像组学分析,包括图像预处理及标记、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及模型预测效能分析。测试集用于模型效能测试。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提取的1 075个特征中,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最终选取主成分分析(PCA)融合特征8、41、67建模,3个PCA融合特征建立的模型鉴别诊断乳腺癌有、无腋窝淋巴转移的AUC为0.956(95%CI 0.907~0.988),诊断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4.8%;测试集中3个PCA融合特征建立的模型鉴别诊断乳腺癌有、无腋窝淋巴转移的AUC为0.767(95%CI 0.652~0.890),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72.7%,准确度为77.1%。结论基于乳腺癌动态增强MR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腋窝淋巴转移具有可行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镜辅助经锁骨上小切口由胸锁乳突肌间入路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加颈侧区淋巴清扫术(endoscope assisted supraclavicular thyroidectomy and lymph node dissection through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ular approach,EL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40例行ELDS术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ELDS组),与40例同期同团队行开放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开放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淋巴清扫数量、术后不适症状及瘢痕愈合满意度。使用SPSS 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淋巴清扫数量方面[ELDS组(30.5±9.8)个,开放组(29.9±9.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DS组在手术损伤方面显著优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方面(95.2±12.0)min高于开放组(82.3±13.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方面,两组在术后1个月吞咽拉扯感和颈前不适感、瘢痕满意度方面ELDS组(4.45±1.82)分,开放组(6.03±1.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ELDS组优于开放组(P<0.05),在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喉返神经受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LDS术美容效果好,术后颈部不适感轻,术后并发症少,淋巴清扫效果好,手术安全可行,较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明显。

  • 标签: 甲状腺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 甲状腺手术 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 腔镜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 χ2值:0.16~2.60,均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χ2=33.38)、转移淋巴大小(U=296.50)和psTg(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OR)=0.047, 95% CI: 0.004~0.500,P=0.011]和转移淋巴大小(OR=0.146, 95% CI: 0.032~0.666,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OR=0.266, 95% CI: 0.051~1.390,P=0.116)。PsTg、转移淋巴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甲状腺球蛋白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网膜血管弓内入路优先离断脾胃韧带的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清扫技术在胃上部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因胃上部癌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的患者20例,采用胃网膜血管弓内入路先离断脾胃韧带的技术进行清扫脾门淋巴。记录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脾门淋巴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总清扫淋巴数目及转移性淋巴数目;脾门淋巴清扫总数及转移淋巴数目;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如腹腔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出血及是否中转开腹、脾缺血及脾坏死等脾门淋巴清扫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采用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等方法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全胃切除加脾门淋巴清扫。总手术时间(240.8±31.7)min,范围200~268min;术中出血量(90.4±43.8)ml,范围50~200 ml;脾门淋巴清扫时间(18.5±4.0)min;脾门淋巴清扫出血量(10.2±5.8)ml,范围5~20 ml;清扫总淋巴数目(37.68±3.89)枚,范围25~58枚,转移性淋巴数目(4.31±2.54)枚;脾门淋巴(3.51±1.79)枚,范围2~10枚;转移性脾门淋巴(0.98±1.19)枚,范围0~4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5±1.9)d,术后进食流质时间(4.5±1.7)d,术后住院时间为(7.5±1.5)d。术后并发症: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无中转开腹、脾缺血及脾坏死等脾门淋巴清扫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未有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胃网膜血管弓内入路优先离断脾胃韧带的腹腔镜保脾的原位脾门淋巴清扫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胃网膜血管弓内入路 脾门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