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电压门控KCNQ(Kv7)K+通道家族由5个成员组成,分别以同源或异源四聚体形式组装成慢激活和非失活型K+通道。KCNQ/M-通道(主要是KCNQ2/3)在疼痛传递通路和中枢神经系统呈特异性分布。KCNQ/M-通道通过影响后超极化电位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神经病理痛、癫痫、学习与记忆,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新药靶点 电压门控 KCNQ/M-通道 多巴胺D2
  • 简介:摘要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药物,通过序列特异地与疾病相关靶基因信使RNA结合,改变或减少靶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ASO药物具有特异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罕见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炎症类疾病、感染性疾病及代谢类疾病等的治疗领域。基于ASO的序列和化学修饰的改进,近年来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标签: 反义寡核苷酸 神经退行性疾病 化学修饰 治疗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可合并多种眼部症状,如眼眶疼痛、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肌麻痹等。因此,部分患者首诊于眼科,其中包括动脉瘤破裂、动脉夹层、脑卒中等需要迅速处理的神经系统急重症,接诊医师若认识不足则可能延误诊治。与眼科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多数具有眼科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面对局部治疗无效的慢性结膜炎、不明原因视野缺损或颅神经麻痹时,需拓宽鉴别诊断思路。了解容易出现眼部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特征,可为眼科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颅内高压 综述
  • 简介:摘要神经酰胺是一类重要的鞘脂,参与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调节细胞生长与凋亡,并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神经酰胺在心血管疾病预测价值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酰胺 心血管疾病
  • 作者: 孙志辉 张妍 郑重 王朴 潘桂花 廖皓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215129 江苏苏州,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国际医学部,430074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18000 广东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康复医学科,200030 上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部,430072 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全科护理,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8例,分成对照组(例数:39)和实验组(例数:39),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全科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89.74%)明显比对照组(71.79%)高(P

  • 标签: 神经内科 全科护理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最早由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指一种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有基因组表达的以及表达后修饰的全部蛋白质…。蛋白组学(proteomics)即是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实际表达的蛋白质组的研究,有机体表型的复杂性由其蛋白质组决定。多数神经外科疾病不是单基因遗传所致,而是不同时相或部位特定蛋白的变化及多种蛋白相互作用的更加复杂的过程;疾病状态下与正常状态下组织不同的蛋白表达谱,可提供对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等;对特定通路中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建立起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体系,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发生机制;

  • 标签: 蛋白组学 双向电泳 脑肿瘤 脑外伤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神经外科疾病的患病人员,在护理的过程当中采用细节化护理时,能够产生的积极效果。方法:在2019年6月到2020年3月,选取我院患有神经外科疾病的12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60例患者,将其列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服务和细节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病人员在经过护理后的身体各项指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基本生活能力评分对比,(P>0.05)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基本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常规组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为82.00%,研究组的患病人员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为97.00%,相比较来说,常规组的患者对工作人员的满意情况比研究组的患病人员对工作人员的的满意度况差很多,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比能够发现患有神经外科疾病的患病人员经过细节化护理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术后恢复更好,并且能够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患病人员的生活质量,值得各大医院积极探究,广泛推广。

  • 标签: 细节化护理 神经外科 疾病护理 应用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44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余4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接受西医治疗,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NS评分分别为(12.13±2.46)分、(17.64±3.8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92.2±10.8)分、(71.3±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好,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内科 中医 神经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丧失的疾病状态,也包括神经细胞的死亡。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影响到世界范围2-3千万人口。随着近年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认识到神经炎症是其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抗原物质激活脑内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引起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造成信号转导通路发生紊乱,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因此,寻找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过度炎症反应、抑制前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可能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天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明确,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符合当前的医疗市场要求,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炎症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抗炎天然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护理策略。方法:选取进行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对所有选取所有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耐药菌株73株,其中,检出24株肺炎克雷伯菌,占比为32.88,12株大肠埃希菌,占比为16.43%;11株铜绿假单胞菌,占比为15.07%;8株鲍曼不动杆菌,占比为10.96;18株其他类病原菌,占比为24.66%。结论:通过对所选取的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菌具体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肺炎克雷伯菌是神经外科疾病患者中感染率最高的菌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病原菌,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依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强化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神经外科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 标签: 神经外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对策
  • 简介:Ogawa等于1990年首次在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了脑功能研究历史的崭新一页。该项技术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对比剂,是一种完全不需要放射性核素和其他对比剂的非侵人性体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可在同一个体反复测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的积累。fMRI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项技术正逐渐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疾病 内源性对比剂 Ogawa 美国哈佛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接肌肉刺激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电生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120例,将其按照111比例平均分为精神源性疾病组、肌源性疾病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将其检测定量肌电图与直接肌肉刺激法先后进行治疗,现对于直接肌肉刺激法进行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肌肉刺激、神经刺激、神经与肌肉刺激三种波幅对比。结果肌肉刺激法下波幅参数肌源性疾病组患者与神经源性疾病组患者,以及肌源性疾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剩下三个参数在三组患者之间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肌肉刺激法能够有效区分肌肉的肌源性或神经源改变,为神经肌肉疾病生理诊断中技术的相对有益性补充。

  • 标签: 直接肌肉刺激法 神经肌肉 电生理诊断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复杂,是一大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虽然药物治疗能减少部分症状和减慢发病进程,但迄今为止治疗效果仍不尽如意。突触可塑性的损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因此突触可塑性可能成为新的突破点。

  • 标签: 突触可塑性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