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生电话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随访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出院时都叮嘱入选患者术后必须戒烟、长期服药和1年内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出院后只对随访组进行电话随访,出院1年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随访组患者的戒烟依从性[90.32%(56/62)vs.75.00%(45/60),r=5.02,P〈O.05]、服药依从性[91.25%(73/80)vs.77.50%(62/80),x2=5.74,P〈O.05]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依从性[90.00%(72/80)vs76.25%(61/80),r=5.39,P〈O.05]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医生电话随访对提高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电话随访 冠状动脉支架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 戒烟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方法自我院随机选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52例,选自2017年1月至12月,利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26例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对照组26例患者实施常规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出院时血脂生化指标、出院6个月后血脂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心脏康复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脏康复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入选300例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结果再狭窄组36例,无再狭窄组264例,再狭窄发生率为12%。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冠脉支架植入术前l天、术后1周、复查冠脉造影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提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冠心病 药物涂层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本院接诊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病患105例,根据术后有无出现再狭窄的情况对105例病患进行分组甲组(n=49)均为再狭窄病患,而乙组(n=56)则均未发生再狭窄的情况。综合分析两组病患的病历资料,深度挖掘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术前狭窄、吸烟和胆固醇等,并且,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患来说,其发生再狭窄的概率更高。结论能诱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有许多,故临床还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经综合分析并找出原因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概率,促进其病情恢复。

  • 标签: 再狭窄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血管闭塞最有效的机械介入手段之一,临床应用较为常见,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管腔,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本文以74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为例,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应用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脏康复护理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74岁,主因"间断胸痛2月余,胸闷气短加重5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未规律服药及监测血压。随机血糖17.28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入院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Ⅲ级;2高血压3级(极高危);32型糖尿病。入院后给予抗心力衰竭(心衰)及抗心绞痛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亚急性血栓形成 不稳定型心绞痛 高血压病史 支架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记录,并根据心电图的情况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心律失常组(A组),另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的年龄和情绪、心肌缺氧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为14例,发生概率为20%。心律失常组患者的高龄、情绪起伏大、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分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结论:高龄、情绪起伏大、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分级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优质护理在冠状动脉心内支架置入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按照临床数字均分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的GQOLI-74评分进行对比,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数据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情况,且两组患者的评分在治疗后8d数据最高,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护理 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应用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共计60例,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LVDD、LVDS、血脂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LVDD、LVDS、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应用心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压、血脂,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脏康复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在护理中,实行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对其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讨论。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从2021年2月份至2022年2月份接诊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的方式分为两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35例患者取名为参照组,实行心脏康复护理模式的35例患者取名为研讨组,对两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指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研讨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行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后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患者的血压指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两组之间的护理效果差距较大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在护理中实行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患者的血压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值得运用。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脏康复护理 血压指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8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8月—2022年12月。以奇偶数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41)与研究组(n=41),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并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焦虑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均优于参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参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大于参照组,干预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焦虑情绪,减少心绞痛发作,控制血压与血脂,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心脏康复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36例次(其中颈动脉33例次,椎动脉起始部3例次),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应用滤网保护装置进行了支架置入,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O。血管狭窄率由支架前的81.4%下降至支架后的14.1%;病理学检查显示,27例患者保护装置的滤网内有斑块成分,占75%;保护装置捕捉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纤维蛋白、斑块碎片(坏死组织、胆同醇碎片、钙化成分等)。结论滤网保护装置可以捕捉到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中碎解的斑块成分,降低中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滤网保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支架成形中;滤网保护装置应进一步向微型化发展,以适应更多部位的血管内支架成形

  • 标签: 椎动脉 狭窄 颈动脉 术中 并发症 支架置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在2021年8月前发表的,比较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DES置入治疗LMCA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分别收集纳入研究的基线数据、介入手术资料以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MI)、靶病变血运重建(TLR)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分别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9篇研究,其中3篇RCT、6篇观察性研究,共5 527例LMCA病变患者。6项观察性研究的NOS评分均≥6分,3篇RCT的总体偏倚风险较低。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组相比,IVUS指导组的MACE(OR=0.55,95%CI 0.47~0.66,P<0.001)、全因死亡(OR=0.56,95%CI 0.43~0.74,P<0.001)、心原性死亡(OR=0.43,95%CI 0.30~0.61,P<0.001)、MI(OR=0.64,95%CI 0.52~0.79,P<0.001)、TLR(OR=0.49,95%CI 0.28~0.86,P=0.013)及TVR(OR=0.77,95%CI 0.60~0.98,P=0.037)发生率更低。结论与血管造影指导相比,IVUS指导可降低LMCA病变DES置入术后的MACE、死亡、MI、TLR及TVR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在LMCA的PCI治疗时应用IVUS进行指导。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应用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HCR)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中国人群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经济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6年2期)、WanFangData、CNKI、WebofScience数据库,搜集以国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且应用HCR与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1996年1月到2016年4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共计12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CR组在ICU时间[MD=-25.84,95%CI(-42.55,-9.13),P=0.002]和机械通气时间[MD=-4.06,95%CI(-6.43,-1.69),P=0.0008]明显短于CABG组,但在术后住院时间[MD-0.64,95%CI(-2.53,-1.25),P=0.51]、新发房颤发生率[OR=1.41,95%CI(0.86,2.30),P=0.17]以及肾损伤发生率fOR=1.56,95%CI(0.89,2.74),P=0.12],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CR组住院费用[MD=3.42,95%CI(1.27,5.56),P=0.002]高于CABG组。两组在术后死亡率[OR=0.36,95%CI(0.12,1.11),P=0.07]、术后再发心梗率[OR=0.32,95%CI(0.06,1.85),P=0.20]、及再血管化发生率[OR=I.16,95%CI(0.48,2.76),P=0.74]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脑血管意外[OR=0.35,95%CI(0.14,0.91),P=0.03]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0.37,95%CI(0.20,0.70),P=0.002]方面,HCR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BG组患者。结论当前证据表明,HCR比CABG在治疗后的脑血管意外和MACCEs发生率要低,但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 标签: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病例-对照研究 META分析 中国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75岁以上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的安全性、可行及疗效。方法238例接受介入诊疗的75岁以上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119例。比较两组在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中的动脉刺及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支架成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造成功率、支架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适反应发生率桡动脉组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局部血管并发症率及术后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桡脉组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能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相对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