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3 个结果
  • 简介:程序性环境违法行为适用按日连续处罚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必要性。根据差别化的需求,程序性环境违法行为适用按日连续处罚应采取合理的适用路径。以“立法适用”为基础的路径无法穷尽和预设多样化的程序性环境违法行为。程序性环境违法行为适用按日连续处罚的合理化问题实质上就是“执法适用”的合理化问题,对程序性违法行为适用按日连续处罚的适用路径应作方向性调整,即在明确“立法适用”的前提下转向完善“执法适用”。

  • 标签: 程序性环境违法行为 按日连续处罚 适用路径
  • 简介:部门行政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总则与分论的关系。其与部门行政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特点,很可能会催生出边缘性的、多学科交融的崭新学科。

  • 标签: 部门行政法 警察法学
  • 简介:中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陈述规定为独立证据种类之一,这是由于中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一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被害人又同时具有证人的特征。这就造成被害人角色分配紧张,被害人陈述法庭质证程序出现乱象:作为当事人之被害人有权参与法庭审理的全过程,有权以发问的方式对其它证据进行质证;作为被害人陈述主体之被害人,实际上承担证人功能,而法庭审理是禁止证人旁听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应当直面实践问题,以“精细化”为立法技术思维模式,在进一步明确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基础上,完善被害人陈述法庭质证程序。

  • 标签: 被害人 被害人陈述 对质 质证程序
  • 简介: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优先──罪刑法定原则确立的必然性分析蔡道通,黄东平罪刑法定主义思想及其罪刑法定原则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现代成文法国家刑法明确的基本原则,并且派生出排斥类推、刑法不溯及既往等规定。它以保障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作为其价值取向...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保障机能 刑法权利保障 社会保护机能 法益保护 国家刑罚权
  • 简介:以回应现代社会分层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民事诉讼结构无论如何设计,都无法回避如何保障双方当事人进行诉讼能力实质平等这一核心问题。西方两大法系国家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当事人私权的视觉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不能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司法实际,需通过积极的法官能动政策以及法官与律师(当事人)充分信任、合作的角度来设计诉讼结构。

  • 标签: 民事诉讼 实质平等 理念解构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中一再规范与完善有关证人出庭的制度规定,但证人出庭率低、证人出庭制度失灵的司法现状却始终未得到有效改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推进的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为解决这一司法痼疾提供了契机。通过对A市"庭审实质化"试点的刑事示范庭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在试点示范效应下的证人出庭率有显著提高,但出庭证人以控方证人为主,且依然存在关键证人出庭标准模糊、证人询问规则不详、当庭证言采信规则缺失等问题。未来的改革进路不应仅停留在强化证人出庭、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单一视角,应在诉讼制度改革的框架之下,以改变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判模式及法官印证证明模式为前提要件,进一步明晰证人出庭必要性的审查标准,将司法资源集中于疑难、复杂或有争议的刑事案件的关键证人出庭,确立出庭证言的询问及认证规则,以实现证人出庭效果的最优。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证人证言 证人出庭 实证研究
  • 简介:案件质量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如何健全案件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对案件的动态监督、过程控制和质量监控。以达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的目的,是检察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内涵与设计原则定位出发,对现行制度及实现模式进行审视评析,寻求影响案件质量的制度症结,并以公诉环节的质量管理为视角,提出建构包括建构案件质量监督统筹主体、强化案件质量的预先控制和过程管理等内容的质量监督机制的整体框架。

  • 标签: 案件质量 监督 制度现状 实现模式
  • 简介:公共利益的法律意义,是关系到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划分的宪政问题。以公法与私法之区分理论为分析框架,是实现公共利益含义具体化的重要进路。在公法、私法两个法域中,公共利益分别体现为:价值定位上的内在根据与外部界线,规范模式上的命令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法律后果上的法律制裁与行为无效。

  • 标签: 公共利益 公法 私法 国家权力 私人权利
  • 简介:现实生活中,许多腐败现象之所以能逃过打击,除了“官官相护”、“官匪勾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的贪官拿“廉政语录”作为“挡箭牌”,使得反腐肃贪工作留下了很多“死角”。为此,笔者收集了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廉政语录,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其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腐对策建议。

  • 标签: 腐败分子 贪官语录 双重人格 反腐对策
  • 简介:近年来,公众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参与活动成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典型符号。环境立法与环境执法中的公众参与已经相当普遍,但环境司法中的公众参与尚待拾遗补缺。本文试图从法理和制度分析的框架对环境司法中的公众参与进行探讨,认为我国有必要通过社会权利的可司法化,赋予公民救济其环境权的司法途径,旨在为我国环境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可资参酌的共识。

  • 标签: 环境权 环境执法 公共精神的培育 环境公共财产 公民社会的塑造
  • 简介:本文以公诉案件为视野,探讨了刑事诉讼作为正式制度的几种合意:辩诉交易、程序选择合意以及证据问题的合意,分析了不同内容的合意的效力范围.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刑事诉讼中合意制度化的理论前提:控辩平等、分权制衡、程序主体性等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和全面制度化,并提出: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结构尚未从实质上确立控辩平等、分权制衡的格局,程序主体性也不能从运作层面上得到贯彻,从而缺乏合意成立的基础:意思自治和主体平等,因此,当今刑事司法改革不应以彰显合意为重要内容,合意的制度化或合法化历程应当缓行.

  • 标签: 刑事诉讼 辩诉交易 程序选择合意 证据 分权制衡 程序主体性
  • 简介:辩诉交易权作为最具能动性、裁量性的检察权,其公信力的提升必将推动检察机关整体公信力的进步。任何权力终究要由人来行使,检察官谨慎、公正、果敢、远见的职业品格必将促进辩诉交易权客观、理性地运行,提升检察公信力。但是,职业品格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检察文化的营造、内省修养的凝炼等方式来促进其生成与发展。

  • 标签: 辩诉交易 公信力 检察官 职业品格
  • 简介:随着自然科技的突飞猛进,刑法实践特别是刑法司法时常会面临自然科技方面的难题。虽然尚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充分重视,但作为一种刑法学思维,刑法自然科学主义可以为刑事司法实务拓宽视角、引领思路、提供方法,在直接助益于审查判断证据以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促进正确定罪量刑,以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刑法之公平正义。

  • 标签: 刑法自然科学主义 方法论 价值论 认定事实 定罪量刑
  • 简介:<正>最近,我院与佛山市中院及佛山市部份基层法院联合对该市两级人民法院一九八五年审结的一百二十四起重大盗窃案件,作了一些综合分析研究。一、重大盗窃案件的主要特点这124起重大盗窃案件,共有罪犯228名,除了55名共犯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处刑外,其余173名是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科刑的。其中,数额巨大判处五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127名;情节特别严重判处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的

  • 标签: 盗窃案件 佛山市 盗窃犯罪 有期徒刑 人民法院 盗窃罪
  • 简介:我国产品责任法以产品责任的发生领域将救济机制一分为二,一为产品责任制度,规范产品对造成其他财产、人身损害的赔偿;另一为产品瑕疵责任制度,规范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瑕疵。囿于传统合同法的产品瑕疵责任在主体上已有所扩展。但对代表现代市场流转秩序的第三人仍救济不力。本文予此基础上建议以产品为对象的一体化的救济制度。在分析实体问题后,对分析过程的归纳成为本文第二重的目标。本文反对三段论的司法推理观。提倡经验推理说。

  • 标签: 产品责任法 产品责任制度 第三人 产品瑕疵 求偿权 救济制度
  • 简介:法定的控权机制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侦查权力容易陷入一种失范状态。以刑拘审批程序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四川省三个地区公安机关的考察显示,通过层级式的检查和授权,刑拘审批程序对刑拘权的行使发挥了相当程度的控制作用。从科层式法律程序理论角度解释,正是科层式的权力组织形式为此提供了结构性保障。抛开价值论立场,可以考虑通过完善现行的侦查控权模式来部分解决侦查恣意问题。

  • 标签: 侦查权力 控制 刑事拘留 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