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且少见的弥散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紫癜、微血管病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典型五联征表现为特征。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常在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或出血的急性期死亡1,病死率高。TTP的治疗以血浆置换为主要手段,联合血浆输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基因重组蛋白酶和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进行血小板平均容积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2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12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PDW、MPV、P-LCR、Plt等血小板参数分析。结果对照组的PDW、MPV、P-LCR、Plt等血小板参数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显示,治疗后血小板参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以有效进行病情鉴别,判断其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小板平均体积 大血小板比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相关抗体
  • 简介:摘要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扶正解毒方对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治疗效果及对患儿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利妥昔单抗+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性ITP,可纠正其Th17/Treg细胞比例,强化免疫调节作用,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 标签: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 扶正解毒方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BALB/C小鼠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模型,研究小鼠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紫癜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探讨细胞免疫CD4+、CD8+、CD4+/CD8+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紫癜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阐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引发血小板减少紫癜的发病机制。方法将8周龄的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8只,对照组32只。在0、1、2三天,实验组经鼻接种肺炎支原体菌液三次;对照组经鼻滴入等量肺炎支原体培养基。接种后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饮食情况、体型、毛发、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等。分别在第4、8、12、16、20、24、28、32天处死。摘眼球取血,分别行血小板计数、用ELISA检测sIL-2R、用流式细胞仪测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取肺组织作匀浆培养作病原学检测。结果接种动物全部存活无死亡,实验组的细胞因子sIL-2R、CD8+明显比对照组升高,CD4+、CD4+/CD8+比对照组低,实验组血小板的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BALB/c小鼠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肺外器官损害,细胞免疫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血小板减少紫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免疫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TPO与肾功能及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TPO水平,同时应用血细胞测定仪和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降低(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TPO治疗后两周内,血小板明显上升(P<0.01),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与血小板呈正相关,TPO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负相关。结论TPO治疗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具有好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促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11月止于2022年1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治疗落实后,患者病情好转,血小板抑制程度较轻,0级占比较大,血小板值呈良好趋势。结论:在消化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中,升血小板胶囊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消化道肿瘤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血康胶囊(江西省贵溪制药厂生产)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作用,主要用于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我院于2001年5月~2002年12月期间收治该类患者52例使用该胶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康胶囊 治疗 活血化瘀功能
  • 简介: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是临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现阶段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晰,临床诊断通常需要与其他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进行鉴别,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同时存在一些慢性难治性病理出现反复发作不良情况,临床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现就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治疗进展展开研究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儿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 治疗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出现病症的原因以及治理策略。方法我院收治的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依据各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进行分组,记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小板含量、百分率以及聚集功能。结果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中有10例为CMV-IgM阳性,26例为CMV-IgM阴性;8例为B19-IgM阳性,28例为B19-IgM阴性;20例为MP-IgM阳性,16例为MP-IgM阴性。治疗前A、B、C三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无差异,治疗后三类差异显著。A类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C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与血小板聚集状况以及生物感染关系密切,进行合理控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治分析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2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疗效。结果102例患儿中急性型占96%,慢性型占4%,婴幼儿(<3岁)占58.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ITP2例(1.9%),43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2.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应用激素和IVIG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100%。结论ITP患儿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本病与感染、预防接种相关。激素与IVIG仍为治疗首选。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紫癜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病人的护理观察要点,预防病情演变及并发发生,确保母婴安全。方法根据53例患者不同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病情观察,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结果通过严密病情观察,选择适当分娩方式,能够确保母婴平安。剖宫产37例(69.82%),阴道分娩16例(30.18)。结论预防病情演变的关键在于提高护士科学观察与分析疾病能力,病情变化要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 减少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