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360例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经颅多普勒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颈动脉斑块形成 脑梗死 经颅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痹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应用辛伐他汀加胸痹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口服辛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血脂较治疗前降低,且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痹通胶囊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对40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连服6个月。每3个月检查血脂水平,6个月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及内膜中层膜厚度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下降(p<0.05),颈动脉内膜无明显变化斑块面积有缩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改善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 简介:目的:除了血压水平的高低以外,血压波动也是造成人体靶器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以老年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压波动(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选用1461名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分为:非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中收缩压(SBP)、舒张N(DBP)的数据,用”个体血压波动法”测定每个患者的血压波动,分析探讨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24小时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密切相关(8-3±2.1mmHgVS7.9士2.0mmHg;P〈0.001),其中与白昼(6:00.22:00)SBPV有关(8.1±2.1mmHgVS7.7土2.1mmHg:P〈0.001),而与夜间(22:00-6:00)SBPV关系不明显(8,9±3.8mmHgVS8,6±3.7mmHg;P〉0.05)。②与24小时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有关(5.6±1.4mmHgVS5.4±1.4mmHg;P〈0.05),其中与白昼(6:00.22:00)舒张期血压波动有关(5.4±1.4mmHgVS5.2士1.4mmHg;P〈0.05),而与夜间舒张期血压波动无关(6.2±2.7mmHgVS5.9±2.5mmHg;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波动均有关系,主要表现在白昼血压波动。

  • 标签: 血压水平 血压波动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有斑块组49例和无斑块组17例。分别检查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斑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3.53,P=0.036)和高舒张压(OR=1.17,P=0.01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C-反应蛋白和舒张血压增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斑块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体会。方法对60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检出不同程度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其中23例患者检出了粥样斑块,阳性率达到38.33%(23/60)。斑块分布部位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起始处以及颈总动脉膨大处;其中单发斑块9例,占比39.13%(9/23),多发斑块14例,占比60.87%(14/23);软斑块13例(56.52%),硬斑块7例(30.44%),混合斑块3例(13.04%)。颈动脉斑块形成处的血流呈现明显的充盈缺损,轻度狭窄处血液流速有所增加。结论高频彩超在临床颈动脉斑块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应积极应用。

  • 标签: 高频彩超 颈动脉斑块 筛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别嘌醇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联合予以患者别嘌醇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3.36±0.15)mmol/L、TG(2.02±0.20)mmol/L、LDL(2.00±0.23)mmol/L、UV(246.95±9.99)μmol/L、有效率96.88%、神经功能(13.25±0.18)分、1年复发率3.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别嘌醇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合并颈动脉斑块,能够有效改善血脂代谢。且可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抑制尿酸水平升高。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以及复发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可在降颅压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别嘌醇治疗疾病,改善远期疗效。

  • 标签: 别嘌醇 急性缺血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 简介:《健康日》报道,根据医学会议上公布的研究,“阻塞性动脉的形成并非千篇一律,男女患者即使冠状动脉斑块数量相同,但面临的心脏疾病风险有所区别”。在分析了480例急性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以后,研究人员发现,当女性有大量斑块形成以及动脉过度硬化时,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高。但是,“当男性动脉含有‘非钙化斑块’,脂肪沉积物在动脉壁上时,却面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或需要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能性增大”。

  • 标签: 冠状动脉斑块 心脏病发作 疾病风险 女患者 主要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 简介:颈动脉管腔狭窄率一直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并依据颈动脉狭窄率来判断是否需要临床干预[1]。然而,国外学者证实,发生缺血性事件主要取决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即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是斑块的质而不是量[2,3]。目前,针对斑块易损性的研究仍无统一的客观标准。

  • 标签: 颈动脉狭窄率 动脉管腔狭窄 纤维帽 活化的巨噬细胞 脂质核心 狭窄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方法把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及对照组(37例)。治疗组每晚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每晚服辛伐他汀20mg,均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压、IMT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显著性降低IMT(p<0.05),但降低血压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且阿托伐他汀疗效优于辛伐他汀。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辛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舒降之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74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分析,随诊1年,动态监测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变化。结果:血脂变化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舒降之除降脂作用外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标签: 舒降之 治疗 脑梗死 临床研究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I与CT评估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MRI诊断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8±0.7%,CT为27±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71,P>0.05)。CT检查发现钙化63处,MRI发现47处;MRI检查可疑钙化但Ct未检出14处,CT检查可疑钙化但MRI未显示26处。CT和MRI检查成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未显示出斑块内的出血情况,MRI发现7处斑块内有出血点。结论MRI和CT检查均能够对颈动脉发生病变的管腔的狭窄程度进行诊断,但MRI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可以根据其对斑块稳定性进行评判。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 MRI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髓过氧化物酶(marrow peroxide,MPO)、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确诊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和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按照超声影像学资料并参考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把研究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类型组(30例),稳定斑块类型组(30例)以及斑块性质介于两组之间为中间类型组(30例);另对研究组不同斑块类型患者的血清MMP-8、MPO水平及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human cytomegalovirus PP65 antigen,HCMV-PP65)阳性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研究组血清MMP-8、MPO水平、HCMV-PP65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血清MMP-8、MPO水平及HCMV-PP65阳性率情况均有差异,随着斑块类型越不稳定,其血清MMP-8、MPO水平越高,而在中间组的HCMV-PP65阳性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8、MPO水平升高以及HVMV感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不稳定有关,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项水平及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类型 MMP-8 MPO 人巨细胞病毒
  • 简介:为了在超声波图像中提取颈动脉斑块边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GVF-测地线模型的图像分割算法。由于超声波图像含有大量噪声,首先使用加权均值空间平滑滤波器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再人工画出初始轮廓,分别采用GVF-Snake模型、GVF-测地线模型和改进后的GVF-测地线模型对图像进行分割,比较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分割精度很高,能够在颈动脉斑块边缘提取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 标签: 图像分割 颈动脉斑块 GVF-Snake模型 GVF-测地线模型 测地线模型
  • 简介:患者男,74岁。因头晕、视物不清1d于2009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人院前一天在行走中突然感到头晕、视物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不适,次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眼视野中心暗点,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散在新鲜梗死灶,初步诊断为左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和急性脑梗死,逐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 标签: 主动脉 栓塞 卒中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旨在防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0岁以上2628例纳入研究.制定调查问卷,并对年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收入、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生活行为因素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空腹血糖、血压、IMT、TC、TG、HDL-C、LDL-C对斑块形成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TG、LDL-C、HDL-C和健康行为因素的个数.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个数与斑块形成呈负相关,能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健康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12-02

  • 标签:
  • 简介:(潞安集团总医院山西长治046204)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相关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75.5%,对照组的检出率为45%;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65.8%;软斑和混合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1 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17-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LOX-1、MMP-9水平变化,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性质提供理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63例,男性34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2.7士9.6)岁。根据造影结果分为3组AMI组23例,UAP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sLOX-1和MMP-9水平。分别在入院时测定sLOX-1、MMP-9水平,通过180d的随访,观察比较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CS患者血清sLOX-1、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血清sLOX-1、MMP-9水平高于UAP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0d,高于均值sLOX-1和MMP-9水平组者180d再缺血事件发生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于均值sLOX-1和MMP-9水平组者180d预后的预测作用高于低于均值水平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LOX-1、MMP-9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AS斑块稳定性的指标,并参与AS斑块由静止状态向活动状态转化继而斑块破裂的过程,其水平可能成为预测近期再缺血事件指标之一。

  • 标签: 易损斑块 LOX-1 MM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