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但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从后殖民理论权利差异的广泛视角探讨了我国媒体国际新闻翻译中存在的文本选择失衡,霸权话语扩散以及解殖民策略等问题。

  • 标签: 后殖民 权力差异 霸权话语 解殖民
  • 简介:伪满洲国政权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长期以来,一般认为伪满洲国政权就是单纯的傀儡政权。本文从尊重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以还原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从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的目的、伪满洲国政权施行的政治、经济和奴化教育的实际活动等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了伪满洲国政权与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揭露了伪满洲国政权在性质上更是一个殖民统治下的殖民政权。

  • 标签: 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 殖民主义 日本统治 国是 日本军国主义
  • 简介: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获奖作品《基姆》是部有争议的小说.本文将吉卜林的印度题材小说分为3个时期,并将《基姆》作为其第三时期代表作.尽管书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它还是全面地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

  • 标签: 殖民主义 对立 融合 修改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新加坡作为大英帝国的战略与商业前哨,始建于1819年。新加坡起初是由驻印度的英国官员管辖的;到了1867年,它终于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一直到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合饼为马来西亚,才结束了其殖民地地位。新加坡自建埠以来经济增长之迅速,远远超过了另外两个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和马六甲。1830年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海峡殖民地的首都和政权中心。同其经济发展一样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移民人口的增长。自

  • 标签: 新加坡华人 华人社会 殖民地人民 移民人口 马来亚 槟榔屿
  • 简介:大学英语学科的发展,既是全球化的进程,又和所在地的文化身份相关。作为华人地区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香港大学英语学科变革史体现了后殖民境况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地方文化自主性建构的矛盾。通过梳理香港大学英语学科教研理念和体制的变迁,思考如何处理外语教学与本土身份之间的张力,探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学科如何克服自身的意识形态性,介入社会批评。

  • 标签: 英语 香港大学 意识形态 后殖民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探讨了小说中体现的身份寻求问题及新一代移民在多元文化下的文化认同及体现,指出我者与他者在人物中的体现。同时,对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及其他族裔身份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流动身份 后殖民视角 文化 《典型的美国佬》
  • 简介: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从总体上讨论大学法人的普遍本质问题,就如同讨论一个概念的历史流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对大学法人和章程的性质,应当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性特征之下.进行动态的理解。在美国殖民地学院时期,宗教成为殖民地学院赖以生存的重要制度和思想环境,政教合一的社会环境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文化本质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大学法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章程成为学院法人机构的身份证明。随后在美国普通法完成转型之后,法人制度成为约束大学的常规制度.也是法治原则的具体实现。述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的初步体会,以期服务于新时期教育改革实践。

  • 标签: 大学法人 章程 殖民地学院
  • 简介: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以名著《红楼梦》中诗词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识。就两种译本中译者对反映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诗词的处理得出结论如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文化,采用“异化”手法较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霍克斯的译文较多采用“归化”译法,凸显译入语文化.体现“后殖民的文化霸权”。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红楼梦》诗词 文化翻译
  • 简介:在西方近代历史上,政治思想与帝国观念有密切联系。约翰·密尔的帝国与殖民地思想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帝国统治在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内是如何被合理化的:通过将社会发展设想为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将人类社会置于不同的文明等级之中,并坚持自由权利只有在发达高级的文明阶段才能获得,帝国统治被描述为文明的使命,是发达社会引导不发达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必要途径。然而,密尔后期对殖民者暴力的反思和批判则显示其对帝国文明使命的怀疑,这种对帝国权力滥用的批判又为以后的思想家批评帝国奠定了基础。另外,密尔的帝国观也反映了19世纪欧洲人对"他者"及人类群体之差异性的看法。

  • 标签: 约翰·密尔 自由 帝国 殖民
  • 简介:中国观众对《阿凡达》主题的解读主要是围绕生态、爱情、殖民而展开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观众对电影的各种解读不是对电影情节刻板地摹写,而是与制作者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对电影的最后创作。针对大众对近期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的诸多评论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探讨观众在电影鉴赏中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阿凡达》 接受美学 再创造
  • 简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成就的一种认可,它也包含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话语权有所提升,也表现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同时,在莫言的作品中,对女性主义的描写,去除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待女性的"有色眼镜",对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

  •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话语权 女性 后殖民主义
  • 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MarshallSahlins)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库克船长在夏威夷岛被杀的历史事实出发,论述有关世界体系在南太平洋地区遭遇的诸多事件。在这一系列论文中,萨林斯反思了“历史/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坚持人类学的初衷——理解他者的文化,以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志为材料,从人类学的视野,撰写了历史人类学的典范之作。

  • 标签: 南太平洋地区 历史事实 萨林斯 人类学家 历史人类学 80年代
  • 简介:《万岁前》是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本文主要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万岁前》进行了新的考察。通过考察作品主人公李寅华的身份认同、身份变化问题及殖民者的矛盾心理,同时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混杂性、两面性及其模仿与抵抗等主张对这两个问题及作家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探究。这对丰富作品意义及全面把握作家思想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身份认同 混杂性 模仿 抵抗
  • 简介:后现代主义论争构成了当代台湾文论史一个重要环节,理论界存在三种主要分歧:第一,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存在是否合法?第二,"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激进的革命性的,还是保守的犬儒的退缩的?第三,90年代以后的台湾社会是处于后现代状况?还是处于后殖民状态?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论争中,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出现的台湾人文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之分化趋势进一步表现了出来.现今,这场论争的结果早已产生,它直接导致了台湾文论和思想论述领域的主流话语的转变,即从"后现代"转向了"后殖民".但如同廖炳惠所提醒,后现代批评谱系有存在和重建之必要,因为它或许可以成为新的权力中心的一种制衡和批判的思想力量.

  • 标签: 台湾文论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论争 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