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日韩合并100周年的2010年8月10日,日本民主党首相菅直人,表明日本将诚实面对历史,对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所带来的莫大损害与苦痛,痛切地反省及由衷地致歉,并且将日本宫内厅所保管的“朝鲜王室仪轨”等朝鲜半岛的贵重图书,归还韩国。日本首相的道歉谈话,仅对殖民统治36年的朝鲜半岛而发,对殖民统治长达50年的台湾,则没有任何道歉之意。日本人对台湾,趾高气扬地认定:台湾的“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是日本的殖民统治奠基的,是日本“苦心经营”台湾的结果。既然日本是台湾“现代化”的功臣,就没有必要对台湾道歉,反而乐意接受“台湾人”的感谢。台湾与朝鲜半岛,都经过日本的殖民统治,后来都经历了内战,而陷入“分裂国家”的状态。本文尝试分析何以“朝鲜人”能拂拭日本殖民统治的伤痕,让日本人肃然起敬,痛切地反省和致歉;而“台湾人”经过日本50年“皇民化”“同化”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媚日”的人群。

  • 标签: 日本 殖民 台湾地区 朝鲜
  • 简介:在《瓦解》中,作者钦努阿·阿契贝以奥贡喀沃为线索,描写了伊博文明的瓦解过程。作者突破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模式,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伊博文明的瓦解,解构殖民书写。文章试图从东方主义及文化霸权角度来阐述阿契贝对殖民书写的解构过程。

  • 标签: 解构 东方主义 文化霸权
  • 简介:日据初期,日本垄断资本来到传统蔗作区的台湾南部地区设立了许多大型制糖厂,并掌握了原料甘蔗产地。日俄战争后,许多日本中小资本也来到台湾,进入制糖领域。因南部传统蔗作区已被大资本所占据,他们以水田甘蔗和改良糖廓为基础,进入传统上的稻作区。由于制糖厂的原料甘蔗绝大部分由农民提供,日资制糖厂为保证原料供给乃和农民发生了许多博弈和摩擦。

  • 标签: 米糖相克 宗主国中小资本 蔗田北进
  • 简介:谭恩美的最新小说《惊奇山谷》,延续了谭恩美以女性言说的方式讲述具有中美混血身份的三代母女关系为主题的中国的故事,但突破了谭恩美以往对东方的认知和界定。从后殖民主义话语、身份危机和女权学术等方面来研究,探析小说的文化意义和作者的文化思考。

  • 标签: 后殖民主义话语 女权学术 斯皮瓦克 赛义德 谭恩美 《惊奇山谷》
  • 简介:《蝴蝶君》是黄哲伦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不仅让黄哲伦摘得当年的托尼最佳戏剧奖,也为黄哲伦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从此以后,这位美国华裔作家便进入了美国文学评论家的眼中并大获好评。同时,国内的学者们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对《蝴蝶君》的研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蝴蝶君》是一位华裔作家的获奖作品,更是因为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各种极具研究意义的重大命题。其中,后殖民主义在作品中较为突出,国内外的学者也大多从此研究视角出发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女性主义也是较为突出且具有研究意义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将联系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蝴蝶君》进行解读,试图从后殖民主题中发现另一层令人深思的女性主义命题。

  • 标签: 《蝴蝶君》 后殖民女性主义 话语颠覆 刻板印象 物化
  • 简介:《麒麟》和《新满洲》是伪满时期两份重要的官方杂志。通过对这两个媒体的女性专栏和特辑的梳理与分析,进而考述伪满时期的女性文化。从媒体报道的女性家庭婚恋生活、职场时代女性、銃后增产报国等几个视角,总结出《麒麟》和《新满洲》女性话语的特点——协调与粉饰、发现与引导、胁从与趋同,并从"五四"新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日本女性文化的影响加以剖析,揭示出日本军国主义对殖民地妇女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渗透。

  • 标签: 伪满洲国 《麒麟》 《新满洲》 女性文化 殖民文化侵略
  • 简介:本文尝试在爱尔兰的后殖民语境中,结合流放、模拟和杂糅的概念解读马丁·麦克多纳的作品《丽南镇的美人》,分析作品中试图呈现的爱尔兰被边缘化的民族身份和爱尔兰人民的生存困境,从而挖掘麦克多纳对爱尔兰命运的深刻关注及其为重构爱尔兰多元文化身份所作的思考。更多还原

  • 标签: 《丽南镇的美人》 边缘 模拟 融合
  • 简介:满铁奉天公所是日本在东北设置的一个殖民机构,主要从事调查东北物产,掠夺东北资源,监视东北最高行政长官的活动,是收集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的特务机构,是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要任务的特殊机构。

  • 标签: 满铁 奉天公所 殖民侵略 中日关系
  • 简介:对于大多数科特迪瓦的丹族来说,“坚守”是一个既熟悉又重要的概念。在后殖民时代,丹族的坚守行为通过“盖伊”的表演方式得以体现。盖伊是一种本土的、宗教的表演,由戴面具的舞者与音乐组成。文中描述两种争议:其一,丹族的年轻人把盖伊表演的复兴看作是一种反伊斯兰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力图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复兴“祖先的宗教”,他们强调葬礼的重要性,而这些都与伊斯兰的教义相悖;其二,当地天主教唱诗班对盖伊表演的核心“盖坦”进行改编,丹族的年轻人认为这种改编已将盖伊融入教堂,而唱诗班的成员则认为使用这种音乐可以表达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本文借鉴“权力论断”这一说法,在丹族内部用不同个体话语讨论以上两种争议,说明了盖伊表演是一种汇集多重权力的能动,从而形成带有相互冲突权力的关系网。作者通过权力分析的论断来解释这种坚守行为,进而在多样化的社群中揭示着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的权力结构。在科特迪瓦不同族群、宗教多样化和冲突四起的语境下,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协调宗教和族群认同感实现的手段,在地方认同与国家影响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 标签: 坚守 表演 宗教 认同 权力
  • 简介:《轻轻摇晃》是许泰丰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该片成功斩获了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作为一个在不同文化间辗转成长的电影导演,许泰丰的电影不自觉地流露出关注于文化间的隔阂和差异的倾向,《轻轻摇晃》就是近些年许泰丰跨文化创作视域之下的集大成者。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影片的内容、影片的文化呈现角度展开,试图探究后殖民主义视域之下的《轻轻摇晃》的文化主题。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轻轻摇晃》 许泰丰 主题分析
  • 简介:母语教育和学习母语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关于这一点,早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做出过相关论述:“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母语文化。母语教育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活动,它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语言文字 教育 成因 中国 专家学者 母语
  • 简介:近现代社会被殖民的历程和中国现代性的被动嵌入,造就了30年代的上海现代主义、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多元共生的历史境遇,进而决定了上海现代化与殖民化、"半殖民地"情形与民主主义崛起之间的孪生关系。着眼于上海走向现代的历程中殖民因素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的关系,力图探讨30年代上海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个历史过程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 标签: 上海 半殖民地 民族主义
  • 简介: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 标签: 十九世纪末 德国 非洲 殖民扩张
  • 简介: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他者 白人的负担
  • 简介:几年前,笔者在南疆一个古玩市场淘到一张1898年沙俄发行的一卢布纸币,该纸币长150mm,宽90mm(如图)。钱币正面呈蓝墨色,

  • 标签: 殖民统治 沙俄 伊犁 古玩市场 纸币 卢布
  • 简介:文化身份是后殖民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它所讨论的正是一个族群或社群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群,其文化身份就是在他们共同的教育经验与文化符码的基础上产生的稳定且普遍认同的文化特征。教师职业的育人性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核心内涵——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责任。然而,如此重要的文化身份却在现代性理论的影响下逐渐被消解,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职业特征——"教书匠",而教育的精神价值所剩无几。因此,教师应回归自己的文化身份,重拾教育精神,从根本上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承担起责任。同时,教师也应通过"质变学习"把自己从"俯首"于利益的支配和自我身份的困惑中解放出来,改写自己的教育生活篇章,从而获得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实现教师应有的文化价值。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中国教师 文化身份 质变学习 生命成长
  • 简介:《鲁宾逊漂流记》是笛福以英格兰水手为原型,进行的文学艺术的再创造,将自己多年的海上经验和体验灌注于鲁宾逊身上。这部小说大获成功,为笛福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笛福的殖民主义心理。本文通过对鲁宾逊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寻出作者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殖民主义色彩。

  • 标签: 《鲁宾逊漂流记》 资本主义时期 殖民主义 侵略
  • 简介:大学英语学科的发展,既是全球化的进程,又和所在地的文化身份相关。作为华人地区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香港大学英语学科变革史体现了后殖民境况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地方文化自主性建构的矛盾。通过梳理香港大学英语学科教研理念和体制的变迁,思考如何处理外语教学与本土身份之间的张力,探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学科如何克服自身的意识形态性,介入社会批评。

  • 标签: 英语 香港大学 意识形态 后殖民
  • 简介:《万岁前》是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本文主要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万岁前》进行了新的考察。通过考察作品主人公李寅华的身份认同、身份变化问题及殖民者的矛盾心理,同时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混杂性、两面性及其模仿与抵抗等主张对这两个问题及作家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探究。这对丰富作品意义及全面把握作家思想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身份认同 混杂性 模仿 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