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立人"思想贯穿鲁迅的一生,这使鲁迅自始至终都关注中国儿童的成长教育。鲁迅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这里的"童心"包含了他的儿童观,同时他也特别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来启迪国人对儿童成长教育的思考,其中主要由他翻译的《爱先珂童话集》便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鲁迅对译介这部作品的选择上了解到他的良苦用心。

  • 标签: 儿童本位 儿童教育 《爱罗先珂童话集》
  •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厄德里以《圆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 标签: 图书奖 德里克 小说 美国
  • 简介:艾丽斯·默多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来评介她的小说叙事话语、美学主张,以及她小说的非女性主义写作特征,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为例来阐释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角度,从而揭示默多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无我”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的存在问题、对生活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标签: 默多克 无我 男性叙述角度 角色 《在网下》
  • 简介:“书写”是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文化特性之一,是与各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叙事形式。詹姆逊以符号学,即意符与指符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兼顾社会发展的背景,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由现实主义的线性书写入手,分析了从现代主义有目的的蒙太奇拼贴到后现代主义无目的的大杂烩这一精神分裂式书写产生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詹姆逊还密切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自己的书写逻辑由印刷的平面空间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虽然社会的进步远胜于理论构建的速度,但詹姆逊的书写理论仍然为当今新媒体叙事研究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书写 精神分裂 矩阵
  • 简介: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塞诺斯》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最佳政制问题。本文认为,对于相关段落和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到对话结构包含的双重语境。苏格拉底有关葬礼演说段落的表面修辞针对的是公共语境;而对话结构设定的私人语境,就对话自身的戏剧情节来说,则可视为是对城邦未来治邦者默涅塞诺斯的哲学教育。

  • 标签: 苏格拉底 《默涅克塞诺斯》 德性 政制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阿Q正传》借鉴了显氏小说《胜利者巴尔代》,作为阿Q形象的核心意义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出与巴尔代的异质同构。虽是取法显氏的小说,而阿Q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文本对显氏文本的否定的互文性关系,显示出对显氏的借镜与超越。

  • 标签: 《阿Q正传》 《胜利者巴尔代克》 精神胜利法 异质同构
  • 简介: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
  • 简介:<正>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在前期苏联文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们都属于历史纪事体小说,并且是这类小说的姣姣者。可是这两部巨著在叙事结构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在这里阿·托尔斯泰是“以极大的努力将小说许多方面的传统叙事移置到史诗的轨道”,那么肖洛霍夫则更显出其文体综合的才能,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荷马史诗《伊里昂纪》和俄国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所特有的那种历史“文献精神”(普希金语),又有司各特历史小说所开创的那种将“整体事件文学化”的风格;既有

  • 标签: 镶嵌画 作品 肖洛霍夫 叙事结构 艺术视角 司各特
  • 简介:《呼啸山庄》因其“神秘莫测”的主题以及主人公之间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一直饱受争议。而精神分析学理论尤其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有助于理解小说和人物,但是在学界从该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的却并不多。本文拟通过身份认同视角对主人公希刺厉夫和凯瑟琳的关系进行解析,解读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缘由及其言行表现,并进一步揭示女作家的爱情观。在勃朗特看来,唯有死才能让羁旅在生之地的爱人们得到重生,回到互为彼此的状态中去。如果此生无法相聚,那么死后就能实现,这是女作家为男女主人公设定的救赎之路。

  • 标签: 《呼啸山庄》 身份认同 精神分析 希刺克厉夫 凯瑟林
  • 简介:<正>海因利希·伯尔是西德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那些成就卓然的出版物中,最引读者争相阅读的就数《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姆》这部中篇小说了。这是伯尔于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部作品,成书于1974年,8月初版印行10万册,是年底销售了20万册,单单塔胜布赫出版社一次出版达100万册,成为伯尔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一部。先后被译成18种外文出版。它在国内外的影响,由此亦可略见一斑。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卡塔琳娜·勃姆是一个年轻的家庭助理员。她每天东奔西忙,

  • 标签: 中篇小说 代表作家 作品 审美理想 国内外 家庭
  • 简介:思198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反生活》因其荒诞不经的故事内容和颇具后现代风格的叙事技巧而被评论界视为思最为“晦涩难懂的实验性小说”。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文本表象背后,小说展现的是作家对于犹太文化身份的思考。作家第一次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延伸到了世界范围,并通过并置对立生活的不同版本来表现当代犹太人寻求文化身份的多重维度的思考。

  • 标签: 菲利普·罗思 《反生活》 对立 犹太人 文化身份
  • 简介:美国犹太小说家辛西娅·欧芝是第二代后现代作家,她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与新历史主义的观察相结合,创作了《披肩》和《普特梅塞:她的工作经历、出身和来生》这两个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质疑虚构/历史,使文本构成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空间。欧芝以零度写作和元小说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将历史语境转化为生命诗性的尺度,表现出后大屠杀时期犹太小说在反映犹太身份问题上的新思路。

  • 标签: 零度写作 元小说 历史反思
  • 简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重点分析霍斯翻译“飞白”的方式及策略,以从中得到翻译“飞白”这一修辞格的经验与启发。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飞自”修辞格的翻译
  • 简介:来自美国波士顿的工程师佛罗伦汀·琼斯(FlorentineAJones),一位富有开拓精神以及敏锐商业触角的制表大师。在乘船横渡大西洋时,他的脑海里已有了一套完善的计划。琼斯于1868年在瑞士的沙夫豪森成立万国表公司。这间新建的制表厂利用水力进行现代化生产,使当地成为创新精密制表业的摇篮。

  • 标签: 工程师 腕表 现代化生产 开拓精神 波士顿 制表
  • 简介:日前,印尼国家建设规划机构表示,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公私合伙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目前已有11项基建工程准备在2011年给予招标,这些工程总值约达68.25亿美元,其中7项属于地方政府辖内工程

  • 标签: 工程招标 基建工程 印尼 地方政府 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