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风雨生涯逾六旬,鸿爪几多载艰辛。发皤颜衰节操重,襟旷神怡名利轻。是非得失何须计,荣辱炎凉莫较真。往事如烟心如水,壮怀逸兴昂然行。”(马友诗《退休领证之二》)“闲居远烦嚣,高吟畅素襟。朝市声聒耳,白首书清心。”(马友诗《闲居》)“堪笑纤行书兴萌,不尽意趣砚池凝。缕缕烟云潜幽梦,点点墨痕催新声。纸上涂鸭解颐事,月下挥毫旷怀情。莫道皓首诩高雅,习习春风惠闲庭。”

  • 标签: 艺术特色 诗集 清新 情真 闲居 得失
  • 简介:本文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狄金森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这首诗大体上是两音步抑扬格形式,但从整体上来说,韵律不太规则,而押韵比较有规则。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但狄金森选择了灵魂。本文从狄金森的日常感情与宗教生活入手,说明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也不是宗教诗,而是狄金森选择诗歌创作和隐居生活的宣言书。读者们应从自己阅读这首诗歌的目的出发,做出自己特有的解读。

  • 标签: 狄金森 灵魂 隐居生活 诗歌创作
  • 简介:海明威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与强烈创新意识的作家,虽然他的小说创作多以简洁凝练的句子为主,但却有着深厚且多重的寓意,并富有一定的象征性色彩。本文将以他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作为分析的实例,深入挖掘出其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及巧妙灵活的表现手法,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更透彻地理解其创作主题。

  • 标签: 海明威 《一天的等待》 语言特色 表现手法
  • 简介:摘要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艺术,对音乐美的感知、感动以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都只能在亲身参与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而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则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少考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见解,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并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本文则对针对高中音乐欣赏作出一番探讨。

  • 标签: 高中 音乐欣赏 创造
  • 简介:文学作为社会思想意识的呈现,不应该也不能够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构成文学的社会环境的核心,则是社会政治环境。换句话说,政治的主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作为一个承载一定思想意识的载体,文学必然深受政治的影响。文学的政治维度,来自于文学与政治这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文学与政治存在一定的张力,这是事实;更为现实的是,政治对于文学起着支配和调适的作用。

  • 标签: 文学与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政治维度 社会思想意识 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环境
  • 简介:王更生,台湾著名《文心雕龙》研究专家,1928年生,河南汝阳人,少从军,1949年流徙迁台,生活窘困,辗转台湾各地任教职。奔走衣食之际,王先生仍勤勉自励,笃志进修,先后完成大学学业(1963年台湾师范大学夜间部国文系第一届毕业生)、硕士学位(1967年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学位(1972年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留台湾师范大学任教,主讲《文心雕龙》课程。

  • 标签: 《文心雕龙》研究 台湾省 师范大学 读本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 简介:麦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博尔赫斯叙述技巧的影响,本文以麦家的三部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为例,分析麦家效仿博尔赫斯在小说中营造叙述迷宫,运用元小说的手法,采用叠套叙述的多声部叙述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结合文学性与通俗性的"新智力小说"。

  • 标签: 博尔赫斯 叙述迷宫 元小说 叠套叙述
  • 简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按生产方式划分的历史阶段划分法与福柯的认识论分期法下的知识型阶段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杰姆逊有关意识形态要素的论述。杰姆逊可见的理论弱点是,对于那些若非乌托邦也起码是积极的元素未加论述,而这些元素或许对解构或拆解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具有工具价值。本文进而提出,其未加论述之理论进途或许能成为既是超认知的又是超历史的具体的普遍。我们有理由认为要在中国语言与哲学传统内部寻求具体的普遍。本文所基的理由包括本雅明“意象辩证法”的观念构想,最终落实到作为中国理想的“和”的概念。这一运思带来一个饶有趣味的论点。当代中国官方思维和宣传中的“和”正是意识形态要素的典范。本文认为这绝非巧合,反而能打开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讨论。目前,意识形态要素可说是正在一个新转向的边缘,这样的讨论尤其能触及当前的意识形态要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辩证法 历史主义 认识论
  • 简介:继闻一多(1899—1946)的学术兴趣转向对中国文学史与上古文化研究①之后,对于神话研究的倡导,在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个领域。1935年,闻一多开始在清华大学指导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此后则长期着力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之起源及其演变”。

  • 标签: 神话研究 学术成就 闻一多 中国古代神话 诗学 范式
  • 简介:<正>中流抒情诗集《鹿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第一版),辑诗人五、六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作六十五首,从其形式上可划分为三类:(一)两两分段的信天游体;(二)四四分段的传统民歌体;(三)二四相间分段的十四行体。第一类最多,共三十一首;第二类次之,有二十四首;第三类最少,只有十首。这些诗虽都是自由体新诗,却又有着鲜明的格律化特色,而第三类就更能全面体现诗人的独特风格,其格律化特色也最为突出。这些十四行体诗作集中表现了诗人在新诗形式的探索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分析这些十四行诗,可以看出其格律化有如下表现:

  • 标签: 艺术特色 六十年代 八十年代 独特风格 艺术成就 信天游
  • 简介:哭嫁,是我国汉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壮族等民族的一种婚姻习俗,哭嫁歌则是在出嫁仪式中由这些民族的新娘及其女性亲友们演唱的民间歌谣。"其中,分布在鄂西、湘西等地的土家族的哭嫁歌,其丰富的内容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从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涉及的土家族哭嫁歌将以鄂西南地区流传的歌谣为主。

  • 标签: 鄂西南地区 哭嫁歌 土家族 艺术特色 民间歌谣 婚姻习俗
  • 简介: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但拥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而且拥有一座光彩照人的理论宝库。对这份宝贵的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先辈与时贤,已作过总结和评价,并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如罗根泽、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都曾写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书,郭绍虞先生又曾主编过四卷本和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敏泽先生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近来又有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先生 罗根泽 中国文论大辞典 艺术殿堂 三卷本
  • 简介:作为当代艺术学领域活跃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陈旭光一直置身中国艺术研究的前沿。他关注中国影视艺术生产和影视文化研究,为影视艺术生产、消费提供重要的批评方法和阐释理论,展现了批评家始终“在场”的敏锐和影视文化“瞭望者”的前沿性。他还把目光投向艺术批评史的研究与写作,展示了批评史论写作宽阔的历史视野、融通的历史意识和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整体现。他也积极参与艺术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把自己影视艺术批评的前沿成果,及时导入一般艺术学理论之中,深化着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基本范畴的内涵,重构着艺术批评方法的体系与标准。他在艺术(影视)批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三个方面的实践与理论建构,充分展现了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

  • 标签: 陈旭光 艺术研究 前沿性 整体性 体系性
  • 简介: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应当高度重视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向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它同样适于文艺理论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文科也要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济,历史,政法、哲学文艺等等。”陈学璞作为文艺研究工作者,多年来他正是着重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时以理论的高度,针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实践,对它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经验和教训,作出富有规律性的科学性的理论概括。他的这些科研成果不仅集中在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的论著《玫瑰园的漫步》一书,也反映在他在各次文艺创作与研讨会的发言之中。可以说,在陈学璞的文艺研究中,是把

  • 标签: 文艺理论 文艺研究 文艺创作 文学实践 理论导向 理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