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钢板螺钉固定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的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每组34例。外固定组予以常规石膏外固定固定组予以钢板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优良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固定组住院时间、患肢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外固定组(P<0.05)。固定组术后恢复优良率(94.12%,32/34)高于外固定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6,P=0.011)。固定组疼痛程度优于外固定组(P<0.05)。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2.94%,1/34)与外固定组(11.76%,4/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术治疗,可加快机体恢复,改善功能状态。

  • 标签: 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固定应力峰值及颅骨应力峰值的分布。结果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正常模型活动度分别为18.65°、15.35°、9.82°、34.68°;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分别为3.20°、3.63°、2.94°、3.92°;斜坡钢板螺钉固定模型分别为0.40°、0.50°、0.35°、0.89°;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模型分别为0.27°、0.33°、0.13°、0.30°。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相较于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固定模型活动度分别减少87.5%、86.2%、88.1%、77.3%,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模型分别减少91.5%、90.1%、95.6%、92.3%。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2.3 MPa、51.9 MPa、52.6 MPa;斜坡钢板螺钉固定分别为100.1 MPa、158.1 MPa、170.6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分别为114.2 MPa、62.9 MPa、132.9 MPa。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时的颅骨应力峰值分别为52.9 MPa、50.9 MPa、62.3 MPa;斜坡钢板螺钉固定时分别为19.7 MPa、55.9 MPa、38.3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时分别为37.8 MPa、15.0 MPa、16.3 MPa,舌下神经管附近骨质应力远小于颅骨应力峰值,接近于0 MPa。结论在异形钛笼前方加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固定能提升枕颈融合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应力集中,并且对颅骨及舌下神经管影响较小,是上颈椎不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路固定方式。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固定联合翻修;1例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2,P<0.001)。单纯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5;F=6.78,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7,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5,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2,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折固定术,内
  • 作者: 张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400010
  • 简介: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固定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试验组是2021.01至2022.10在医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以入院日期分组,将入院日期为奇数的40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入院日期为奇数的40例术后接受预见性护理者设为观察组,比对康复指标与并发症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利于缩短脊柱骨折固定术后患者疼痛持续时间与康复时间,同时还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其快速康复起着重要作用,适宜推广。

  • 标签: 脊柱骨折;预见性护理;内固定;康复效果;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外侧截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治疗儿童肘翻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38例继发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肘翻病例资料。通过外侧入路进行肱骨远端截骨后,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钢板组(A组)和外固定支架组(B组)两组,术后2、4、6和12个月分别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取出外固定支架或钢板。按照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评定分析肘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术后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并取得了满意的功能和外观改善,无一例出现骨不连、异位骨化或固定器移位。A组患儿随访时间为36~71个月,平均(59.7±3.2)个月,手术时间为(60.9±5.8)min,出血量为(41.5±3.8)ml,手术切口长度为(5.2±0.4)cm;B组患儿随访时间为38~72个月,平均(60.0±4.1)个月,手术时间为(50.8±5.6)min,出血量为(25.6±3.1)ml,手术切口长度为(3.9±0.4)cm。B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方面明显少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和肘关节Bellemore功能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外侧截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两种方式都是治疗儿童肘翻畸形的有效方法,和锁定加压钢板相比,外固定支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肱骨骨折 截骨术 肘内翻 外固定支架 锁定加压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可能影响患者住院时长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固定治疗的高龄(≥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等待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各化验指标与总住院时长的相关性。结果最终选择122例高龄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研究。在年龄方面,<85岁的患者总住院时间长与85~90岁和>90岁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女性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长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段不同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总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等待时间、术前血红蛋白与患者的总住院时长存在相关性(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等待时间是患者总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总住院时长与术前等待时间存在相关性,在准备充足的条件下应安排患者尽快手术,有助于患者尽早出院并开展康复功能锻炼。

  • 标签: 老年人 髋骨折 粗隆间骨折 住院时长 术前等待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8月— 2017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9例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1.5~8.1岁[(4.0±1.8)岁]。34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术中采用X线监测复位效果(对照组);25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术中采用超声监测复位效果(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结果患儿均获随访17~31个月[(23.2±4.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0.7±22.2)min、术中出血量为(6.1±3.8)ml,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分别为(21.4±3.3)min、(1.1±0.3)ml](P均<0.05)。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0±0.8)周和(7.8±0.7)周(P>0.05)。按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对照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其中优31例,良2例,中1例,差0例;研究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其中优22例,良3例,中0例,差0例(P>0.05)。研究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或畸形愈合,仅有2例术后出现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后均恢复良好;对照组3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畸形愈合,均为肱骨远端外侧骨突形成。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高于研究组0%(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相比,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效果相似,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SD联合皮瓣移植在修复下肢骨折固定术后钢板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19例下肢骨折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致钢板外露患者,创面面积2.0 cm×4.0 cm~5.0 cm×12.0 cm,彻底清创后应用VSD,II期根据缺损的位置及大小选择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4.0 cm×6.0 cm~8.0 cm×15.0 cm。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的成活情况及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皮肤小部分坏死,面积为3.0 cm×0.5 cm,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供区愈合良好,复查X线证实已骨性愈合,无骨髓炎及慢性窦道形成等并发症,下肢行走正常。结论使用VSD联合皮瓣修复下肢骨折固定术后钢板外露创面,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下肢骨折 钢板外露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皮瓣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复位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3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29.5岁。PipkinⅠ型15例,PipkinⅡ型18例。22例采用经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改良S-P入路复位固定(改良S-P组),11例采用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改良K-L入路复位固定(改良K-L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5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6.5个月。改良S-P组手术时间[(71.7±7.3)min]、术中出血量[(55.9±6.2)ml]、术后引流量[(91.2±5.9)ml]和术后住院时间[(6.0±1.5)d]均短于或少于改良K-L组[(112.1±6.7)min、(99.4±8.7)ml、(121.3±7.0)ml、(10.5±1.6)d](P均<0.01)。术后15 d,两组NR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改良S-P入路较改良K-L入路复位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股骨和胫骨骨干骨折固定术前髓内钉长度测量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股骨""胫骨""髓内钉长度""术前测量"以及"femur""tibia""intramedullary length""preoperative measur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PubMed、Springerlink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5月8日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股骨和胫骨骨干骨折固定术前髓内钉长度测量评估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87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28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检索到有关股骨和胫骨骨干骨折固定术前髓内钉长度测量评估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放射测量和体表标志测量是两种主要的临床应用方法。放射测量往往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对侧骨骼作为参考,其中X线测量比较常用,CT测量更为准确,但都存在放射暴露等缺点;体表标志测量法无放射暴露,简便易行,但存在测量误差等缺点。结论术前测量在评估判断髓内钉长度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简便的测量方法进行髓内钉固定术的术前计划是我们临床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 标签: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髓内钉 长度测量 放射 体表标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跟骨骨折患者经不同切口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以指导跟骨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抽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跟骨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L型切口钢板固定术,研究组行跗骨窦切口联合跟腱旁纵行切口钢板固定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恢复相关情况。术前及术后1、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跟骨解剖数据。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相近(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跟骨宽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2.50%,9/40),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联合跟腱旁纵行切口钢板固定术与传统L型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跟骨骨折疗效相近,但前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且术后跟骨生理解剖结构恢复情况更好,患者整体获益较理想。

  • 标签: 跟骨骨折 青少年 传统L型切口 跗骨窦切口 跟腱旁纵行切口 钢板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牵引方案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9例采用手法牵引的老年IF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21例采用牵引床牵引的老年IF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PFN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康复情况,即骨折愈合时间及不同时点(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摆放体位至切皮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翻、骨折延迟愈合及压疮发生率相近(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近(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后1个月升高(P<0.05)。结论不同牵引方案下行PFNA固定治疗老年IF均有一定效果,手法牵引可缩短患者摆放体位至切皮时间、手术时间,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且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未受明显影响。

  • 标签: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根克氏针固定法、双根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法、骨锚钉固定法三种方法治疗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该类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循证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共收治24例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双克氏针固定组(A组)8例,双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组(B组)5例,骨锚钉固定组(C组)11例。对患者年龄、性别、术中骨折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康复介入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的综合疗效。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中骨折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康复介入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C组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的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康复介入时间均优于A、B组。结论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采用骨锚钉固定优于双根克氏针固定法和双根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法。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疗效比较研究 尺骨茎突 骨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上神经的游离保护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观察。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共收治锁骨Robinson Ⅱ型骨折患者63例,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33例,采用术中仔细游离并保护锁骨上神经的手术方式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于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随访,对术区皮肤感觉异常率、异常程度、异常面积等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游离神经保护组手术时间稍长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随访时,游离神经保护组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感觉异常率、异常程度、异常面积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仔细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中具有临床意义,能够减少术后局部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可能。

  • 标签: 锁骨 骨折固定术,内 锁骨上神经 游离保护 皮肤感觉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79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51.3岁;所有患者均复位后行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固定。对其年龄、性别、损伤侧别、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时间、术前骨密度、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股骨颈骨折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8个月)随访。共有25例(17.86%)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Garden Ⅲ、Ⅳ型(OR=2.873,95%CI:1.027~8.039,P=0.044)、解剖复位(OR=4.678,95%CI:1.133~19.310,P=0.033)、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OR=0.230,95%CI:0.072~0.737,P=0.013)、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OR=3.718,95%CI:1.337~10.341,P=0.012)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骨折Garden Ⅲ、Ⅳ型、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是股骨颈骨折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不愈合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带孔折断式钛针与普通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我们对50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采用带孔折断式钛针张力带固定(A组),Mayo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29例采用普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Mayo分型Ⅰ型12例、Ⅱ型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固定松动或失效、皮肤激惹情况及肘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固定松动或失效、骨折愈合时间、皮肤激惹情况等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孔折断式钛针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基础上,有助于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愈合,并在减少固定松动及皮肤激惹上优于普通克氏针。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带孔折断式钛针
  • 作者: 赵萌 阚敏慧 姜虹 刘敬臣 张孟元 李恩有 张蓬勃 鲁世保 尹春琳 薛张纲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1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 530021,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济南 25002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哈尔滨 15000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西安 71000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5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复查腰椎X线及腰椎CT评价有无终板损伤,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情况及有无移位、断裂,融合器有无移动、下沉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等。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9例患者中25例(14.0%)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3例(1.7%),切口相关问题4例(2.2%),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7例(3.9%),术后尿潴留1例(0.6%),椎管内血肿1例(0.6%),术后残余疼痛麻木9例(5.0%)。术后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长期疗效。

  • 标签: 腰椎 并发症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 椎间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重建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结合空心钉在同侧股骨干骨折(FFS)合并股骨颈骨折(FN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同侧FFS合并FNF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重建髓内钉固定治疗组20例(A组)和钢板固定结合空心钉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级等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3.39±11.12) min比(117.24±14.87) min]、术中出血量[(272.63±76.85) ml比(426.42±161.47) ml]分别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FFS愈合时间[(23.47±2.12) Wk比(24.08±2.46) Wk]、FNF愈合时间[(13.61±1.83) Wk比(14.19±1.90) Wk]、完全负重时间[(24.02±3.17) Wk比(25.64±3.35) Wk]、髋关节功能评分[(89.85±8.34)分比(86.26±9.04)分]、膝关节功能评分[(84.03±6.84)分比(81.80±7.32)分]、日常生活活动评级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15.0%比25.0%),虽在数值上分别优于B组,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结合空心钉在治疗同侧FFS合并FNF中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重建髓内钉 锁定加压钢板 空心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