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融合椎弓根动态(K-Rod)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腰椎椎间融合K-Rod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79例,其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范围为18~63岁,平均年龄40岁。手术节段:单节段59例(L2~L3 1例、L3~L4 4例、L4~L5 28例、L5~S1 26例)、双节段20例(L4~S1 15例、L3~L5 4例、L2~L4 1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随访期记录术前、术后所有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相关的手术并发症,按手术节段、年龄、减压方式分组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结果并计算改善率,评价手术疗效。采用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79例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27.1±1.3)分]、ODI评分[(8.7±2.9)分]、VAS评分[(1.3±4.8)分]都较术前JOA评分[(11.6±3.8)分]、ODI评分[(44.1±12.9)分]、VAS评分[(7.7±0.66)分]有明显改善(JOA:t=-40.540;ODI:t=23.810; VAS:t=71.420,P<0.05)。在分组研究中可见手术节段数量与减压方式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t=1.520,P>0.05),而L4~L5较L5~S1手术效果改善更加明显(t=2.780,P<0.05),年轻患者较老年患者手术效果更满意(t=2.070,P<0.05)。结论椎间融合K-Rod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针对L4~L5间隙的疗效更加显著。

  • 标签: 非融合 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所致的慢性腰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椎间融合和刚性固定是目前手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尽管椎间融合和刚性固定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是由于应力集中于邻近节段,所以可能会发生邻近节段退变,而邻近节段退变使得患者的满意率远低于影像学的融合率。动态固定是一种新的固定理念,可在控制脊柱节段异常运动的同时保留固定节段的部分活动,有利于减轻邻近节段退变和降低固定物断裂的发生率。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其设计理念大多源于20世纪80、90年代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的椎弓根螺钉及杆,设计初衷是稳定异常节段并减轻退化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同时保持相应节段的正常运动。通过对常见后路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临床疗效、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策略,同时为后路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设计改进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2增至(132±24)mm2(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2增至(155±36)mm2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结论应用无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邻椎病 脊柱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无内固定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2增至(132±24)mm2(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2增至(155±36)mm2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结论应用无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邻椎病 脊柱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无内固定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固定及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Ⅰ度滑脱症患者68例(Dynesys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55.3±7.5)岁(范围44~74岁);L3 8例,L4 52例,L5 8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5±2.1)分。同期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72例(PLIF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56.8±7.2)岁(范围46~76岁);L3 9例,L4 53例,L5 10例;VAS评分为(4.4±2.3)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并对两组间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稳定节段和上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Dynesys组随访时间(64.2±18.3)个月(范围50~74个月), PLIF组随访时间(65.2±15.5)个月(范围55~79个月)。Dynesys组手术时间[(120.5±21.0)min vs.(132.5±27.0)min;t=2.924, P=0.004)]、术中出血量[(312.5±80.7)ml vs.(352.5±84.5)ml;t=2.861, P=0.005]和术后引流量[(120.3±45.8)ml vs.(140.2±50.2)ml;t=2.446, P=0.016]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稳定节段ROM、上邻节段ROM、稳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上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稳定节段ROM(4.3°±1.6° vs. 0, t=22.809,P<0.001)和上邻节段ROM(10.5°±2.1° vs. 12.8°±2.2°;t=6.329, 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Dynesys组和PLIF组ODI评分分别为11.25%±8.12%和16.53%±9.23%,JOA评分分别为(22.60±2.20)分和(19.01±2.3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5,9.340;均P<0.001);两组患者症状性ASD发生率(8.8% vs. 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4, P=0.257);影像学ASD发生率(2.9% vs. 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 P=0.044)。结论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对于PLIF,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ynesys混搭手术(部分节段采用Dynesys融合固定,另部分节段采用Dynesys联合椎间融合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27例LDD接受Dynesys融合固定融合固定混搭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病历资料(混搭组)。男8例,女19例;年龄(59.1±11.9)岁(范围23~78岁)。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动力位不稳4例,腰椎滑脱7例。双节段病变15例,L3~L5 9例、L4~S1 6例;三节段病变11例,L3~S1 7例、L2~L5 4例;四节段病变1例,L2~S1 1例。均采用后路正中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植入,在融合节段加植入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以同期27例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病例作为对照。临床指标包括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指标包括融合率、固定节段和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isc hight,DH)、融合节段和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混搭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83.8±20.9)个月(范围48~112个月)和(87.3±16.2)个月(范围53~114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时间、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疾病诊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混搭组手术时间为(183.0±27.8)min,术中出血量为(301.9±178.9)ml,明显少于融合组(t=2.337,P=0.023;t=2.706,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t=12.164,P< 0.001)、下肢痛VAS评分(t=20.703,P<0.001)和ODI(t=22.827,P< 0.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混搭组共32个节段接受TLIF+Dynesys固定,35个节段接受Dynesys融合固定,术后1年28个融合节段(87.5%)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组共67个融合节段,术后1年融合率为85.1%。混搭组末次随访时融合固定节段DH较术前有所降低(t=2.647,P=0.012),而混搭组融合节段和融合组手术节段末次随访时DH均较术前有所增加。末次随访时融合固定节段保留了一定的ROM(2.4°±1.5°),融合固定节段的头侧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融合节段的头侧邻近节段(t=2.126,P=0.044)。混搭组中4例患者(8枚螺钉)发生影像学松动,5例患者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融合组中3例患者(6枚螺钉)发生影像学松动,8例患者发生ASD,均未接受再手术治疗。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断裂。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椎间融合的混搭手术治疗LDD安全、有效,融合率不亚于刚性固定融合手术。与多节段融合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保留部分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优势。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融合固定对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矢状面序列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接受减压固定手术的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5±18)岁(范围15~86岁)。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22例,融合固定术23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及站立位全长X线片,测量并比较两组的矢状面序列参数。腰椎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固定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fixed segments,LFx)、固定节段近端邻近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adjacent segment,LAdj)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18.5个月。Dynesys动态固定组与融合固定组手术前后组及组间LL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LFx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0,P=0.40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0,P<0.001),组别和时间具有交互效应(F=3.940,P=0.006);融合固定组LFx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大于动态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的LAdj值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0,P=0.47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0,P=0.002),组别和时间有交互效应(F=3.560,P=0.010)。两组患者术后ROM值在组别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70,P=0.034;F=18.510,P<0.001;F=5.940,P=0.002);动态固定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ROM均大于融合固定组(P<0.05)。不同组别、不同时间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451;F=0.750,P=0.477),且无交互效应(F=0.120,P=0.886)。不同组别PT、S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576;F=0.020,P=0.901),而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Dynesys动态固定组患者术后2年时发生单侧S1螺钉松动,融合固定组未见并发症。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融合固定均可有效重建腰椎矢状位前凸,术后3个月开始Dynesys固定范围的前凸小于融合固定。两种固定后LAdj角的增加趋势相似,从理论上讲均可能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融合固定可保留较多的活动度,而两种固定系统对骨盆参数的影响相似。

  • 标签: 内固定器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显微镜技术(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以现代外科快速康复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评价Dynesys结合MED的优势。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9例,男31例,女48例;年龄(67.32±5.88)岁(范围60~81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融合组40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动态固定组39例,采用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MED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临床评价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腰椎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融合组手术时间为(271.00±57.19)min、术中出血量为(458.25±136.85)ml、术后引流量为(143.12±47.46)ml及住院时间为(15.70±3.01)d,均大于动态固定组的(193.85±32.17)min、(316.41±87.64)ml、(101.67±31.23)ml及(13.38±2.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组腰痛VAS评分为(1.51±1.21),低于融合组的(2.40±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P=0.005);动态固定组ODI为11.90%±6.15%,恢复程度优于融合组的17.73%±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4,P<0.001)。动态固定腰椎活动度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分别为19.21°±6.08°和20.56°±6.37°,大于融合组的14.08°±5.80°和16.33°±6.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25,P<0.001;t=2.828,P=0.006)。末次随访时融合组头端邻椎活动度为7.45°±2.45°较术前4.68°±1.98°和术后1年4.83°±1.43°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37,P<0.001)。融合组硬膜破裂、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表浅感染、固定物松动、血栓、肺部炎症、褥疮、再手术率均高于动态固定组。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MED减压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优于PLIF,更加符合ERAS理念。

  • 标签: 老年人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减压治疗1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84例,女61例;年龄(55.9±7.1)岁(范围19~75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53例、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腰痛评分(29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情况;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6±1.7)分、(7.1±1.4)分、63.1%±10.2%、(12.5±2.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1.0)分、(2.8±0.9)分、30.9%±9.8%、(22.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和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3±2.2)分、(6.9±1.3)分、63.4%±8.5%、(12.8±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4±1.2)分、(2.8±1.0)分、35.1%±12.0%、(22.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7±2.3)分、(6.7±0.9)分、65.7%±10.0%、(12.5±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2±1.2)分、(2.7±1.1)分、37.0%±11.8%、(22.4±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和尾侧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侧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11.3±1.8)mm较术前(12.1±1.9)mm和术后1年(11.7±1.6)mm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 P=0.001)。手术节段ROM由术前7.6°±2.2°下降至术后1年时的5.5°±1.6°、末次随访时的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9, P<0.001)。头侧和尾侧邻近节段ROM分别由术前的8.2°±2.4°和6.5°±1.6°增加至术后1年时的9.1°±2.1°和7.1°±1.9°、末次随访时的10.6°±2.5°和7.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6和3.81, P<0.001和0.023)。末次随访时,51.9%(120/231)的邻近节段发生退变,其中103个为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7个为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手术节段ROM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尽管能保留部分ROM,但不能避免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脊椎前移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veflex半刚性固定系统联合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51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65.5±5.6)岁(范围58~73岁)。术前行椎间隙退变的影像学分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价标准及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23例主要责任节段行减压固定融合,邻近次要责任或退变节段行Waveflex半刚性固定(联合组);28例双节责任节段均行减压固定融合融合组)。于摄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术后及随访时的半刚性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及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 height,IFH),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的DHI及IFH,头侧邻近节段椎体的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融合组测量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的DHI及IFH,头侧邻近节段椎体的HD。并行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疗效。结果51例随访时间(5.4±0.3)年(范围5.2~6.3年)。联合组与融合组腰腿痛及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及5年末次随访时SF-MPQ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半刚性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37.8%±7.6%、37.9%±7.4%、36.5%±6.9%、36.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刚性固定节段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1.5±2.8)、(21.4±2.8)、(20.4±2.7)、(19.4±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刚性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37.1%±9.3%、36.8%±9.1%、35.2%±9.1%、33.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刚性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1.9±3.0)、(21.4±3.0)、(20.4±2.9)、(19.5±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刚性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体水平位移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2±0.7)、(2.3±0.5)、(2.5±0.5)、(2.8±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联合组1例半刚性钛棒断裂,1例半刚性固定节段螺钉松动,3例术后麻木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半刚性固定节段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结论Waveflex半刚性固定对术前退变的腰椎间盘起到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椎间融合后半刚性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结构腰椎融合器植入人体内的有限元模型,与健康人体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探讨其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1名健康男性,年龄45岁,身高176 cm,基于正常人体腰椎的CT扫描数据,设计出适用于腰椎椎体L3~L4段个性化腰椎融合器,利用Mimics、Solidworks和Abaqus软件,建立正常生理状态腰椎模型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有限元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腰椎椎体、融合器、椎间盘的受力,变形以及应力分布的差异,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融合器在腰椎固定术中的作用。结果健康腰椎椎体模型最大应力为26.60 MPa(1 MPa=7 500.62 mmHg)、最大位移为0.553 mm,而融合器模型所受最大应力为37.59 MPa、最大位移为0.531 mm。两种模型中腰椎椎体所受应力值接近,在直立工况下融合器模型椎体最大位移比正常椎体最大模型位移小3.9%;融合器所受应力值与其对应L3~L4段健康模型椎间盘所受应力值相差不大,位移变化比健康椎体模型小4.2%。结论融合器植入可以有效改善椎体力学性能和运动性能。

  • 标签: 椎间融合器内固定 关节植入物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侧、双侧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腰椎 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术 假关节
  • 简介:摘要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是一类保留运动功能的脊柱后路固定技术,可弥补融合固定牺牲运动功能的缺陷,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滑脱症、严重椎管狭窄症和轻中度退行性侧凸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能卸载部分应力负荷,利于减缓固定节段的退变进程,无需植骨和等待融合,有利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避免融合失败和减少固定相关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严格把握禁忌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采用后正中切口Wiltse入路为宜,在上关节突与横突间沟槽底置钉,以便动态棒安放于关节突关节外侧,固定轴要尽可能接近腰椎运动轴,重视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因与坚强固定观念不同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推进其科学研究和临床规范是安全、正确应用这一技术并造福患者的前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体横截面积,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6例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椎体横截面积大于术前,矢状面Cobb角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腰神经Frankel分级中E级占比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位不良6例,螺钉断裂1例,下肢无感觉1例,脑脊液漏2例,脊神经根损伤1例,提示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存在一定损伤。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重建脊椎稳定性,促进脊椎自然弯曲的作用,且术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胸腰神经功能,促进感觉及运动神经改善,但手术存在一定损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影响。

  • 标签: 后路椎弓根 内固定治疗 胸腰椎骨折 胸腰神经 椎体横截面积 复位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手术1 623例,男854例、女769例,年龄(47.56±12.76)岁;Dynesys固定1 150例、K-Rod固定235例、Isobar固定181例、富乐动态固定52例、Waveflex固定5例;原发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984例(60.63%)、腰椎管狭窄症280例(17.25%)、腰椎滑脱症174例(10.72%)、腰椎退行性侧凸98例(6.04%)、椎间盘源性腰痛87例(5.36%)。记录总体感染率,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诊断、既往手术史、合并疾病、椎板开窗数量、椎间盘髓核切除节段数量、固定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硬脊膜破裂数量、术后感染距初次手术时间、发生感染时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降钙素原)。按感染发生的时间分为早期感染组(术后3个月内)和晚期感染组(术后3个月以上),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策略的异同。结果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后总体感染率为1.66%(27/1 623),其中Dynesys固定感染率为2.17%(25/1 150)、富乐动态固定为1.92%(1/52)、Isobar固定为0.55%(1/181)。随访时间(51.89±32.55)个月。椎板开窗数量1(1,2)个,椎间盘髓核摘除数量1(1,2)个,固定节段数量2(1,3)个;手术时间(186.30±81.33)min,术中出血量200(200,500)ml,术中输血量0(0,345)ml。早期感染组合并脑脊液漏1例。细菌培养阳性13例,病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及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乳链球菌各1例。21例接受了二次手术,包括清创缝合10例、固定更换2例、固定取出9例;4例行穿刺冲洗;2例仅采用抗生素治疗。1 623例中,发生早期感染16例(0.99%)、晚期感染11例(0.68%)。早期感染组与晚期感染组椎板开窗数量、椎间盘髓核摘除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感染组的炎症指标除降钙素原外均高于晚期感染组(P<0.05);两组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62.5%(10/16)、27.3%(3/11);早期感染组主要感染部位为切口(50.0%,8/16)和固定周围(18.8%,3/16),晚期感染组主要为固定周围(90.9%,10/11);早期感染组采用清创缝合9例、穿刺2例、固定更换2例,晚期感染组采用固定取出8例、穿刺2例。结论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后感染的总体发生率为1.66%,早期感染率为0.99%、晚期感染率为0.68%,Dynesys固定的感染率为2.17%。早期感染可通过清创和更换固定等治疗而保留固定,晚期感染大多需取出固定才能控制。

  • 标签: 腰椎 外科伤口感染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女性22例,男性10例,患者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2.0±2.0)岁。门诊复查随访24个月。在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及24个月随访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及影像学测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NA方差分析检验;术前、术后以及术前、随访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2例患者均伴随一种或多种常见老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32个节段。视觉模拟评分评分由术前(6.22±0.91)分降至24个月随访的(1.94±0.76)分(t=16.52,P<0.001)、Oswer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由术前(54.17±10.65)分减至24个月(19.91±4.20)分(t=15.89,P<0.001),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分则从(11.69±3.36)分增至(23.44±1.66)分(t=-19.90,P<0.001);影像学改变,终板角度由术前的(9.12±4.65)°减至24个月随访的(6.77±2.70)°(t=3.53,P=0.001);椎间盘后缘高度由(0.68±0.19) cm增至24个月随访(0.76±0.19) cm(t=-2.45,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可以缓解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棘突间融合系统是一种适用于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新型微创固定器。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腰椎 治疗结果 高龄 腰椎管狭窄 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采用OLIF-LP治疗21例ASDi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59.3±7.0)岁(范围46~71岁)。手术节段:L2,3 1例、L3,4 16例、L4,5 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相匹配的采用PLIF治疗21例ASDi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7.4)个月(范围12~36个月)。OLIF-LP组手术时间为(97.6±18.0)min、术中出血量为(138.5±62.7)ml,较PLIF组[手术时间(154.6±42.4)min、术中出血量(288.6±55.3)ml]明显减少(P<0.05);OLIF-LP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4±1.3)d,PLIF组为(5.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和(1.4±0.8)分,PLIF组为(2.5±1.3)分和(2.0±1.0)分;OLIF-LP组术后1个月ODI为29.4%±4.7%,PLIF组为33.9%±7.6%,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DH、IFH、LL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OLIF-LP组DH、IFH均优于PLIF组(P<0.05),而两组LL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PLIF组术中2例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下肢疼痛加重,经脱水、抗炎、止痛等处理后改善;2例切口渗出,经对症治疗后愈合。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出现cage下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OLIF联合LP固定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ASDis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但OLIF联合LP固定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再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结论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 标签: 内窥镜 脊柱骨折 颈椎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系统化干预改善腰椎固定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腰椎固定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系统化干预。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情况、手术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0.0%(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16/60)(χ2=4.50,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04.23±38.46)mL、(182.52±23.65)min、(11.23±2.53)h、(7.12±1.09)h、(26.68±4.27)h、(4.82±1.15)d,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的(923.28±42.45)mL、(211.57±25.91)min、(23.18±3.34)h、(18.75±1.34)h、(69.43±6.98)h、(6.12±1.49)d(t=16.09、130.86、22.09、52.15、40.46、5.35,均P < 0.05)。术后3 d,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7.12±5.48)分、(2.81±0.7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9±6.92)分、(4.12±0.87)分,GCQ评分为(88.75±4.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3±5.82)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1、12.17、8.63,均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14/60)(χ2=5.29,P < 0.05)。结论手术室系统化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腰椎固定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室系统化干预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53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66.2±7.4)岁(范围48~81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责任节段包括L2~S1 3例,L3~S1 13例,L2~L5 5例,L4~S1 17例,L3~L5 15例。手术沿Wiltse手术入路,以上关节突外缘和横突中线连线的交点为进针点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突出椎间盘及增生黄韧带,使用弹性绳将间隔器套入上下椎弓根螺钉间,收紧加压后固定。术后采用MR检查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并采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173.5±64.7)min(范围125~240 min);术中出血量(469.5±118.2)ml(范围380~620 ml)。术后随访(47.9±6.7)个月(范围38~62个月)。末次随访MR检查示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未见进一步加重。ROM由术前6.05°±1.85°增至6.93°±1.87°,IH由术前(10.97±2.11)mm增至(11.05±2.0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7.6°±8.8°增大至43.2°±9.1°,PT由术前24.7°±9.3°减小至20.5°±5.1°,SS由术前22.1°±7.7°增大至26.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评分由术前(6.4±1.2)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19.8±1.6)分、术后1年(22.3±0.9)分、末次随访(20.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由术前50.6%±11.3%降至术后3个月13.8%±4.7%、术后1年11.9%±2.8%、末次随访13.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由术前(81.5±3.6)分升至术后3个月(93.0±2.7)分、术后1年(99.4±3.0)分、末次随访时(95.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由术前(4.2±1.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3±0.7)分、术后1年(1.2±0.6)分、末次随访时(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3.5年出现L2左侧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予以对症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恢复腰椎后方完整的张力带结构和功能,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可阻止多裂肌脂肪浸润进展。

  • 标签: 腰椎 椎旁肌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