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官对除名退伙纠纷中不正当行为的认定,应当以《合伙企业法》对该行为明确否定为客观依据。法律对商事主体行为的否定均采取法律明确禁止的范式,这是平衡企业自治与司法介入的客观要求。法官应借鉴该范式以掌握司法介入企业自治的尺度,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恣意扩张。

  • 标签: 除名退伙 不正当行为 企业自治 司法介入
  • 简介:对婚内强迫性行为是否应予法律规制,特别是按婚内强奸罪定罪处罚,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婚内强奸作为家庭暴力行为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对女性人权,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性自由的侵害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婚内强迫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国外对该行为予以犯罪化处理的趋势出发,提出对婚内强迫性行为应予以法律规制,并宜单独定罪处罚。

  • 标签: 强奸 婚姻 犯罪
  • 简介:尽管隐秘探话取供行为具有秘密性和欺骗性,但在各国均具有一定的允许性。通常情况下,隐秘探话中秘密侦查员或线人的行为具有国家性。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为隐秘探话的适用提供了规范依据,但其设定的适用界限并不适用于隐秘探话行为。在法治发达国家的侦查实践中,使用隐秘探话的界限包括道德成本、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讯问规则的制约。这三项制约在我国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 标签: 隐秘探话 欺骗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 讯问
  • 简介:我院在审理被告人徐某放火一案中,对被告人徐某在公安机关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又未出示传唤通知书,仅是口头传唤其到公安机关进行讯问时,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实的行为能否认定自首,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徐某被公安干警口头传唤到公安机关进行讯问才交待全部犯罪事实,不是主动、直接投案,不能认定自首。另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传唤或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进行讯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规定,传唤犯罪嫌疑人应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应当出示传唤通知书和侦查人员的工作证件。公安机关在未办理任何法律手续的情况下把徐某带至公安机关讯问,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讯问,不符合讯问的程序要件。因此,被告人徐某的行为应当属于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主动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请问哪种意见正确?

  • 标签: 被告人 自首 行为 公安机关 犯罪嫌疑人 强制措施
  • 简介:行为人通过反向炒信的非法手段以此触发电商平台搜索降权惩戒机制,破坏了竞争店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主观上是行为人出于个人不当竞争的目的,故意为之,具有主观罪过性;客观上该行为造成了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并扰乱了破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具有客观危害性。该行为宜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中“使用直接破坏生产资料以外的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

  • 标签: 破坏生产经营罪 反向炒信 刑法规制
  • 简介:原因自由行为是刑法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的争议集中在是否将行为人在限定责任能力状态而实施的行为包括在内,本文采取了广义说的观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根据,本文认为应该把原因自由行为看作一个整体,运用刑法的机能的观点来解释处罚的根据,本文还指出了原因自由行为与一些刑法的基本理论不相容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而对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所作的规定作一个检讨。

  • 标签: 原因自由行为 根据 类型 启示
  • 简介:行政法中公私协力问题在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地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和相当精深的研究。当前公私协力行为在我国大陆行政实践中也广泛存在,然而我国大陆行政法学者的关注却很不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从实现给付行政的国家任务入手,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公私协力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秉持的行政法理念。公私协力中的行为形式选择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公私协力行为也对传统行政法学构成巨大的挑战,理应获得足够的重视。

  • 标签: 给付行政 公私协力 国家责任 行政行为形式选择自由 合作契约
  • 简介:伴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在世界范围卷土重来,金融企业集团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在市场规律和政府偏好双重作用下,金融集团极易形成市场优势地位并在制度缺失背景下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由于金融集团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所以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市场竞争机制危害极大,需要反垄断规制。该文主要探讨了金融集团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滥用的行为表现以及反垄断规制的相关问题。

  • 标签: 金融集团(化) 金融业综合经营 市场支配地位滥用 反垄断法 规制
  • 简介:浙江温岭虐童事件的讨论中,大多数人们都倾向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说明了公众的法律意识在逐步提升。但事件最终以有些让人觉得“失望”的结果收场,也暴露出我国法治的欠缺和无力。

  • 标签: 刑法 入罪 行为 法律手段 法律意识 事件
  • 简介:<正>郭奉孝、王双喜同志在本刊1986年第8期《放火罪,还是毁坏公私财物罪?》一文中,介绍了国荣智案的案情,认为对国荣智的行为应定放火罪。我认为国荣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放火罪。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烧毁公私财物,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罪的主要特征是:1.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2.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标签: 放火罪 危害公共安全 公私财物 火行为 被告人 间接故意
  • 简介:法律行为是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个部门法学都将法律行为作为重要的研究范畴,行政法也不例外.其原因是:“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除了行为之外,法律别无客体.”尽管有学者在五年

  • 标签: 行政相对人行为 行政法学界 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 民事法律行为 行政法律行为
  • 简介:<正>一、侦查机关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及要件(一)侦查机关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刑事诉讼行为是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刑事诉讼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按照德国学者Sauer的说法,"诉讼行为之概念乃诉讼法之中心点"。虽然此说有夸张之处,但可见诉讼行为理论对刑事诉讼法学之重要性。刑事诉讼行为理论始源于德国,后又传入日本,并在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我国,解放后在我国台湾地区延续,所

  • 标签: 诉讼行为 刑事诉讼法学 程序性制裁 侦查行为 刑事诉讼过程 侦查阶段
  • 简介:醉驾行为的犯罪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刑法和刑罚的严重依赖和刑罚圈扩大之惯性使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一定全部都构成犯罪。过分地严密刑事法网和过早地降低起刑点与我国的司法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只是刑法未来发展的一个理想图景。刑事立法应当具有完备的理性,而与民意和领导拍板保持一定的距离。醉驾行为的规制或许在刑罚之外,但也应保持对钱穆制度陷阱的警惕。

  • 标签: 醉驾 刑罚圈 社会危害性 刑事立法理性 刑罚之外
  • 简介:限制和促进竞争是政府不可或缺的两种权力,反垄断法对政府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制度确定了这两类国家力量的基本界限。本文通过研究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和实践,提出反垄断法对政府限制竞争行为豁免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内容,并指出中国反垄断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关注的理念和细节。

  • 标签: 政府 限制竞争 管制 反垄断 豁免
  • 简介:涉及犯罪的税收违法行为,既是税收行政处罚的对象,也是刑法修正后逃税罪的制裁对象;如何衔接好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双向互动,对于加强对逃税行为公法控制,规范税收管理秩序意义重大。

  • 标签: 逃税 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 简介:政府定价应采取价格听证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其定价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所采取的定价或指导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其意义在于:保证政府定价行为的科学性和法定性,规范政府的定价行为,防止滥定价等

  • 标签: 政府 定价行为 价格听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