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传统的马克主义哲学教育往往将马克主义哲学划分成"两大板块"和"四大部分",从而违背了马克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这样的解读也是非马克主义的。我们应从马克主义哲学教育的个性、马克主义哲学教育的目的以及马克主义哲学教育21世纪生长点三方面进行研究,使马克主义哲学教育能沿着马克的思想道路前进,传承马克主义哲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实践 思维方式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马克主义哲学大众化,从传授者来看,难点在于马克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哲学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切实改进文风;充分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哲普”;马克主义哲学教科书及课堂教学应真正实现通俗化。从受众来看,马克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难点在于“外化活用”。要有“哲学头脑”亦即炼就哲学眼光、理清哲学思路、掌握哲学方法;要有“哲学地实践(生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难点 破解思路 “通俗化” “外化活用”
  • 简介:要搞好高校马克主义哲学课程的教改;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必须从马克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文化结构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即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的关系;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以“人”带论,处理好马克主义哲学与人文性的关系;以“实”带论,处理好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的关系;以“新”带论,处理好哲学与批判性的关系。真正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摆脱哲学教学的困境,达到形而上升华的目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历史 文学 西方哲学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面为对旧哲学思辩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正是为力图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提示马克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及其革命性变革的深层理论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生成机制 感性世界 理性世界
  • 简介:7月13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30余位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表示,深化马克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从马克主义哲学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前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化的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马克主义哲学离不开中国的当代实践。《求是》杂志文化部主任李文阁认为,最近几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讨论推动了国内的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但讨论往往“学院气”较浓,过多纠缠于概念的辨析和文本考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当代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正>从技术到基础科学再到哲学,抽象化程度愈升愈高,实用性则越降越低。技术之用是直接的,科学理论之用是间接而基本的,正如(围城)里赵辛楣贬损方鸿渐说:“照我们干实务的人眼光来看,学哲学等于什么都没学。”这一观点在部分学生中颇有市场,他们认为,专业技术是求职谋生的主要手段,如果不是为了拿学分、混文凭,马克主义哲学不学也罢。况且,高校专业课负担重,学生课外很难得花时间去学习哲学,有的甚至完全不“光顾”,只是到了临近考试时才“突击”一番。如何“对症下药”,改进哲学教学质量,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哲学兴趣教学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增强授课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共同营造一种“齐共想乐融融”的课堂气氛,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一、引导讨论,激发参与意识讨论的命题可以有两类:一类是教师根据课程计划预先安排好,这类命题不能太抽象、太深奥,否则,学生讨论不起来。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平常有所了解但往

  • 标签: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校学生 兴趣教学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体科学 哲学原理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主义哲学的可能路径。探索以中国特色马克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是通往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之“精神家园”路向的核心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神家园 价值理念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在当下的中国处于一种在场状态。但马克主义哲学的这种当下在场,无论是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政治意义上,都不足以充分地体现出马克主义哲学的现实价值,即马克主义哲学虽然看似在所有场域都持续在场,但在诸多时空条件下,则表现出空场或缺场。比如,中国道路已经践行三十多年,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哲学界对于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和发展逻辑并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 问题意识 哲学理论 政治意义 学术意义
  • 简介: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特点,成功地把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和发展了马克主义哲学并使其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开启了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是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创新发展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拓展新视野、探索新途径。就当前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状况而言,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寻觅途径:一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矛盾中来确立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二是从研究市场经济的背景中深化认识和建构当代马克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三是循着马克东方社会发展的思维路径和理念,在研究当代发展实践中提出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 标签: 当代马克思主义 新途径 根本任务 确立 当代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正>1.5姜锡润博士获2003年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1.10陶德麟教授参加湖北省理论文艺新闻出版界迎春座谈会。1.14陶德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重大攻关招标项目"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被批准立项。1.26陈立新教授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源始扎根处》一文在《哲学研究》第1期发表。2.1陶德麟、汪信砚教授合撰的《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一文在《马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武汉大学 湖北省 教授 大事记
  • 简介:<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1945年)以后,马克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日本又取得了合法地位。截至60年代末,伴随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马克主义研究者在哲学领域展开了积极的理论活动,一方面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及种种非马克主义思潮;一方面开展对马克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颇多成果。进入70年代,日本大体实现了战后现代化,80年代则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适应时代的转变,马克

  • 标签: 恩格斯 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辩证法基本规律 社会发生 主体
  • 简介:<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李达已经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对马克主义理论和哲学的传播及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翻译,李达不仅把马克主义理论原则更广泛地介绍给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而且,他的《现代社会学》一书是中国第一批涵盖了大部分马克主义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虽然这部著作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部分很简短,但是它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革命阶级"的哲学以及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达 辩证法
  • 简介:摘要: 不同时代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理论思维,是历史发展的一项产物,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不同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在 发生颠覆改变之后也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现象,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认知,更会影响时代发展的效果。哲学是时代发展中的一项精神产物,更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变革影响,凝练着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社会生产造成多种影响。所以本文分析马克主义哲学辩证法在当代发展中的运用价值,给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提供更高层面的哲学思想指导。

  • 标签: 马克思 辩证法 时代发展 生活方式 价值认知
  • 简介:(《江淮论坛》1985年第5期)马克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从马克主义哲学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马克主义哲学即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 标签: 江淮论坛 人类社会 革命变革 思维领域 人类认识史 社会历史领域
  • 简介:马克、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的大众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马克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探索、提炼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是其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是其明确提出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其不断深化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其创新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机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形成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