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分泌酶反义核糖核酸(BACE1-AS)对血管紧张Ⅱ(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Ang Ⅱ处理H9c2心肌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H9c2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ng Ⅱ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Ang Ⅱ组),同时将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作为对照(Con组)。分别将干扰对照序列(si-NC)、干扰BACE1-AS序列(si-BACE1-AS)、抑制剂阴性对照序列(anti-miR-NC)、Ang Ⅱ+si-BACE1-AS与miR-137抑制剂(anti-miR-137)转染至心肌细胞,加入含有浓度为1 μmol/L Ang Ⅱ的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分别记作Ang Ⅱ+si-NC、Ang Ⅱ+si-BACE1-AS、Ang Ⅱ+si-BACE1-AS+anti-miR-NC、Ang Ⅱ+si-BACE1-AS+anti-miR-137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BACE1-AS、微小RNA-137(miR-137)的表达水平;检测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酶报告实验检测BACE1-AS和miR-137的靶向关系;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Ang Ⅱ+si-NC组比较,Ang Ⅱ+si-BACE1-AS组凋亡率显著降低[(14.83±2.28)%比(27.84±1.54)%,t=28.137,P<0.05],bax蛋白水平显著降低(0.64±0.10比0.97±0.02,t=40.627,P<0.05),bcl-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0.68±0.05比0.33±0.04,t=19.03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酶报告实验证实BACE1-AS可靶向结合miR-137。Ang Ⅱ+si-BACE1-AS+anti-miR-137组miR-137、SOD和bcl-2水平低于Ang Ⅱ+si-BACE1-AS+anti-miR-NC组(0.36±0.11比0.99±0.01、21.18±1.66比32.85±2.98、0.38±0.08比0.68±0.04,t=17.111、10.263、10.062,P<0.05),LDH、MDA、凋亡率和bax水平高于Ang Ⅱ+si-BACE1-AS+anti-miR-NC组(377.03±2.75比323.52±20.71、30.80±2.56比18.06±0.58、23.04±2.55比14.80±0.35、0.88±0.04比0.63±0.05,t=7.684、14.561、9.604、11.71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敲低BACE1-AS表达可通过上调miR-137的表达来减轻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标签: β-分泌酶反义核糖核酸 微小RNA-137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择共68例,经常规洋地黄制剂、利尿剂、扩血管等治疗2周后,给予口服美托洛尔和贝那普利,治疗12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CHF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血压、心率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CHF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 标签: 美托洛尔 贝那普利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β受体阻滞剂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力衰竭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与百灵胶囊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效果。方法临床上收集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取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40mg/次,每日两次)进行治疗;余下的50例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采用缬沙坦(40mg/次,每日两次)+百灵胶囊(3g/次,每日三次)进行治疗。待治疗24h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进行尿微量蛋白排泄率、血肌酐检测。结果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组,治疗后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缬沙坦与百灵胶囊联合用药比单独用缬沙坦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缬沙坦 百灵胶囊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院内就诊100例高血压患者,2023年1月-6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50例使用厄贝沙坦片,研究组50例则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比分析两组所得不同结局数据。结果:对比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取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高血压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治疗效果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予以不同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药物的疗效。方法: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双盲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对照组择取氯沙坦,观察组开展厄贝沙坦干预。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6%,且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如24h微量尿蛋白水平及尿蛋白定量等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

  • 标签: 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肾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1(angiopoietin-1,Ang-1)在5/6切除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复制5/6切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和5/6切除模型组,在1、2、4、8和12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CD31表达变化以及RT-PCR观察肾脏Ang-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2、4和8周时肾脏Ang-1mRNA表达显著上调,12周时低于假手术组;模型组2周~8周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球Ang-1阳性着染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峰值在4周~8周,12周后逐渐下调;模型组2周~12周肾小球CD31表达逐渐减少。结论:5/6切除大鼠肾脏存在Ang-1和CD31表达的改变,此改变参与了残血管结构的变化。

  • 标签: 5/6肾切除 促血管生成素-1 CD31 微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虹膜病变在荧光虹膜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影像中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联合FFA检查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糖尿病虹膜病变(DI)患者44例65眼,包括非增生性糖尿病虹膜病变(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应用IFA检查观察2个组虹膜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消退时间,应用FFA检查观察2个组视网膜影像特征和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避免患者对侧眼IFA检查时间存在统计误差,仅对双眼患者的单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IFA影像显示30例50眼为NPDI,14例15眼为虹膜红变。NPDI组前房内荧光消退时间为(3.37±0.11)min,明显短于虹膜红变组的(6.02±0.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1,P<0.001)。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FFA检查均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性强荧光。NPDI组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20%(6/30),明显低于虹膜红变组的5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糖尿病虹膜红变可以通过IFA动态的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消退时间来确诊,PDR合并视盘新生血管需IFA联合FFA检查来评估。

  • 标签: 虹膜疾病/诊断 糖尿病虹膜红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醛固酮和是高血压诊疗中重要的检测指标。目前醛固酮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法和质谱法,方法内变异系数大,方法间偏差较大,且免疫法结果远高于质谱法。临床上的检测主要包括直接浓度和活性,两者在高血压诊疗中各有优劣。醛固酮素不致的检测结果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的困扰,急需开展标准化/致化工作以使得各实验室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疗指标。我国醛固酮标准化/致化项目的启动将大大推动醛固酮标准化进程,实现检验结果准确可比。

  • 标签: 醛固酮 肾素 结果可重复性 色谱法,液相 串联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试验主要是探索血清白细胞介-2(IL-2)、血管紧张-2(Ang-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心肌酶谱(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40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项试验的主要研究对象,列入实验组,同时取健康体检者40例,列入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IL-2、Ang-2、TNF-α以及心肌酶谱的水平,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IL-2、Ang-2、TNF-α以及心肌酶的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IL-2、Ang-2、TNF-α以及CK-MB等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IL-2、Ang-2、TNF-α以及CK-MB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在给予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IL-2、Ang-2、TNF-α以及CK-MB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差别具有重要统计价值(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联合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在脑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1-2023.12期间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98例,对照组(49例,进行常规预防管理)和观察组(49例,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联合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预防管理),对比两组预防管理后的血压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血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联合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在脑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中应用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加压联合肾上腺对心脏骤停的疗效。方法:64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组(对照组)和血管加压索联合肾上腺组(治疗组)各32例,观察自主心律恢复时间、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分别为(20.5±4.5)min、(8.5±3.5)min、1h有效率分别为38%、72%;24h有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3%、44%。治疗组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在标准心肺复苏(CPR)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和肾上腺,可有效缩短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提高1h有效率和24h有效复苏成功率。

  • 标签: 心脏骤停 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 心肺复苏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升压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组(对照组)28例,肾上腺联合血管升压组(观察组)30例,两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9.29%、63.33%,观察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7.82±1.91)min,较对照组的(11.71±1.83)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肾上腺联合血管升压较单独应用肾上腺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 标签: 心肺复苏 血管升压素 治疗
  • 简介:作者简介马强(1987.7-)男,汉,本科,检验师。主要从事风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讯作者唐中。摘要血管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皮抑(ES)和血管(AG)是内源性血管发生抑制剂,能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血管发生的作用。本文就它们的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对RA血管发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 内皮抑素 血管抑素
  • 简介:目的:建立益灵颗粒中补骨脂、异补骨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ds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水(48:52),检测波长246nm,流速为0.8mL·min^-1。结果:该方法的补骨脂的回收率为98.94%(RSD=0.89%,n=5);畀补骨脂的回收率为100.27%(RSD=1.83%,n=5)。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本品补骨脂、异补骨脂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益肾灵颗粒 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转换酶基因(ACE)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2型糖尿病(T2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2D患者287例和正常对照组307例健康人的ACE基因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CE活性及血脂水平,采用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其活性、血脂水平及T2D的相关性。结果:ACEI/D多态性在T2D组(DD:13.36%、ID:45.93%、II:40.72%)与对照组(DD:13.24%、ID:43.90%、II:42.86%)的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组ACE各基因型之间ACE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T2D各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分析显示II型与DD型之间HD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ACE活性显著相关,但ACEI/D多态性不是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无关,DD型与高HDL水平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插入/缺失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