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昏迷患者临床症状、特征和辅助检查,进而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昏迷的患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急诊昏迷患者,共212例,对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给予脑CT、血清学、磁共振以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以此来找到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十分有价值的材料。结果212例昏迷患者中有23例患者(10.84%)心血管疾病、100例(21.20%)脑血管系统疾病、54例(25.47%)内分泌系统疾病、35例(16.51%)患者中毒、呼吸衰竭16例(7.55%)。结论在临床分析急诊昏迷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利用脑CT、血清学、磁共振以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鉴别诊断价值的显著提高,结合相关的检查与病史有助于进行诊断治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急诊 昏迷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低血糖的临床诊治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内科2015年5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1例低血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后,分析诊断结果,了解其病因,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81例急诊内科低血糖患者当中,糖尿病(55.56%)、胰岛素制剂使用不当(16.05%)、降糖类药物使用不当(22.22%)以及过量酒精摄入(6.17%)是主要致病因素。经治疗后,急诊内科低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昏迷、休克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对于急诊内科低血糖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急诊内科 低血糖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从提提高儿科急诊护理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急诊科2016年2月份-12月份收治的120例患儿,对120例患儿的护理进行一个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影响要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结果儿科急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要素主要有医护人员的护理技巧相对较弱和沟通技巧不足、患儿家属采取极端的维权方式、儿科急诊的开放式抢救环境等;结论由于儿科急诊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因此在儿科急诊护理中,医护人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和沟通技巧、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等,才能有效避免儿科急诊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才能提高儿科急诊的临床护理质量,为患儿的康复打好基础。

  • 标签: 儿科急诊 护理安全 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诊剖宫产中应用全身麻醉的效果和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本院行急诊剖宫产的25例产妇,回顾性分析对25例产妇进行全身麻醉的情况和效果。结果均顺利完成急诊剖宫产,产妇剖宫产过程中各项情况稳定,剖宫产后未发生全身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在诱导后八分钟内所有胎儿均被娩出,Apgar评分都>8分。结论只要全身麻醉应用得合理,是可以被安全应用在急诊剖宫产中。

  • 标签: 全身麻醉 急诊 剖宫产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6例急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洗胃和催吐等处理措施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经急诊护理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抢救,并于一周内出院,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对急性食物中毒患者,除采用催吐、洗胃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外,加以心理、饮食等急救护理的干预,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顺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食物中毒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CRH380BL动车组空心轴探伤轴端复位相关因素的梳理,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卡控,从而提高空心轴探伤轴端复位质量,确保动车组运行安全。

  • 标签: 动车组 探伤 复位 卡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与骨康方联合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6面11月收治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观察组患者在基础上增加口服骨康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26.02±8.96)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35.43±10.02天),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和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和疼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5.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与骨康方联合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的愈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骨康方 手法复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儿童桡骨小头骨折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行采取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显著小于对照组,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较少,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小头骨折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痛苦较少,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恢复较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撬拨复位 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儿童桡骨小头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下肢复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观察组中患者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AO钢板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比对照组患者的75.0%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对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符合该手术指征的患者,可优先选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

  • 标签: 骨折复位外固定器 AO钢板固定 下肢复杂性骨折 不良反应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坚固内固定术后颌间牵引对颌骨骨折复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30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坚固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在坚固内固定术后给予颌间牵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颌骨骨折复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单发性骨折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发性骨折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骨骨折复位采用坚固内固定术后颌间牵引效果理想,特别是针对多发性颌骨骨折患者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坚固内固定术 颌间牵引 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胫骨骨折患者使用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3~2016.4收入88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使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并发症比较中观察组发生率为9.1%低于对照组31.8%,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胫骨骨折患者使用微创经皮手术,临床上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患者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微创经皮 胫骨骨折 疗效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2月,研究对象: 90例在我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折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纳入研究样本,然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乙组( n=45)和甲组( n=45),乙组给予常规干预,甲组则重点应用心理干预措施,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乙组( P<0.05)。干预前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采用 SAS、 SDS量表表示)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干预后,甲组患者的 SAS、 SDS评分均低于乙组( P<0.05)。结论: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折患者,给予围术期心理干预后,对缓解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 标签: 心理护理 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围术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2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内固定法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并对患者随访调查,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通过Matta及Torne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标准进行功能评分,按Brooker等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结果1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8±0.5)个月,骨盆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83%,髋臼骨折复位满意率为95.83%;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从术前的22.50%提升到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发生异位骨化0级84.17%,均未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结论对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以内固定法行复位固定术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盆骨骨折 髋臼骨折 内固定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踝关节骨折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进行诊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安全性。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所选的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得到了随访观察,平均随访时间为(10.6±2.1)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4.8±0.8)周;治愈情况84例优秀,10例良好,4例一般,2例较差,优良率为94.0%;40例进行胫腓关节固定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螺钉断裂显像,发生率为10.0%。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恢复健康,未见有畸形情况出现。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临床安全性相对较高。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2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5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14岁,平均7岁;左侧13例,右侧12例,25例患者均为外伤所致闭合性骨折,伸直尺偏型19例,伸直桡偏型6例,其中GarlangⅡ型7例,GarlangⅢ型18例,采用切开复位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5个月,无术后伤口感染及克氏针退针、松动病例,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按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3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达92%,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切开复位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切开复位 带螺纹克氏针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5年1月对4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观察患儿年龄、骨折愈合情况,随访时检查患儿患侧和健侧关节屈伸功能和提携角。结果术后随诊时间为半个月—12个月,40例患儿均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4—8周,24例优,12例良,4例可,良率90%。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好。

  • 标签: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手法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稳定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42例不稳定踝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总结手术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踝部骨折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88.09%(37/42),患者术后并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不稳定踝部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达到较高的踝关节功能修复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几率低,效果安全。

  • 标签: 不稳定踝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临床治疗当中,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为对象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均分成传统组与固定组,传统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处理,固定组患者则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固定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组,具体数据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治疗当中,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处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桡骨 骨折 复位 夹板 外固定 手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应用展开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到我院急诊就诊并诊断为脓毒症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28天随访的结果分为未存活组及存活组,未存活组24例,存活组58例,对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及急诊脓毒症改良风险进行评分比较。结果①存活组患者的降钙素原评分、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评分及急诊脓毒症改良风险评分明显低于未存活组患者的降钙素原评分、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评分及急诊脓毒症改良风险评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于4分死亡率9.1%;5~8分死亡率10.0%;9~12分死亡率16.7%;13~16分死亡率43.7%;17分以上死亡率64.7%。结论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有着重要的意义,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可以作为急诊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分层工具,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 急诊 脓毒症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名急诊危重症患者,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急救护理,观察组开展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够获取显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诊危重症患者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