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的手术时机及其安全。方法:采用回顾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01/2010-06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37例165眼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137例165眼,患儿年龄≤3月龄者64眼,其中加压探通治愈16眼,1次探通治愈48眼;~6月龄者68眼,其中加压冲洗治愈4眼,1次探通治愈62眼,2次探通治愈1眼,1例1眼未随诊;~12月龄者24眼,1次探通治愈12眼,2次探通治愈8眼,3次探通治愈2眼,未随诊2例2眼;~18月龄者9眼,其中1次探通治愈6眼,2次探通治愈3眼。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若患儿身体发育正常,年龄〉2月龄者应尽早行泪道探通术,且安全可行。

  • 标签: 泪道探通术 新生儿泪囊炎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评价不增加切口的20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29例(29眼)严重眼外伤合并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人采取玻璃体手术治疗,置灌注后,通过板层的20G玻切穿刺口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再通过此切口行玻璃体手术,处理玻血和或网膜损伤,术终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结果25例患者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充分引流完全复位,4例患者残留少量积血,表现为小块脉络膜隆起,注入硅油后,术后一月复查网膜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改善。结论采用不增加切口的三通道玻切的巩膜切口可以有效引流外伤脉络膜上腔出血,达到理想疗效。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脉络膜上腔出血 巩膜切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否是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linopathy,CSCR)发病的危险因子。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连续的100例急性CSCR患者就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同期就诊的非CSCR的门诊患者中根据年龄和性别选择病例与之匹配,以建立对照组,并进行相同的问卷回答。结果:在100例CSCR患者中,10例(10%)有激素使用史,男4例,女6例。而100例对照患者中仅有3例(3%)有激素使用史,男2例,女1例。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前瞻的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是CSCR发病的危险因子。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糖皮质激素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比较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中硅油与C3F8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率和高眼压发生率,为此类手术的填充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在不同时间段连续观察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分别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和气体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从手术后1wk;1,3,6,12mo,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最佳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气体组,但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眼压: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气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体手术后使用哪种填充物,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 惰性气体C_3F_8
  • 简介:目的分析剥脱综合征(ES)患者和正常人眼轴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的相关。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来本院就诊的Es患者106例(106眼)、正常人69例(69眼),均为维吾尔族。观察Es眼和非ES眼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有无差异,分析眼轴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的相关。结果ES患者眼轴长度为(22.89±0.91)mm,正常人眼轴长度为(23.12±0.9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ES患者前房深度为(2.84±0.41)mm,正常人前房深度为(2.93±0.3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ES患者眼压为(26.72±15.70)mmHg(1mmHg=0.133kPa),正常人眼压为(14.39±2.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Es患者眼轴与眼压具有相关(r=-0.412,P=0.00);正常人眼轴与眼压不具有相关(r=-0.102,P=0.405)。ES患者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具有相关(r=-0.33,P=0.001);正常人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不具有相关(r=-0.102,P=0.406)。结论维吾尔族ES患者的眼压较正常人高,其眼轴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具有负相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70—172)

  • 标签: 剥脱综合征 眼压 中央前房深度 眼轴
  • 简介:目的观察泪道探通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慢性化脓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32眼)慢性化脓泪囊炎患者行泪道探通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植入成功率100%。4眼于术后4-7d发生阻塞,及时行泪道冲洗后恢复通畅。硅胶管留置期间,其中溢泪、溢脓症状完全消除28眼,另外4眼仍有轻度溢泪。取出硅胶管后复发5眼占15%,治愈23眼,好转4眼,总有效率84%。结论应用硅胶管植入术治疗慢性化脓泪囊炎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安全高,具有肯定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溢泪 硅胶管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及安全,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和安全,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 标签: 23G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撕除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
  • 简介:目的观察上调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对家兔慢性细菌鼻窦炎动物模型上颌窦黏膜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以慢病毒(LV)为表达载体,上调IL-10的表达(LV-IL-10)。实验分3组:生理盐水注射组、LV-IL-10治疗组和LV-GFP注射组(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制作家兔慢性细菌鼻窦炎模型。在创伤前3d,各组上颌窦内侧壁黏膜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LV-IL-10和LV-GFP。于创伤后第3天和第10天取再生的上颌窦内侧壁黏膜,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三染色法观察创伤后第10天再生黏膜的形态特征。结果在创伤后第3天和第10天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LV-IL-10治疗组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炎症反应较轻,且IL-6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IL-6、IL-8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但3组间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家兔慢性细菌鼻窦炎创伤修复的动物模型中,上调IL-10的表达可以抑制再生黏膜中的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改善再生黏膜的组织重塑。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创伤修复 白细胞介素10 慢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4年共32例(32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即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组,对照组即单纯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组,每组16例,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观察组术中剥离适当范围视网膜前膜内界膜,对照组不剥离内界膜,两组均气液交换吸出视网膜下液,填充C3F8或硅油,随访2-24月,观察视网膜复位,裂孔解剖闭合,视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复位率:81.2%,对照组:9例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复位率56.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较好的改善术后视力。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 内界膜剥离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目的观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5例新生血管青光眼15只眼的患者,进行3—4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光凝治疗约一周后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患者出院后均要求术后随访12—15月,随访过程中观察眼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及眼球有无萎缩。15例患者12只眼眼压控制良好,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均消退,无明显眼球萎缩,成功率达80%。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木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效果良好。

  • 标签: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睫状体冷凝 小梁切除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术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 简介: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原田病急性期浆液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1-12/2003-07就诊本院患者11例(22眼)在临床诊断当天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剂量为500mg,1次/d,连续用3d后迅速减量,于7d内减为强的松口服.OCT和间接眼底镜观察炎症渗出吸收情况,检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次日即可观察到22眼视网膜下液均明显减少,静滴3d后浆液视网膜脱离基本消失,视网膜复位,出院时21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14眼(64%)视力恢复至0.5以上.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促进原田病急性期视网膜下液迅速吸收,恢复视功能,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大剂量 急性期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视网膜下液 治疗作用
  • 简介:目的:评价并比较180°和360°选择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lasertrabeculoplasty,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POAG患者60例60眼,分别采用532nm倍频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以光斑400μm,脉冲时间3ns,能量0.3~1.2mJ行180°和360°SLT。观察患者术后6mo的眼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眼压在激光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180°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5.6±2.0mmHg(1kPa=7.5mmHg),术后1h;1d;1wk;1,3,6mo眼压分别为27.1±2.1,16.5±1.9,19.6±1.9,18.5±1.8,19.9±1.9,20.3±1.8mmHg。360°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5.4±2.1mmHg,术后对应时间点眼压分别为26.6±1.9,15.9±2.0,19.0±2.0,17.8±1.9,18.7±2.0,19.2±1.9mmHg。两组术后1d;1wk;1,3,6mo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各时间点眼压的平均下降幅度比较,360°组较180°组术后眼压的平均下降幅度更大,其中术后3mo和6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60°SLT治疗POAG的疗效可能优于180°SLT。

  • 标签: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青光眼 眼压
  • 简介:研究内源大麻素N-花生四氢酸氨基乙醇(anan-damide,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细胞骨架及PGE2表达的影响。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行鉴定。对传3代的牛眼小梁细胞分别施加AEA浓度分别为0,0.1,1.0,10/μmol/L的无血清培养液,作用24h后提取细胞上清液,并将细胞置于倒置显微镜下摄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细胞面积。用ELISA法检测PGE2浓度的变化。结果:AEA可以产生明显的细胞舒张效应,呈浓度依赖。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成剂量依赖的促进PGE2的表达。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EA可引起小梁细胞的舒张和促进PGE2的释放。

  • 标签: 牛眼小梁细胞 N-花生四氢酸氨基乙醇 细胞骨 前列腺素 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制霉菌素泡腾片与湿润烫伤膏水浴后混合物(简称制霉菌素油剂)的广谱抗真菌、改善耳道内环境、恢复耳道上皮分泌及自洁功能的效果。方法以60例行真菌涂片滴入氢氧化钾镜于下检查确诊为真菌外耳道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周为1个疗程,不得中途退出。常规清洁耳道,待耳道干燥后涂布制霉菌素油剂,治疗3~5次后评估患者耳道不适症状的改善、分泌物质与量的变化、上皮充血糜烂的恢复、真菌的检测分型与培养药敏变化。结果药剂分布均匀,耳内分泌物易排出,患者的舒适度与上皮功能恢复改善快。结论制霉菌素有广谱杀真菌效果,合用湿润烫伤膏的油剂可改善耳道内环境。制霉菌素油剂治疗真菌外耳道炎符合耳道生理病理治疗需求,效果良好。

  • 标签: 制霉菌素 麻油制剂 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镜检 耳道自洁功能
  • 简介: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na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其中上气道神经肌肉的调控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正常人和OSAHS患者在清醒和睡眠状态下的神经肌肉活动进行综述,以阐释上气道神经肌肉调控参与OSAHS发病的可能机制。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神经肌肉 发病机制 上气道 调控 OSAHS
  • 简介:目的探讨中、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中、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29例(30眼),根据屈光间质情况分成光凝组和冷凝组,分别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全视网膜冷凝治疗,再结合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2±3.65)月。术后所有患者眼痛、头痛症状消失。光凝组16例,17眼,术后14眼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手术成功率82.4%,3眼需加用药物控制后眼压〈25mmHg,术后视力提高8眼(47.1%),15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2眼部分消退,残存数根干瘪的新生血管,冷凝组:13眼,术后10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成功率为76.7%,2眼需加用药物治疗,1例出现眼球萎缩。术后视力提高3眼(23.1%),11例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部分消退。结论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冷凝结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是治疗中、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有效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超全视网膜光凝 视网膜冷凝 巩膜池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4+T细胞钙支架蛋白AHNAK1的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小鼠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ophthalmopathy,TAO)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并筛选对AHNAK1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序列,慢病毒载体包装干扰序列,感染小鼠CD4+T细胞,检测AHNAK1静默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采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AHNAK1体内抑制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效果。结果:成功筛选出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并包装入慢病毒。病毒滴度为1.0伊106TU/mL,转染慢病毒的CD4+T细胞展现出失能倾向,抑制炎症免疫反应;在动物模型中抑制T细胞中AHNAK1表达可以有效控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显著降低治疗组T细胞中IL-2、IL-1茁和IFN-酌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小鼠AHNAK1shRNA的慢病毒,具有抑制T细胞分泌IL-2、IL-1茁和IFN-酌的表达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AHNAK1 T细胞 RNA干扰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免疫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