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住院患者急诊血标本传送合格率,保证临床治疗护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对住院患者急诊血标本传送环节进行改善。结果:住院患者急诊血标本传送合格率由21.20%提高到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充分发挥人员积极性,规范工作行为,改善工作质量,提高住院患者急诊血标本传送合格率。

  • 标签: 品管圈 急诊 血标本 传送 合格率
  • 简介:作为名医生,我和所有的医生样,都深知护理工作重要和艰辛。良好医护关系构建和谐医院重要基础,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内在因素之。护士不仅是患者“贴心人”,同样也给我们大夫带来了欢乐。每天当我们走进病房,走进监护室,脸上写满阳光护士们声问候,就让我们心情也充满了阳光,新天就这样有了良好的开始。

  • 标签: 国际护士节 医生 护理工作 和谐医院 医护关系 工作质量
  • 简介:目的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急性重症脑炎(AcuteEncephalitiswithRefractoryRepetitivePartialSeizures,AERRPS)自2001年被命名以来,相关英文文献陆续有报道。通过总结这1组患者疾病过程和临床特点,讨论其是否个新疾病范畴?填补中文文献空白。方法符合诊断标准患者4例,总结其临床过程,包括:既往史、前驱症状、出现前驱症状到癫痫发作时间、病毒谱分析(血液和脑脊液病毒免疫学分析、单纯疱疹病毒聚合酶链反应)、癫痫发作过程、多次反复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CT和MRI)特点以及预后。结果癫痫持续状态间识别要点为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和发热伴行,且极大剂量地西泮无效,极大剂量苯巴比妥(血药浓度60~10μg/ml更高)和麻醉剂有效。即便如此,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并不能完全控制。恢复期依旧以苯巴比妥为主,5~10mg/(kg·d),甚至更多(血药浓度50μg/ml左右)。病毒谱分析阴性。恢复期影像学表现不同程度脑萎缩,白质变性、局灶多发异常信号。预后较般脑炎差,多遗留精神运动障碍。结论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急性重症脑炎个独立疾病范畴吗?从疾病整体发生发展看,很有可能系个独立疾病,但其根本病因不能确立,导致认识过程延迟。持续发热与难以控制癫痫发作相并行,脑脊液中细胞与蛋白轻度增高,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最近在AERRPS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发现谷氨酸ε-2受体抗体提示有可能系免疫介导自身免疫性炎症。总之,对其认识还需要作进研究工作。

  • 标签: 脑炎 癫痫持续状态 难治性癫痫 苯巴比妥
  • 简介:目的建立新家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方法采用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成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观察并比较各组动物神经功能改变、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变化以及基底动脉和海马形态学变化。结果SAH组和L-SAH组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症状,SAH组较轻,L-SAH组较重且持续时间长。SAH组和L-SAH组枕大池二次注血后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根据平均血流速度计算基底动脉痉挛程度:SAH组在二次注血后1d、3d、7d分别为32.70±5.81、21.29±7.98、4.21±6.55;而L-SAH组为29.97±6.37、21.51±10.25、12.40±7.46。结论兔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制成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可用于研究SAH后神经功能损害药物干预。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模型
  • 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前主要分为两: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其中,易损斑块特点脂核大于50%,纤维帽薄,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少,巨噬细胞与泡沫细胞数量多于稳定斑块2~3倍,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多[1].……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目的探讨种新型大脑皮层神经元特异性结合物特性应用条件。方法将接有荧光素FITC肽段Tetl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进行染色,免疫双标法检测FITC-Tetl特异性标记神经元能力,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量化。同时以HEKC6细胞做为对照。结果FITC-Tetl达到定浓度(30Ixg/mL)时能特异性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元.其几乎不与胶质细胞、HEKC6细胞结合。过高(100μg/mL)过低(10μg/mL)浓度均不利于神经元标记。结论Tetl能特异性结合大脑皮层神经元,该肽段可能成为种新型中枢神经元标记靶向手段。

  • 标签: 大脑皮层 神经元 生物学标记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对1例Menkes病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以识别遗传性铜代谢异常引起神经系统变性病Wilson病与Menkes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与结果患者女性,8岁发病,逐渐出现下肢无力、关节变形、双手呈爪样偏向尺侧、骨质疏松、四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震颇、言语不利、精神障碍,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尿潴留等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呈高腭弓,双手轮替动作试验、跟-膝-胫试验和指鼻试验均不能完成,并有锥体束征;血清铜氧化酶0.02μmol/L。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亦称Wilson病)并骨质病。给予青霉胺0.25g口服,3次/d,治疗4年无效,改为0.25g口服,4次/d。治疗1年余,症状体征渐进性加重,16岁死亡。尸检结果显示,脑实质呈广泛性萎缩,双侧额顶叶皮质下白质严重萎缩、变性形成空腔。光学显微镜下基底节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血管管腔偶有不规则。内膜皱缩;皮质内颗粒细胞层神经元脱失明显,白质广泛脱髓鞘变性并有囊腔形成,可见大量增生星形细胞、吞噬细胞、异位神经元卫星细胞,血管周围无炎症细胞浸润;基底节区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均未见明显神经元脱失和坏死,但是神经元中卫星细胞明显增多,有大量激活小胶质细胞,尾状核尾神经元内有沉积物;未见AkheimerⅡ型星形细胞和Opaski细胞;小脑特征性变化为颗粒细胞层变薄,细胞减少,残留Purkinje细胞有明显树枝状突起(垂柳影样)突起局限性肥大处树突增多,局灶性轴突肿胀(鱼雷样变);并可见Purkinje细胞沉入颗粒细胞层内。结论(1)Menkes病亦可发生于女性,可于儿童晚期成年早期发病。(2)特征性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大片变性、坏死形成空腔,以及与临床症状、体征不平行基底节结构保留完�

  • 标签: 代谢疾病 发纽结综合征 神经病学表现 病理学 临床 遗传性疾病
  • 简介:目的分析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总院分院共687例分裂症患者日医嘱微机查询.结果(1)在687例分裂症患者中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奎地平,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3.5~4012mg/d,平均(367±250)mg/d.(2)687例患者中516(75.11%)例患者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185例(26.92%)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432例(62.88%)为单用药者,255例(37.11%)患者配合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而3种3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配用为0例,总计53例(0.08%)患者合并使用抗抑郁剂,106例(15.43%)合并心境稳定剂.(3)合并心境稳定剂频率依次为锂盐46例,丙戊酸钠30例,卡马西平30例.结论目前天津市安定医院处方方式仍以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考虑与患者病程较长,大部分患者仍沿用原老医嘱,且长期住院患者受医保经济负担影响有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处方 用药方式 精神卫生
  • 简介:患者,女,48岁,因“间断头晕7个月余,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个月”入院,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减弱,自述左上肢血压110/70mmHg,右上肢血压144/90mmHg(1mmHg=0.133kPa)。于外院行脑血管造影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释放ExpressLD8/17mm球扩式支架枚。术后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改善,双上肢收缩压差值降至15mmHg,头晕症状缓解。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上肢动脉搏动减弱头晕症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管腔狭窄率大于70%。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血压控制在140-160/80-90mmHg之间;高血脂病史8年;支架植入术后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氢氯吡格雷片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患者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吸烟饮酒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80mmHg(左上肢),150/90mmHg(右上肢),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较右侧弱。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自如,无复视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对称有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双侧深浅感觉查体对称,指鼻跟膝胫试验尚稳准,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风湿、免疫、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亦正常,仅高密度脂蛋白值略低:0.78mmol/L(正常为>1.04mmol/L)。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 标签: 再狭窄病例 动脉支架术 左锁骨
  • 简介:?目的:应用病人览表智能化系统,以解决传统住院病人览表信息局限,且需要护士手工填写现状。方法:病人览表智能化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时连接,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动态显示病人基本信息和医嘱信息等。结果:病人览表智能化系统在妇产科应用后,护士每天可节约用于填写、修改每个病人览表时间大约为30s至1min;能实时更新病人医疗信息,保证数据准确。结论:病人览表智能化系统应用,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有利于对高危病人管理,可以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智能化 病人一览表 信息系统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54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因疑人下毒,疑人迫害,凭空闻人语复发周,于2005年1月第二次入院。患者于2004年5月不明原因出现无故担心。紧张害怕,烦躁不安,眠差。继尔出现疑人迫害,疑人议论,生活失理。于2001年10月第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1mgBid治疗住院29天,获近愈出院,治疗期间无溢乳副反应。

  • 标签: 女患者 利培酮 泌乳 绝经 治疗期间 精神分裂症
  • 简介:  1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27岁.入院前2年出现头晕,多于劳累、情绪激动后发作,伴视物旋转、四肢无力,偶有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无言语不清,无肢体抽搐,无二便障碍.每次症状持续数十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行系统诊治.……

  • 标签: 脑梗塞 大动脉炎 诊断
  • 简介:目的报告1例室管膜下瘤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4岁。突发意识障碍,全身抽搐,短暂失忆。MHI检查显示左侧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部分区域明显强化,脑室扩张、积水。手术中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边界清楚,血运中等,质地柔软,分块切除。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成团、成簇分布于致密胶质纤维基质中,并可见许多微囊腔结构形成,微囊腔中有少许嗜酸性蛋白蓄积物;肿瘤细胞大小均匀致,无明显异型性;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巢蛋白表达阳性,但不表达神经元核抗原,Ki-67抗原标记指数〈1%。结论室管膜下瘤发生于脑室系统、生长缓慢少见良性肿瘤,以成年男性高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室管膜下 侧脑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溴隐亭治疗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后并发脑脊液漏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例溴隐亭治疗后并发脑脊液漏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肿瘤均广。泛侵犯颅底,在溴隐亭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脑脊液漏。1例经停药脑室外引流处理后脑脊液漏停止.另一例经停药、经蝶手术修复漏口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后脑脊液漏停止。在脑脊液漏好转2周后均继续予以较小剂量溴隐亭治疗,随诊3年和9个月无脑脊液漏复发,血泌乳素水平渐下降,肿瘤渐缩小。结论溴隐亭治疗合并颅底破坏垂体泌乳素腺瘤时有并发脑脊液漏可能。停药、手术修复漏口肺脊液外引流治疗此类并发症有效方法。继续小剂量溴隐亭治疗可使肿瘤缓慢缩小并减少脑脊液漏发生可能。

  • 标签: 溴隐亭 脑脊液漏 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
  • 简介:创伤性颅骨缺损大都因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所致,部分因开放性颅脑损伤火器性穿透伤所致,目前国内外创伤性颅骨缺损般选择二期修复。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从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选择需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除外开放性颅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体颅骨骨微粒期种植修复创伤性颅骨缺损,目前已开展手术2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微粒 一期 种植 修补 颅骨缺损
  • 简介:视神经脊髓炎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多为复发性病程.并选择性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视神经炎和横惯性脊髓炎相继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肢体瘫痪。此外,也有文献报道,视神经脊髓炎也可以累及脑干,导致顽同性呃逆和呕吐,并且该症状多出现在疾病早期。本文报道1例以呃逆为首发症状视神经脊髓炎,并结合文献复习。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呃逆 延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