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诞实的GlST的CT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胃或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倾向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见出血或不规则坏瑰羼,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一致,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14例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例行近端胃切除术,2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全部随访6~36个月,1例于术后第11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无瘤生存。1例于术后23个月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伴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再次手术后带瘤生存。1例于术后24个月肝脏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完整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规范的外科治疗可改善病人生存质量,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疗效。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性水肿系由各种肾脏疾病而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泛溢肌肤,临床表现常有

  • 标签: 肾胃胃肾水肿 水液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健脾益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给予西药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基础上根据健脾益瘀法给予中药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9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益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健脾益肾化瘀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 疗效
  • 简介:肾虚有几种类型,常见的有肾阳虚、肾阴虚、气不固、精不足等。中医养生和治病讲究对症,日常养补肾,分清肾虚类型是前提,不然盲目乱补,不仅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中医养生 肾虚 肾气不固 肾精不足 肾阳虚 肾阴虚
  • 简介:摘要损伤仍然是泌尿外科急诊常见疾病,损伤的早期的诊断和正确合理的处理对预后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关于损伤的文献温习,并作一概述。

  • 标签: 肾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皮镜术是近年来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逐步推广的微创术式,是目前治疗复杂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治疗手段,在镜引导下实现微创化治疗,伴随镜分辨率的不断提升,肾结石的清除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因手术切口较小,与传统手术相比,患者术后恢复期显著缩短。但经皮镜术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并发症风险,尤以出血较为常见,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经皮镜术后并发出血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综述,为后期诊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经皮肾镜术 肾出血 肾结石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PCNL造瘘管改为旁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按一定标准入选病例,2005年至2009年间mPCNL术采用了2种外引流方法A组65例,采用了无管;B组128例,留置了旁引流管。观察2组术后的以下临床资料发热、腰腹疼痛程度及镇痛药需求、腰部肿胀、周积液、尿外溢、皮肤伤口愈合平均天数、平均住院天数、B组引流情况等。结果术前2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肤伤口愈合平均天数、平均住院天数等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镇痛药需求、腰部肿胀、周积液等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热平均天数、疼痛程度、镇痛药需求平均天数、腰部肿胀平均天数、周积液平均天数等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CNL造瘘管改为旁引流管与无管有相同的优点,并更安全可行。

  • 标签: mPCNL 造瘘管 引流管 上尿路结石
  • 简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估计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1~2人,最好发于胃,次为小肠[1-3]。最早由Mazur和Clark于1983年提出并命名,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等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不同,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表型,多呈CD117免疫组染色阳性,肿瘤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1-3]。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或腹块为主要表现,但不具特征性,术前诊断和分期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可显示肿瘤全貌及其局部侵犯与转移,系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临床应用也最为普遍[1]。笔者就肿瘤CT探查方案、定性与分期诊断、治疗后随访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展与注意事项予以评价。

  • 标签: 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间质瘤 价值评估 间叶性肿瘤 多层螺旋CT检查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平均直径4.5cm。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伊马替尼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楔形切除术 伊马替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28岁。主因停经50天腹痛前来就诊。经腹B超示:宫腔内可见一壁薄的椭圆形囊,位于宫腔中央,两侧对称,右侧宫角增宽。为明确诊断,随后又查阴道超声,结果示:于右侧附件区靠近宫角处可探及一妊娠囊,内可见少许胎芽,未见明显胎心。诊断为:右侧输卵间质部妊娠伴宫内假囊。后经氨甲喋呤、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后2周复查阴道超声,结果示:宫内假囊消失,右侧附件区妊娠囊消失。

  • 标签: 诊断 宫内 妊娠囊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阴道超声 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