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6例)与常规组(46例)。试验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2~80(67.25±8.25)岁,常规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3~83(68.14±8.36)岁。常规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试验组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优良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优良率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1,P=0.021),且试验组的优良率[86.96%(40/46)]高于常规组[67.39%(3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P=0.02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25.25±3.14)分比(20.25±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4,P<0.001)。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3/46),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10/46),试验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4.389,P=0.036)。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提高患者的康复优良率,减轻腰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切口表面感染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领域的各国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文献出版年、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被引文献及研究热点,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可视化视图。结果分析收集的2 508篇文献,可呈现三类结果。(1)文献基础信息分析显示:①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672篇),其次是英国和加拿大,中国位居第四;②发文量前三的作者分别是Kanis JA、Cooper C和McCloskey EV;③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其次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文献高被引聚类分析显示,118篇高被引文献主要分为五大聚类,涉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药物依从性、管理共识及预防再骨折策略。(3)研究热点时间叠加视图显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治疗药物,当前研究热点主要为分子靶向药物、骨小梁评分和骨折联络服务。结论本研究分析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的研究活跃度日益增加,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要关注于分子靶向药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理念、新兴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和骨折防治管理模式。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临床管理 VOSviewer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0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覆盖全国11个省(直辖市)44个县(区),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收集调查对象相关变量,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应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5 728人,中国≥40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95%CI:30.3%~34.7%)。其中,40~、50~、60~、70~、≥80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6.0%(95%CI:4.5%~27.5%)、18.4%(95%CI:15.9%~20.8%)、37.5%(95%CI:34.5%~40.4%)、52.9%(95%CI:47.5%~58.3%)和68.0%(95%CI:55.9%~80.1%);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10 000元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P<0.001),分别为47.2%(95%CI:43.0%~51.3%)和40.3%(95%CI:36.9%~43.7%);农村[35.1%(95%CI:32.0%~38.1%)]高于城市(P<0.001);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69.9%(95%CI:59.0%~80.8%)、42.2%(95%CI:38.7%~45.7%)、24.2%(95%CI:21.3%~27.1%)和14.6%(95%CI:11.1%~18.0%)。月经维持年限≤30年和绝经年限≥11年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相对较高(P<0.001),分别为46.1%(95%CI:40.8%~51.3%)和48.2%(95%CI:45.0%~5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10 000元、低体重、月经维持年限≤30年、绝经年限≥11年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高。结论我国≥40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且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组间存在差异,应有效开展重点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控工作。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女性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3个月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分析早期不良反应,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60例,收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既往脆性骨折史、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地舒单抗60 mg皮下注射治疗,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采用NR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ODI对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3个月后,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骨质疏松症程度、是否有脆性骨折史和是否有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的患者中,NRS评分以及ODI较治疗前均是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既往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患者较无骨折史患者的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较骨质疏松症患者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值与治疗前后NRS评分降低程度呈负相关(P=0.042)。260例患者中出现骨骼肌肉疼痛6例(2.3%),乏力5例(1.9%),皮疹4例(1.5%),泌尿系感染2例(0.7%),头晕2例(0.7%),发热2例(0.7%),低钙血症1例(0.4%),不良反应报告共22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8.5%。结论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早期改善疼痛症状以及功能障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特别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较低、合并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狄诺塞麦 骨质疏松,绝经后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序贯护理联合核心肌群锻炼对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形式设置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序贯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锻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量表无统计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改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疼痛情况比观察组严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序贯护理联合核心肌群锻炼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腰椎功能,降低疼痛感,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序贯护理 核心肌群锻炼 腰椎骨质疏松骨折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随着椎体强化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多数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骨折、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与患者自身因素、骨水泥因素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明确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为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7例OVCF行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138例;年龄58~88岁[(73.1±6.9)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血管渗漏分为血管渗漏组(39例)和无血管渗漏组(178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解剖位置、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相关(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伤椎解剖位置、手术入路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内裂隙征(OR=7.00,95%CI 1.57~31.30,P<0.05)、椎基静脉孔(OR=7.52,95%CI 1.94~29.16,P<0.01)、PVP(OR=10.98,95%CI 2.51~47.94,P<0.01)、骨水泥稀薄期注入(OR=5.91,95%CI 1.45~24.15,P<0.05)、骨水泥注射量大(OR=3.60,95%CI 1.70~7.65,P<0.01)、骨水泥边缘区注射(OR=24.80,95%CI 5.28~116.37,P<0.01)与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显著相关。结论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PVP,以及骨水泥稀薄期注入、注射量大、边缘区注射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病变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但是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专家制订并发布了《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由于篇幅限制,指南并未对相关推荐意见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为此,笔者对SCOVF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和内固定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同行更好地掌握指南的内涵并正确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出院计划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0例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6例;年龄53~92岁[(72.0±9.9)岁]。将2020年1月至6月入院的115例纳为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20年7月至12月入院的115例纳为出院计划组,给予基于ERAS的出院计划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出院前4 h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评分、入院时及出院前4 h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PS)评分、12∶00前出院率、入院时及术后6个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简明生存质量量表(COQOL)评分、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出院计划组3例失访,常规护理组4例失访。出院计划组住院时间为(2.8±0.6)d,常规护理组为(2.6±0.7)d(P>0.05)。出院前4 h出院计划组RHDS评分为(103.0±8.3)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3±9.5)分(P<0.01)。入院时两组C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4 h出院计划组CPS评分为(28.9±3.5)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24.3±4.8)分(P<0.01)。出院计划组12∶00前出院率为27.7%(31/115),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5.3%(17/115)(P<0.05)。入院时两组CO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出院计划组COQOL评分为(21.6±6.2)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6.6±6.9)分(P<0.01)。术后6个月出院计划组再骨折发生率为4.5%(5/112),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2.6%(14/111)(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基于ERAS的出院计划能够提高OTLF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照顾者准备度和生存质量,优化床位管理,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患者出院 生活质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自我效能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实施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钙素高于对照组,骨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S模式可显著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折联络服务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补肾健脾活血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1月-2019年6月上海市浦东医院180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补肾健脾活血汤。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和血清钙水平,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HbAlc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及趋化素水平。采用双能X线测量仪检测骨密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86/90)、对照组为76.7%(69/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25,P<0.01)。治疗后,研究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851、15.365、27.339,P值均<0.001);空腹血糖、HbA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287、10.304,P值均<0.01),骨密度、血清钙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644、3.964,P值均<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TNF-α[(6.30±2.05)pg/ml比(10.43±3.26)pg/ml,t=10.174]、MCP-1[(324.38±20.05)pg/ml比(411.14±27.67)pg/ml,t=24.087]及趋化素[(57.74±8.35)ng/ml比(63.34±10.64)ng/ml,t=3.92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IGF-1[(167.79±11.31)μg/L比(142.21±9.34)μg/L,t=16.54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健脾活血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糖水平和骨密度,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糖尿病并发症 肾虚血瘀证 补肾健脾活血汤 二甲双胍 骨化三醇 治疗,临床研究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PVP治疗的102例(145椎)OVCF患者的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X线检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后凸角,并统计手术有效率。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6.69±1.14)分将至术后3 d的(2.25±0.84)分,ODI由术前的(65.96±8.36)分降至术后的( 28.6±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后3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O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角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患者术后完全缓解95例(93.14%),部分缓解5例(4.90%),总有效率为98.04%(100/102)。结论PVP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OVCF安全有效。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固定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PFNA固定术,研究组接受PFNA固定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健侧髋部与腰椎骨密度、术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Harris评分为(89.15±5.13)分,高于对照组的(60.08±5.23)分,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患者健侧髋部以及腰椎骨密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8/45),不良反应症状较轻,给予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固定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疼痛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 唑来膦酸 Harri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购自上海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MP-9组。模型组和BMP-9组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8周后手术折断右侧股骨建立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假手术组仅摘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BMP-9组大鼠于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BMP-9的腺相关病毒1×1010 v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骨折部位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1×1010 vg。分别取注射后第7周模型大鼠,X线摄片后用半定量评分法对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测定骨折处行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骨折愈合的力学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代谢指标变化;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骨折部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的mRNA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与模型组(1.15±0.21)比较,BMP-9组大鼠骨折部位BMP-9 mRNA水平(3.94±0.3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5)。与模型组X线评分和骨密度[(2.23±0.25)分、0.077±0.002]比较,BMP-9组大鼠X线评分和骨密度显著增加[(4.10±0.31)分、0.02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3.091,P<0.05)。与模型组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BGP)水平[(20.33±3.05) U/L、(1.12±0.07) μg/L、(2.21±0.36) μg/L]比较,BMP-9组大鼠血清ALP、OPG和BGP水平[(29.18±3.29) U/L、(1.39±0.09) μg/L、(4.48±0.51) μg/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2.514、2.814,P<0.05)。与模型组比较,BMP-9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参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2.104、2.810,P<0.05)。与模型组VEGF和RANKL水平(1.23±0.24、1.00±0.19)比较,BMP-9组大鼠VEGF和RANKL水平(2.58±0.31、3.29±0.2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2.914,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BMP-9在骨折部位表达,可显著改善骨代谢,提高骨折部位愈合,提高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形态发生蛋白-9 愈合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与自噬对大鼠氟骨症骨质疏松中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采用灌胃给氟建立大鼠氟骨症模型,设立对照组、10 mgF-/kg组、20 mgF-/kg组、2 mg/kg雷帕霉素(RAPA)+10 mgF-/kg组和2 mg/kg RAPA+20 mgF-/kg组,每组20只,实验周期3个月。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骨组织的变化,骨密度仪和力学生物仪检测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指标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及最大承受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I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骨组织磷酸化mTOR(p-mTOR)、自噬相关指标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II(LC3-II)、ALP、成骨细胞转录因子(Osteri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吸收指标RANKL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 mgF-/kg和20 mgF-/kg组大鼠氟斑牙表现明显,骨膜厚度增加且出现吸收陷窝,血清中BGP、OPG、PINP、TRACP和RANKL含量上升(P<0.05),骨组织骨密度、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和最大承受力明显降低(P<0.05),骨组织p-mTOR和p62表达减弱(P<0.05),ALP、Osterix、Runx2和RANKL表达增加(P<0.05)。与10 mgF-/kg和20 mgF-/kg组比较,2 mg/kg RAPA+10 mgF-/kg和2 mg/kg RAPA+20 mgF-/kg组无明显氟斑牙症状出现,血清中ALP、BGP和OPG水平明显升高(P<0.05),TRACP和RANKL含量降低(P<0.05),骨组织骨密度、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和最大承受力明显上升(P<0.05),骨组织p-mTOR、p62和RANKL表达减弱(P<0.05),LC3-II、LC3-II/LC3-I、ALP、Osterix和Runx2表达增加(P<0.05)。结论RAPA可能通过抑制mTOR磷酸化激活自噬,促进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从而缓解氟骨症大鼠早期骨质疏松

  • 标签: 大鼠 氟中毒 氟骨症 骨质疏松 雷帕霉素靶蛋白 自噬 骨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否能够证明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相关。方法依据Meta分析要求,对CBM、CNKI、MEDLINE、PubMed、Springer、Embase、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网、专利数据库等进行检索,严格评价纳入以双膦酸盐药物作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并收录有效的相关的数据资料,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20年5月。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评估关联强度。根据是否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根据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受试者共42 849例,双膦酸盐组患者22 605例,死亡855例,安慰剂组20 244例,死亡880例。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与总死亡率相关性的为RR=0.949(95% CI:0.866,1.040,P=0.264)。阿仑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与总死亡率相关性的为RR=0.996(95% CI:0.705,1.407,P=0.982),伊班膦酸盐为RR=0.802(95% CI:0.496,1.298,P=0.369),利塞膦酸盐为RR=0.915(95% CI:0.757,1.105,P=0.354),唑来膦酸盐为RR=0.898(95% CI:0.770,1.047,P=0.168),尚未发现双磷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与总死亡率的关联性。结论经meta分析发现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总死亡率未见明显降低。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双膦酸盐 总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结合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焦虑情绪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10例,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结合病情及意愿进行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人文关怀护理联合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状况、骨密度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第1、3、5周两组评分均呈阶梯式降低,研究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测定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骨密度状况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提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55(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8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

  • 标签: 人文关怀护理 功能锻炼 骨质疏松 焦虑情绪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继发于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Ⅰ型1例,Ⅱ型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9.24±4.09) h。2例术中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段的切除和重建,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出院后预防性口服阿苯达唑药物2年,其中采用人造血管重建门静脉的患者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未见复发和血管并发症。5例行姑息性切除大部分泡球蚴病灶,未切除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段,出院后终身口服阿苯达唑药物。随访5例患者第一肝门残留病灶无发展征象,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进展,其中2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致多次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结论根治性肝切除和血管重建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安全有效。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门静脉 肝切除术
  • 作者: 徐池 孙瑶 钱佳栋 陆雅萍 费勇 姚明 黄冰 叶玲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浙江省 314000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市 310053,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浙江省 314000,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 314000,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浙江省 314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行颈5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继发性嗅觉缺失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嗅觉缺失经常规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转入疼痛科治疗患者33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行颈5交感神经节阻滞(CSGB)注入治疗药液10 ml,注射后超声监测药液扩散距离(DD)、颈椎长度(CL)及DD占CL的百分比;记录治疗前(T0)、注药完毕即时(T1)、治疗后10 min时(T2)、治疗后1周时(T3)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不同病程、不同年龄段治疗后嗅觉功能的恢复程度,及T0、T3时点嗅觉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本研究33例患者治疗前嗅觉功能评分均为0分,T3时嗅觉功能评分为(2.0±0.9)分,有效率为87.9%(29/33例),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优效、良效、可效、无效分别为10、18、1和4例。DD/CL值与T3嗅觉功能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54,P=0.392);病程≤1年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20/20例),病程>1年者治疗有效率69.2%(9/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患者治疗有效率84.2%(16/19例),年龄>50岁患者治疗有效率92.8%(13/14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MAP、HR在T1时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组33例患者CSGB后出现声音嘶哑8例(24.2%),未见臂丛神经阻滞导致的手麻、上肢无力,无呼吸困难、气胸、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C5水平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继发性嗅觉缺失安全有效。

  • 标签: 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 颈椎骨 嗅觉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继发性青光眼患者15例1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系统性眼科评估。根据患者年龄、视力、眼压、眼前节、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选择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房角分离、睫状体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手术后随访时间3~37个月。观察患眼临床特征以及手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17只眼中,男性11例13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6.14±7.37)岁。FEVR分期为2B、3B、4A、4B、5A、5B期分别为1、1、5、6、3、1只眼。患眼眼压(42.74±9.06)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患眼均存在浅前房及房角关闭、虹膜前和(或)后粘连、晶状体混浊、视网膜脱离。存在虹膜新生血管4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行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房角分离手术16只眼,其中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8只眼;行睫状体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末次随访时,眼压恢复正常范围16只眼;前房深度恢复正常16只眼。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FEVR继发性青光眼最主要病因为前房及房角结构和功能异常,见于FEVR分期中2B期及以上;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结构,无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继发性青光眼 临床特征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