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染色变异”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内容包括:辨析染色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关系,对染色组概念的理解,二倍、多倍、单倍体概念的分析和比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主构建模型,以图形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辨析。

  • 标签: 染色体变异 图形 知识 巧用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科学家最近发现.男性体内特有的控制遗传特征的重要物质——Y染色,其功能已经大为退化.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之中。

  • 标签: 男性 Y染色体 基因突变 遗传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性染色异常对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cffDNA)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筛查胎儿性染色非整倍性(sex chromosome aneuploidies,SCAs)结果的影响。方法以36例NIPT提示为SCAs高风险、但经羊水诊断证实为假阳性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母体外周血染色核型分析或母体白细胞全基因组高通量低深度测序。结果共发现8例孕妇存在性染色异常,异常率达22.22%,其中3例为非整倍体异常,4例为性染色嵌合体,1例为染色结构异常。NIPT重分析测序结果与母体染色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当cffDNA(ChrX)/cffDNA的比值>2时,6/8的孕妇存在母体性染色异常,胎儿核型为正常;而当其比值<2时,36例孕妇中仅2例存在母体性染色异常,10例胎儿被证实为SCAs。结论母体性染色异常会显著干扰NIPT的检测结果,这可能是NIPT检出胎儿SCAs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当NIPT提示胎儿SCAs时,有必要检查母体的性染色。cffDNA(ChrX)/cffDNA的比值可能有助于判断异常信号的来源。

  • 标签: 性染色体 胎儿游离DNA 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 无创产前检测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明确1例嵌合型标记染色患者的核型及其来源。方法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样,进行染色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核型为mos 47,XX,+mar [45]/48,XX, +2mar[3]/ 46,XX[52];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15q11.1q11.2(20 161 372-24 314 675)×3,重复片段约4.15 Mb;荧光原位杂交显示约50%的细胞含有的标记染色为一条包含有双份D15Z1探针位点片段的衍生双着丝粒15号标记染色。此标记染色未包含Prader-Willi syndrome/Angelman syndrome综合征的SNRPN和PML探针位点片段。结论当患者的核型与其表型不一致时,将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可以明确患者的核型和基因定位,为其后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遗传咨询。

  • 标签: 细胞遗传 基因芯片 荧光原位杂交 标记染色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染色2q24.3微缺失相关癫痫患儿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3例2q24.3微缺失的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13例2q24.3微缺失癫痫患儿缺失片段大小为0.18~7.31 Mb,缺失区域包含的主要致病基因为SCN3A、SCN2A、TTC21B、SCN1A和SCN9A基因。13例患儿中男7例、女6例,癫痫的起年龄为3.3(2.5,6.0)月龄。13例患儿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局灶性发作13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6例、肌阵挛发作3例、痉挛发作和强直发作各2例。发作有热敏感9例,有癫痫持续状态6例。1例智力、运动发育正常,余12例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6例有颅面部异常,1例有右手拇指六指畸形,1例有多系统受累。脑电图显示发作间期局灶性放电3例,多灶性放电5例,多灶性兼有广泛性放电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13例患儿中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4例、侧脑室扩大4例、脑白质髓鞘化延迟1例。诊断符合Dravet综合征5例。末次随访年龄为2.5(1.4,5.5)岁,其中1例癫痫发作已控制1年以上,其余12例仍有发作。结论2q24.3微缺失相关癫痫患儿主要与SCN3A、SCN2A和SCN1A基因缺失有关,癫痫发作多在婴儿早期起,发作类型多样,以局灶性发作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多见,发作多数有热敏感特点,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含有SCN2A和SCN3A基因缺失的患儿表型重于仅含SCN1A基因缺失的患儿。

  • 标签: 癫痫 2q24.3微缺失 热敏感 癫痫持续状态 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18号染色短臂部分缺失胎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抽取孕妇及丈夫外周血、胎儿羊水进行常规染色G显带,应用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核型结果精确定位,运用着丝粒探针Cep11 Aqua和端粒探针Tel11q SO、Tel18 SG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胎儿羊水和孕妇夫妻缺失位点。结果胎儿羊水细胞常规染色G带核型为46,XN,del(18)(p11.3);CMA结果显示胎儿18号染色部分单体,缺失区域为染色短臂部分p11.32-p11.31(136 226-6 796 178),片段大小6.66 Mb;FISH结果为18号染色短臂部分缺失。孕妇外周血核型及CMA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与胎儿羊水细胞一样大小片段的缺失。丈夫外周血核型及CMA结果正常。结论本例孕妇、胎儿18号染色短臂部分缺失相同,孕妇无缺失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可能表现为染色显性遗传模式而外显率低外显不全。但胎儿孕33周时胚胎停育,不排除母代外显不全子代外显可能。

  • 标签: 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临床表型 遗传咨询
  • 简介:本课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达到本节的三维目标。

  • 标签: 性染色体 伴性遗传 色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个罕见的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个听力障碍合并前庭导水管扩大的耳聋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用Sanger测序法对侯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弟弟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2个与染色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的FOXI1基因c.748dupG(p.Asp250Glyfs*30Asn)(致病,PVS1+PM2+PP4,尚未见报道)杂合变异和c.879C>A(p.Ser293Arg)(疑似致病,PM2+PM3+PP1+PP4,首次报道)杂合变异,先证者父母听力正常,分别为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和c.879C>A杂合变异携带者。先证者弟弟听力正常,携带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结论该家系为一个罕见的FOXI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染色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FOXI1基因c.748dupG和c.879C>A为新发现的变异,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以根据上述发现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再发风险评估。

  • 标签: FOXI1基因 前庭导水管扩大 耳聋 基因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移植前经后腹腔入路切除染色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的有效性及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为ADPKD并在肾移植前行后腹腔镜多囊肾切除术的患者共22例。收集患者术前流行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情况、中转开腹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等。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50.95±9.28)岁,术前平均多囊肾最长径为(18.83±2.38) cm。22例患者中,20例为移植做准备而切除多囊肾,另2例因多囊肾囊腔破裂出血而切除多囊肾。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91.14±70.46)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100 mL。其中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给予术中输血。2例患者因术中粘连严重而中转开放手术。在术后恢复方面,患者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09±0.61) d,平均放置腹腔引流管时间为(5.32±2.08)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55±2.34) d。在术后并发症方面,4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疼痛、出血等并发症,但均在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对于ADPKD患者,在移植前经后腹腔镜入路可有效切除原位多囊肾。同时,该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较低,可作为ADPKD患者肾移植前切除原位多囊肾的首选术式。

  • 标签: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围手术期医护 有效性研究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 后腹腔
  • 简介:机械性大疱性疾病Hallopeau-Siemens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HS-RDEB)是由染色3p21.31上的Ⅶ型胶原基因(COL7A1)突变引起,典型表现为2个等位基因上出现移码、剪切位点或无义突变。本文作者描述了1例HS-RDEB患者发生了一种新的纯合性移码突变,在COL7A1外显子3上的第345位点插入G。然而,亲代DNA序列分析显示尽管患儿的母亲是这一突变的杂合子携带者,其父亲的DNA仅包括野生型序列,微卫星标记分析确认其亲子关系并对3号染色的28个微卫星基因检测显示患儿3号染色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标记物检测均显示其为3号染色呈现单母体型的纯合子。由此认为,该患者HS-RDEB的基因型是由于3号染色的单亲二体性以及COL7A1突变基因位点的纯合性降低所致。根据作者了解,单亲二体性染色(UPD)型HS-RDEB以往文献中未见有报道,而且,本文报道的患儿为染色3型UPD的第3例病例。本例HS-RDEB的严重性与其他此型基因改变的病例相似,未观察到有其他的表型异常,提示其有3号染色上的母体印记基因缺乏。3号染色呈单亲二体性而无其他异常表型的隐性遗传营养...

  • 标签: 体性异常 呈体性 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简介:摘要托伐普坦(tolvaptan)已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染色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治疗,并实现了国产化。为帮助国内肾科医师有效、安全地使用托伐普坦治疗ADPKD患者,专家组依托已有文献结合国内ADPKD患者诊疗现状编写了本部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实践参考。共识首先描述ADPKD及快速进展型ADPKD的诊断方法与标准,概述ADPKD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进而详细阐述了托伐普坦治疗ADPKD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个体化治疗前评估与剂量滴定办法、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置办法、联合用药注意事项及终止治疗时机,总结了规范化应用托伐普坦治疗ADPKD的全流程。该共识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肾科医师应用托伐普坦治疗ADPKD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 托伐普坦 药物疗法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在染色结构异常不孕夫妇治疗中的应用,为PGT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由于染色结构异常到新疆佳音医院接受PG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异常类型分为相互易位、罗氏易位和倒位3组。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受精后选择培养至囊胚期胚胎进行外滋养层细胞活检及胚胎细胞染色高通量测序,挑选检测结果正常的胚胎行单囊胚解冻移植。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和胚胎培养情况、囊胚活检测序结果以及移植后的妊娠结局进行组间比较。结果51例患者共完成了67个PGT周期,总计对189枚囊胚进行了PGT。3组间的复合异常胚胎比率与非整倍体胚胎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他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个完成移植的周期中有16个成功妊娠,妊娠率为48.5%,且有7例已顺利分娩获得健康子代。结论PGT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染色结构异常夫妇的生育情况,不同结构携带者的胚胎异常类型比例存在差异,可作为遗传咨询参考。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染色体结构异常 高通量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