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microarrayanalysis,CMA)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染色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染色组的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检测技术。CMA以其高分辨率、高效率、高自动化操作等优点,不仅能有效检测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所能检测的染色数目异常及非平衡性结构异常,还能检测染色组亚显微结构水平上不平衡重排引起的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variation,CNV),成为现代临床遗传学常规诊断工具,并被引入到产前胎儿遗传疾病检测中。本文将就产前胎儿遗传、胎儿遗传检测的技术回顾、CMA技术的发展及在胎儿遗传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和面临的挑战等做一个详细的综述。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产前诊断 遗传病 遗传咨询
  • 简介:KCNQ4基因是非综合征性染色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2的致病基因,自从1999年其第一个突变被发现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23种突变被发现。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新突变不断被挖掘出来。本文对所有已经发现的KCNQ4基因突变及其相关致聋机制进行了逐一介绍,以使研究人员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DFNA2 KCNQ4 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绒毛取样产前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B超定位经腹绒毛取材法,采用绒毛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G显带进染色核型分析。结果934例绒毛标本中,其中85例为流产胚胎,培养成功率为99.46%。849例绒毛活检术中,异常核型75例,异常率为8.83%。其中多倍8例,12-三2例,13-三2例,16-三10例,18-三10例,21-三7例,22-三2例,标记染色2例,性染色异常9例,分别是1例47,XXY和8例45,X0。嵌合体3例,结构异常6例,染色多态性14例,涉及的染色有16、15、13。85例胚胎终止发育后,清宫术绒毛取材,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分析,检测出27例染色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1.76%。结论绒毛染色核型分析是孕早期产前诊断和胚胎停止发育原因分析常用的方法,是早期、快速、有效、安全的产前诊断方法。将绒毛染色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前诊断,有效避免染色异常儿的出生,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绒毛 染色体 核型分析 流产胚胎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的产前诊断指征,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儿染色核型分析的5655例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产前诊断指征包括: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高风险,如21-三综合征风险值≥1/270或18-三综合征风险值≥1/350(2482例),高龄(年龄≥35岁,1889例),不良妊娠史(675例),夫妇一方染色异常(49例),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465例),以及早孕期接触大量化学毒剂、辐射或严重病毒感染,或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等(95例),上述产前诊断指征均为单一指征,无交叉。通过羊膜腔穿刺染色检查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确诊。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上述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类别及检出例数、检出率,以及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与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胎儿染色核型异常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介入性产前诊断术前均与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5655例孕妇中,共计检出胎儿染色核型异常为124例,检出率为2.2%。分别以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高风险、高龄、不良妊娠史、夫妇一方染色异常、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早孕期异常物质接触史为产前诊断指征,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分别为2482、1889、675、49、465及95例,检出胎儿染色核型异常分别为40、47、12、5、19及1例,检出率分别为1.6%、2.5%、1.8%、10.2%、4.1%及1.1%。夫妇一方染色异常及产前超声检查异常孕妇胎儿的染色核型异常发生率较高。上述具有不�

  • 标签: 产前筛查 超声检查 产前 染色体畸变 胎儿
  • 简介:本课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达到本节的三维目标。

  • 标签: 性染色体 伴性遗传 色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孕不育患者染色情况,了解染色异常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4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外周血染色核型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中有57例性染色异常,其中有13例为女性,44例为男性;有20例为数目异常,17例为结构异常,另外20例为Y染色异态性。结论引起不孕不育的原因众多,染色异常特别是性染色异常为重要发病因素。

  • 标签: 不孕不育 染色体
  • 简介: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胎儿生长受限(FG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胎儿医学中心以FGR为指征行产前诊断的95份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传统染色核型分析,68例行CMA检测。结果核型分析检测出8.42%(8/95)的异常,而CMA发现14.71%(10/68)的异常。在核型正常的FGR中,CMA额外检出8.33%的异常。CMA检测的异常包括2号染色单亲二和5q12.1、19p13.3p13.2和11p14.3等染色微缺失/微重复。相关基因包括PMP22、ERCC8和C3。结论CMA技术可以显著提高FGR遗传学病因的检出率。

  • 标签: 胎儿生长受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通过对现场检材采用染色和Y染色联合检验,为刑案现场勘查和DNA检验有效结合提供思路。用二步擦拭法提取现场检材遗留生物信息,分别应用Identifiler~(TM)Plus扩增试剂(ABI公司,美国)、Y-filet扩增试剂盒(ABI公司,美国)对检材样本进行复合扩增,扩增产物经3130XL进行检测。3份棉签拭子经过Identifiler~(TM)Plus扩增全部得到混合STR分型,经过Y-filer扩增检验,均检出同一个男性的Y-STR分型。经过大规模家系排查最终锁定嫌疑人。本案例联合运用染色STR和Y-STR,利用家系排查缩小侦查范围,提供侦查方向。

  • 标签: 法医物证学 接触DNA Y染色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染色多态现象与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对1400例存在不良妊娠史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检查、G显带,同时对其染色核型进行研究。结果1400例患者中,共计发现有263例患者存在染色核型异常,异常率为18.79%,其中多态性变异患者为76例,占异常染色核型总数的28.25%。结论染色多态性是导致不良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中对生殖异常患者进行染色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不良妊娠染色体多态性多态性变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染色倍性鉴定是葡萄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葡萄染色倍性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染色常规压片法、染色去壁低渗压片法、植物形态学鉴定法、细胞形态学鉴定法、梢端组织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杂交后代鉴定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同工酶电泳鉴定法以及分子标记技术。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葡萄染色倍性鉴定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不同葡萄品种倍性鉴定和葡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标签: 葡萄 倍性鉴定 二倍体 三倍体 四倍体
  • 简介:人类遗传系谱图的判断和解题一直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人类单基因遗传系谱图相关概念、遗传方式、特点、判断方式和题型的阐述,结合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中学师生规范、全面地解决此类问题。

  • 标签: 人类遗传病 系谱图 判断 解题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染色核型在白血前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白血前期患者65例,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4例,PNH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可疑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临床确诊MDS28例,可疑MDS8例,行骨髓细胞核型分析和基因诊断。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未见染色核型异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未见染色异常。结论在白血前期鉴别诊断中,骨髓细胞染色核型检测分析意义重大,能发现MDS和可疑的MDS。

  • 标签: 白血病前期 鉴别诊断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
  • 简介:单基因遗传具有复杂的表型异质性及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可涉及点突变、片段缺失/重复、整个基因的缺失/重复、以及动态突变等众多类别。分子诊断技术使得单基因遗传可在分子水平乃至单个碱基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做出准确诊断,然而其可靠性问题成为备受瞩目的技术难点。针对不同遗传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单基因遗传分子诊断的主流思想。基因诊断相关人员不仅要了解遗传疾病致病基因及其突变特点,还要熟知各种检测技术的特点,合理选择。

  • 标签: 单基因遗传病 分子诊断 杂交 扩增 测序
  • 简介:基于国内外迅猛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以及精准医学的需求,从技术和成本角度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同时检测单核苷酸变异(SNV)和拷贝数变异(CNV)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拷贝数变异 单核苷酸变异 基因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超声提示为先天性心脏胎儿中的遗传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4例因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的胎儿,取其羊水或脐血行染色微阵列分析,其中111例病例同时行染色核型分析。并根据单一心脏结构畸形、多发心脏结构畸形不合并心外畸形、心内合并心外畸形分为3组。结果154例行染色微阵列检测的胎儿中,37例结果异常,总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检出率为24.03%;111例核型分析结果中,共检测到13例异常结果,核型异常检出率为11.71%,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9)。单一心脏结构畸形组50例,多发心血管系统异常组57例,心内合并心外畸形组47例。3组染色微阵列分析结果异常率分别为2%(1/50)、31.58%(18/57)、38.30%(18/4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染色异常率分别为0%(0/39)、10.53%(4/38)、26.47%(9/34),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先天性心脏与微重复/微缺失综合征密切相关。与常规染色核型分析技术相比,染色微阵列分析技术提高了先天性心脏胎儿染色畸变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风险评估及遗传咨询。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产前诊断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