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债权与物权的概念各自从其极端特例出发抽象而成,并非全无交集。尤其对于通过契约实现对物的支配关系而言,其都需要借助于合同关系实现对物的有限支配。在这些法律关系中,除定限物权配备可能的公示手段(主要是登记),在其他方面本质上差异并不大。无非是由于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使得通过契约实现的物之支配关系被区隔成了定限物权和纯粹债权,从而也在效力上被划分为绝对效力与相对效力。两者看似界限清晰,但其间也充满了流动性。典型如一旦背后有了法政策的强力驱动,这些通过债权契约实现的物之支配关系即有债权物权化的可能性,租赁契约即为重要示例。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法律关系被赋予了物权效力,可以随物转移,却也必须赋予其相应的公示手段以符合物权法体系,从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通过债权物权化的法律技术手段赋予个别债权契约以物权效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物权法定主义可能带来的僵化体系效应。

  • 标签: 物债二分 物之支配关系 债权物权化 租赁权物权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神经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患者24例,依据患者情况给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5.83%(23/24)。远期效果观察,于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复发情况2例,复发率8.70%(2/23),行二次手术治疗康复。另外,对所有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1例耳鸣症状、1例头痛头晕,发生率8.33%(2/24)。结论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患者治疗中,需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神经外科治疗 舌咽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 简介:背景与目的:面神经瘫痪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后面神经功能已得到较好的保护。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本院收治手术的57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35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2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面瘫情况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Ⅵ级)进行评价,监测组Ⅱ级2例,Ⅲ级2例,其余均元面神经功能异常(Ⅰ级);未监测组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Ⅵ级1例,无面神经功能异常者(Ⅰ级)17例。监测组面神经功能保护良好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面神经的可能位置,辨别面神经.决定粘连于面神经上肿瘤的剥离程度,判断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情况,明显降低面瘫率,对听神经瘤手术的面神经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术中神经监测 面神经 神经保护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左小腿、左足背肿块20年。于2014年3月5日入住徐州仁慈医院。患者20年前发现左小腿后侧花生米样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近3年来肿块增大蔓延至足背伴随疼痛。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 标签: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1型 腓肠神经 腓浅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椎旁神经阻滞 皮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1996年1月~2001年12月未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者为非监测组(n=18),2002年1月~2006年12月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者为监测组(n=22),比较手术前后2组面听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4h内未监测组听力障碍好转1例,无变化9例,加重8例,面瘫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加重4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好转9例,无变化12例,加重1例,面瘫症状好转6例,无变化5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和面瘫症状好转优于未监测组(Z=3.389,P=0.001;Z=2.470,P=0.014)。术后6个月随访,未监测组听力障碍减轻或消失4例,无改善8例,加重6例,面瘫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无改善4例,加重2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减轻或消失15例,无改善6例,加重1例,面瘫症状减轻或消失10例,无改善1例。术后6个月时监测组听力障碍和面瘫症状恢复显著优于非监测组(Z=3.105,P=0.002;Z=3.187,P=0.001)。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听神经

  • 标签: 听神经瘤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听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中,神经肌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随机在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个110人,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比较上述两类疾病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鉴别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中,疑似周围神经卡压组的110名患者中,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有59人诊断周围神经卡压,占53.64%。有26名患者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有4名患者诊断为周围神经卡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他疾病或者检查结果正常的有21人。同样的疑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10名患者中,肌电图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48人,占43.64%,而诊断为周围神经卡压有31人,合并型有5人,其他有26人。结论:在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应用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的可能性,从而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故值得作为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鉴别检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周围神经卡压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肌电图 鉴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于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保护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5月确诊入院的听神经瘤患者(n=45),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23例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面神经功能保留、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 。结果 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肿瘤全切率及面神经解剖保留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听神经瘤 神经电生理检测 面神经保护 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原则为恢复神经的连续性。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临床上修复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自体神经移植的诸多弊端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神经修复材料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初步证实。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采用神经移植材料修复神经缺损进行综述。

  • 标签: 周围神经缺损 神经移植材料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神经外科手术,而且对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年轻医生能迅速掌握神经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模拟手术入路,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

  • 标签: 神经导航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麻醉中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异感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方式,应用后对效果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有效人数分别是45例和35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0%和70%,乙组的优势明显。对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分析,乙组的各项时间延长,对比后差异明显。结论在临床麻醉指导中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方式,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神经阻滞 效果分析
  • 简介:采用华润上华0.6μm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一种用于神经信号再生微电子系统的低功耗、高增益功能电激励电压驱动电路.它可以用于驱动激励电极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来再生神经信号.电路由2部分组成:全差分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器及带过载保护的互补型甲乙类输出级.电路采用了满摆幅的输入输出结构,保证了大输入电压范围和大输出电压范围.仿真结果表明,电路增益可以达到81dB,具有295kHz的3dB带宽.芯片面积为1.06mm×0.52mm.经流片实现后在片测试,在单电源+5V下工作,直流功耗约为7.5mw,输出电压幅度达到4.8V;同时在单电源+3.3V下也可正常工作.

  • 标签: 低功耗 满摆幅 神经信号 电压驱动
  • 简介: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神经眼科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论文选取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由于神经眼科疾病,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并且对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复视是神经内科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症状中作为常见的,其次是视力持续性下降。结论复视和持续性视力下降,在神经内科中的神经眼科临床症状中是最为普遍的,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来。

  • 标签: 神经内科 神经眼科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对 面神经的角神经解剖学 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 12 例新鲜人体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临床解剖,寻找面神经的角神经位置,对面神经的角神经周围血管进行观察,对面神经的角神经在面部行走全程、入肌点的位置关系进行记录。 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角神经Ⅲ型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角神经Ⅰ型和Ⅱ型( P < 0.05 )。面神经的角神经Ⅰ型与Ⅱ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明确面神经的角神经位置以及与周边关系,对于寻找直接、简便面部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可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对于提高去神经化手术治疗安全性、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 标签: 面神经 角神经 解剖学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方法搜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查中,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513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的有占37.04%。神经外科患者出现最多的神经眼科症状有复视(52例)、视力模糊(48例)和视野缺损(43例),出现最多的神经眼科体征是眼球震颤(63例)和眼球运动障碍(52例)。导致神经眼科的神经外科主要疾病颅内恶性肿瘤(含原发性和转移性)51例,脑出血43例,颅骨骨折37例,颅内压增高33例,脑疝21例,原因不明确者5例。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有37.04%的患者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神经外科患者的神经眼科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复视、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的神经外科疾病主要有颅内恶性肿瘤(含原发性和转移性)、脑出血、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等。

  • 标签: 神经外科 神经眼科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眼科的体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科近期收治的部分神经眼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抽取我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00例,其中32例(10.7%)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眼科体征。其中男19例(59.4%),女13例(40.6%)。经统计神经眼科体征以视力下降14例(43.75%)以及瞳孔改变11例(34.38%)为主,其次是眼球运动障碍4例(12.5%)等。脑梗、外伤以及颅内出血都有可能会导致神经眼科的病发。结论神经眼科体征对于神经科患者的诊断治疗意义重大,并且其设计范围较广,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眼科体征
  • 简介:摘要患者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四肢麻木物力,深浅感觉丧失,肌力弱,肢体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首先考虑周围神经损害,结合临床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感觉神经受累明显重于运动神经,并有神经根受累。

  • 标签: 感觉神经元 分析 讨论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 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