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和评估一种新的判断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275例接受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的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G2组和≥G2组、<S2组和≥S2组、无显著病理损伤组(GS0组,即<G2+<S2)和显著病理损伤组[GS1组,即≥G2和(或)≥S2]。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特征,构建显著肝组织损伤的诊断模型,并比较其判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275例患者中,肝组织损伤≥G2、≥S2和GS1者分别为43例(15.64%)、30例(10.91%)和55例(20.00%)。与肝组织损伤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碱性磷酸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P<0.050),建立诊断模型YG/S。YG/S在≥G2组、GS1组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83、0.811)。YG/S的诊断临界值为0.18,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82、0.736,阴性预测值为93.10%。当YG/S<0.05时,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82、97.96%、0.08;当YG/S≥0.25时,其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905、5.14;当YG/S≥0.30时,其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959、9.33。结论约20.00%的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诊断模型YG/S(<0.05或≥0.30)对该类人群的显著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病理学 活组织检查,针吸 免疫耐受期 诊断试验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88例纳入到讨论中,抽取其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标志物状况,并对比讨论。结果88例患者接受CLIA和ELISA方式进行检查,CLIA检测的HBeAb、HBeAg、HBsAg等指数检出率均高于ELISA法,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cAb、HBsAb指数检出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CLIA法测定HBsAg结果属于阳性低水平标本,ELISA测出共64例(72.73%),检测HBsAg指数在1.0IU/ml之上时,CLIA和ELISA方法结果一致。低于1.0IU/ml时,用ELISA方式进行测定比CLIA法(P<0.05)。结论临床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标志物可用CLIA法进行测定,此方式和ELISA法对比,准确性更高,可动态监测和诊断乙肝疾病,应用性较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6年 7月 ~2017年 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80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40例;参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实验组采用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效果,比参照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可有效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 艾滋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肠溶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孕妇孕早期轻度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杭州市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孕早期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孕妇46例为研究对象(治疗组),予腺苷蛋氨酸肠溶片口服治疗;选择同期未予药物治疗的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孕妇5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酰转氨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HBV-DNA定量水平,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ALT(80.85±30.55)U/L,低于对照组的(112.79±27.01)U/L(t=-4.26,P<0.05);GGT(30.81±24.26)U/L,低于对照组的(44.20±24.89)U/L(t=-2.07,P<0.05);治疗组肝功能复常时间为(6.43±2.06)周,短于对照组的(10.21±3.0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P<0.05)。治疗组孕期肝功能波动率为21.4%(6/28),低于对照组的37.0%(10/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0);两组分娩孕周、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肠溶片可改善慢性HBV感染孕妇肝功能,有助于控制病情,孕早期用药对妊娠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

  • 标签: 妊娠初期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不全 妊娠并发症 妊娠结局 药物评价 分娩并发症 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RNA(microRNA, miRNA)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采集2017年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就诊的4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4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通过Affymetrix GeneChip microRNA 4.0芯片检测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miRNA表达谱,获得CHB相关差异表达miRNA,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公共数据库分析其功能。结果共有7个miRNA在CHB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其中miRNA-122-5p[差异表达倍数(log2 fold change, log2 FC)=7.78,P=0.007 3]、let-7c-5p(log2FC=3.52,P=0.019 6)、miRNA-6794-5p(log2FC=1.15,P=0.033 2)和miRNA-1226-5p(log2FC=0.68,P=0.034 3)为高表达,miRNA-619-5p(log2FC=-1.83,P=0.002 6)、miRNA-1273g-3p(log2FC=-2.69,P=0.025 1)和miRNA-4440(log2FC=-3.99,P=0.047 8)为低表达。进一步的分析提示这些差异表达miRNA可能直接作用于HBV基因序列,影响病毒复制。其中miRNA-122-5p、miRNA-6794-5p和miRNA-1226-5p可能通过负向调控其靶基因表达,影响富含纤胶凝蛋白-1颗粒体、富含纤胶凝蛋白-1管腔、伪足体和细胞膜褶皱的构成,共同参与细胞膜的运动及细胞基质附着。结论miRNA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的分子运动使病毒得以侵入肝细胞内,在HBV感染肝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感染 微RNA芯片 公共数据库 细胞膜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采用替诺福韦酯以及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病例数为15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中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中患者接受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V-DNA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观察组的HBV-DN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IV-RNA转阴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利用替诺福韦酯以及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病毒扩散情况得到抑制,HBV-DNA水平显著降低,HIV-RNA转阴率显著上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艾滋病 拉米夫定 替诺福韦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替诺福韦酯与拉米夫定的联合用药效果。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汇总选取24例为研究对象,均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2例。对照组所用药物为拉米夫定,观察组药物增加替诺福韦酯。结果 半年后评估疗效,观察组血清HBV(乙肝病毒)DNA含量远低于对照组,但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HIVRNA转阴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艾滋病 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替诺福韦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酯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8年2月--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择112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6例。拉米夫定单用方案用于对照组施以治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酯方案用于研究组施以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与6个月的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经随访发现,研究组HIVRNA转阴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酯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疗效确切,可推广。

  • 标签: 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 艾滋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多学科综合理念的健康教育措施实施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心理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并评估该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按照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两组),每组30例,分为研究组(多学科综合理念的健康教育)、对照组(常规措施)。结果:研究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学科综合理念的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孕妇心理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两种不同的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总共收集我院2018年2月份至2019年2月份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按照随机与平均的方法把患者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观察组,另一组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观察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通过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所显示的相关数据,得出对照试验效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c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率得知,观察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戶V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确诊率(97.5%)大于对照组(77.5%)。(P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学标志物 临床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标志物中应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实验时间为2022.2—2023.8,选入64例,盲选抽签法分组后,对照组(32例)施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实验组(32例)施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比对组间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检测准确性(96.88%)相比对照组(75.00%)要高(P<0.05)。实验组的乙肝表面抗体(84.38%)、乙肝e抗原(37.50%)、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40.63%)均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法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标志物检测中的准确性相较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要高。

  • 标签: 血清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免疫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通过采用PDCA循环模式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护理。结果:施护前服药依从性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护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服药依从性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施护前生活质量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护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生活质量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采用PDCA循环模式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依从性。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PDCA循环模式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s阳性患者9例。根据基线抗-HBs水平分为2组,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前接受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每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和HBV血清学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膜性肾病。7例患者抗-HBs≥100 mIU/mL,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2例抗-HBs<100 mIU/mL的患者予恩替卡韦(0.5 mg/d)预防性治疗。1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第3程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抗-HBs效价由基线的21.27 mIU/mL降至6.33 mIU/mL;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第4程治疗后抗-HBs效价由172.25 mIU/mL下降至57.76 mIU/mL;1例膜性肾病患者随访1年复查抗-HBs效价由141.47 mIU/mL上升至328.98 mIU/mL;其余患者的抗-HBs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乙型肝炎康复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能出现抗-HBs效价下降。高效价抗-HBs对乙型肝炎康复者HBV再激活可能有保护作用,此类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康复 乙型肝炎再激活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型及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变化情况,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乙型及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球蛋白G类抗体采用印迹法、自身抗体谱IgG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67例乙肝患者、264例丙肝患者30例正常对照进行检测,生化项目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BS-800检测,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探针法进行检测.结果丙肝感染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28.4%,乙肝感染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19.3%,均高于正常对照(6.6%).均为低滴度,且有自身抗体产生的感染者与无抗体产生的感染者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均有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触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可能是HBV、HCV感染后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关键词乙肝感染;丙肝感染;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7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患慢性肝炎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感染情况及其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相关试剂盒对252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然后,对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各个病毒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单纯感染HBV的患者比例为62.30%,与单纯感染HCV、HDV的患者比例7.94%、0.39%相比较,P<0.01,差异显著。重叠感染中,最高的是HBV和HDV重叠感染率,为13.98%,而且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顺序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HBV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同时容易与HCV、HDV发生重叠感染,导致肝病加重。

  • 标签: 慢性肝炎 病毒感染 感染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了解用ELISA法检测HBV-M不同的标志物组合时,其对应的HBV-DNA阴、阳性及阳性的拷贝数。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定量检测800例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临界值为500copies/ml),同时用ELISA法测定HBV血清标记物。结果经FQ-PCR检测,347份HBsAg,HBeAg,抗-HBcAb,ProS1-Ag都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8.7%,平均拷贝数为1.87×108copies/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BsAg,HBeAg,ProS1-Ag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的HBV-DNA阳性率和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三项抗原全阴者。结论FQ-PCR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检测HBV-DNA拷贝数。HBV-DNA可准确、灵敏地反映HBV复制。与HBV血清标记物联合应用可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合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的监测,预后监控及药效评价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HBsAg(+)产妇28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于肌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宫内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6.99%,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5.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3例患者中,90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62.93%,对照组143例患者中,57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3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产妇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足三里注射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07至2019-03我院收治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3例作为本次评价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先入院的1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后入院的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抢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同对照组患者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改善显著,抢救治疗成功率及病毒转阴率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较为明显,经计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抢救中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重型肝炎 抢救治疗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6例,观察组实施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降至检测下限率、 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乙型重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